舜帝|水文化 |《尚书》中的治水精神与水利文明


_本文原题:水文化 |《尚书》中的治水精神与水利文明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 代表着最早的中国历史 。 《尚书》通过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重大历史事件的诰语、誓词等 , 记录了三代历史更迭、社会经济结构演变 , 是记载中国上古史最重要的文献 。
【舜帝|水文化 |《尚书》中的治水精神与水利文明】《尚书》叙事自尧舜至夏商周 , 跨越2000余年 , 是西周至战国时期人们追述华夏历史的珍贵史料汇编 , 其中《尧典》《皋陶谟》《禹贡》《盘庚》等篇记载距今4000年的大洪水和治水活动 , 客观呈现出水利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渊源 , 水利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深刻影响 。

舜帝|水文化 |《尚书》中的治水精神与水利文明
本文插图
大洪水传说与尧帝时期的治水
《尧典》是《尚书》的首篇 , 主要涉及尧帝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 这一篇最重要的记载是史前大洪水 , 以及尧帝派鲧治理洪水的过程:
帝曰:“咨!四岳 , 汤汤洪水方割 , 荡荡怀山襄陵 , 浩浩滔天 。 下民其咨 , 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 。 ”帝曰:“吁!咈哉 , 方命圮族 。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 ”帝曰:“往 , 钦哉!”九载 , 绩用弗成 。 这段对话译成现代语体:(尧)帝说:“啊!四岳 , 你们看滔滔洪水包围山岳 , 漫过丘陵 , 哪里还有家园!百姓忧困不堪 , 谁能治水?”群臣都推举鲧 。 尧帝说:“(鲧)忿戾 , 常逆天行事 , 危害族人 。 ”四岳说:“(鲧)有奇才 , 试试吧 。 ”尧帝遂命鲧治水 。 鲧治九年 , 而无成效 。

舜帝|水文化 |《尚书》中的治水精神与水利文明
本文插图

舜帝|水文化 |《尚书》中的治水精神与水利文明
本文插图
▲《御书尧典》
这是史前大洪水的记载 。 气象史、天文史、地学史的研究证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 世界很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 , 都发生过世纪性的大洪水 。
在中国 , 这场洪水涉及的范围主要是黄淮海平原 , 可能还有长江上游岷江流域以及浙东平原 。 20世纪40年代以来河南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浙江良渚等考古遗址发现 , 在这个区域内的氏族部落和文化遗存可能受到了洪水的危害甚至遭到瞬间毁灭 。 地处黄河下游的炎黄部族是大洪水后幸存的部落 , 他们在部族首领的带领下走出了灾害 , 他们的重生之地就成为华夏文明的诞生之地 。 这条史料显示出在尧的时代 , 已经遭遇了大洪水 , 几乎濒临灭族的危机 。 自尧帝始华夏部族已经与洪水抗争 , 鲧受命治水而没有成功 。
《尚书》后的《史记·五帝本纪》这样记载大洪水和尧的治水:“四岳举鲧治鸿水 , 尧以为不可 , 岳强请试之 , 试之而无功 。 ”传说鲧用的是共工氏筑堤挡水的办法 , 治水九年而无功 。 鲧治水是后来大禹治水的先声 。
禹反其道而行之 , 疏导河道 , 使水有归宿 , 最终治水成功而华夏有九州 。 鲧和禹的治水活动其实是华夏部族战胜洪水 , 也征服中原各族 , 最终走向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 , 治水也是国家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
设水官与舜帝的华夏疆域
传说尧帝禅让 , 尔后舜帝就位 。 舜时治水成功而定十二州 。 《尧典》“肇十有二州 , 封十有二山 , 浚川” , 是说水落州分 , 华夏部族得以辟疆十二州 , 并封土十二山以祭祀 。 《尧典》记载了舜帝时代禹为司空 , 受命治水的事 。 舜曰:“咨 , 四岳!有能奋庸 , 熙帝之载 , 使宅百揆 , 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 。 ”帝曰:“俞 , 咨!禹 , 汝平水土 , 惟时懋哉!”禹拜稽首 , 让于稷、契暨皋陶 。 帝曰:“俞!汝往哉!”这一段是说舜帝时以禹治水有功 , 命禹任司空之职 , 并总领百官 。分页标题
禹浚九河 , 治水成功 , 舜帝让位于禹 。 华夏统一中原诸族 , 划定十二州封侯以治 , 以祭山川为国之大事 。 华夏的中国由此产生 。 这就是传说的五帝时代 ,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的时期 。
《尧典》中记载的舜帝在政治活动中的谈话 , 使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舜帝政治活动的基本情况 , 治水的记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他的治国思想和措施 , 说明治水在最初的国家形态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当时部族领袖的重要国事 , 也是其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 , 水利这个悠久的公共事业从一开始就与治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所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治水史 。
《尧典》记载舜帝封禹为司空之职 , 让其治水 。 从这个记载看 , 这也是水官职制度的雏形阶段 , 后世予以传承 。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尧崩 , 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 , 可成美尧之功 。 ’”西周时设置司空 , 与六卿相当 , 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 , 掌水利、营建之事 。 《管子·度地》中桓公问备五害之道 , 管子对曰:“请除五害之说 , 以水为始 。 请为置水官 , 令习水者为吏 。 ”《汉书·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 , 武帝元鼎二年初置……又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 。 ”由此可见 , 舜帝时设水官 , 开水官职制度之先 , 对中国古代的水官职制度和水行政管理体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
治水与禹的治国
《皋陶谟》是《尚书》的第二篇 , 主要是记录君臣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 , 皋陶 , 是舜帝的大臣 , 掌管刑法狱讼 。 此篇主要记载舜和大禹、皋陶的对话 , 主要讨论以德治国和治国安民的道理 。
《皋陶谟》:帝曰:“来!禹 , 汝亦昌言 。 ”禹拜曰:“都!帝 , 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 ”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 , 浩浩怀山襄陵 , 下民昏垫 。 予乘四载 , 随山刊木 , 暨益奏庶鲜食 。 予决九川 , 距四海 , 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 。 懋迁有无化居 。 烝民乃粒 , 万邦作乂 。 ”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 ”这是讲大禹治水的过程 。 大禹治水中发明创造了工具 , 得以开路架桥 , 导河至海 。 他与后稷兴农耕 , 使老百姓得以有食物 , 有居所 。 百姓安定而国家安定 。 这段大禹的传说折射出大洪水之后 , 华夏民族农耕兴起的早期历史 , 反映了治水与国家形成的密切关系 。
《皋陶谟》流露出深刻而正宗的儒家思想 , 其中很多句子被《论语》《孟子》所袭用 。 儒家思想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 , 其仁爱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大禹在此的回答与对话 , 不仅展示他治水的坚定信念 , 也体现了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的思想本源 。 从文化层面上看待大禹治水的功绩 , 更多的是从治国安邦的意义上来认识 , 才会有“万邦作乂”的天下太平之朗朗气象 。
地理中国形成:大禹治水的功绩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 , 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 , 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划分九州、记载各地山川脉络、土壤等级、物产分布等情况 , 以及各州贡赋的品种、所经的途径等 。
全书分5部分:一是九州 。 叙述上古时期划分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 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 。二是导山 。 分九州山脉为四列 , 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 , 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 。三是导水 。 叙述9条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特征 , 以及疏导的情形 。四是水功 。 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 , 河川皆与四海相通 , 再无壅塞溃决之患 。五是五服 。 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 , 以京都为中心 , 由近及远 , 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 。
划分九州:《禹贡》开篇“禹敷土 , 随山刊木 , 奠高山大川” 。 禹划分九州疆界 , 随着山势斩木通道 , 确定各州的高山大河 。 如:“冀州 , 既载壶口 , 治梁及岐 。 既修太原 , 至于岳阳;覃怀厎绩 , 至于衡漳 。 厥土惟白壤 , 厥赋惟上上错 , 厥田惟中中 。 恒、卫既从 , 大陆既作 。 岛夷皮服 , 夹右碣石入于河 。 ”这段是讲:壶口治理好了 , 接着就治理梁山和岐山 。 太原治理好了以后 , 又治理到太岳山 。 怀庆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 , 又到了横漳水一带 。 这个州的土是含盐的白壤 , 那里的赋税是第一等 , 也夹杂着第二等 , 那里的田地是第五等 。 恒水、卫水已经疏浚通畅了 , 大陆泽周围的土地也可以耕种了 。 东北的岛夷民族进贡鸟兽皮毛 , 他们是循辽河—渤海—黄河这样一条水路入贡:沿着辽东湾西岸向南航行 , 循着拐角处的碣石 , 据以右转 , 再向西进入黄河 。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 , 当时的黄河口位置在渤海湾碣石山附近 , 这就等于从文献角度给4000年前的“禹河”定了位 。 《禹贡》把冀州的山川脉络、河流湖泊的治理、土壤等级、物产分布以及东北的岛夷民族贡赋的品种、所经的途径一一说明了 。分页标题
导水:“导淮自桐柏 , 东会于泗、沂 , 东入于海 。 ”是讲:淮河 , 自桐柏山开始 , 东流汇合泗水和沂水 , 向东流入大海 。
治水功绩:“九州攸同 , 四隩既宅 , 九山刊旅 , 九川涤源 , 九泽既陂 , 四海会同……”是讲:九州疏导工程都已完工 , 四方境内都可以安居了 , 九州山脉都斩木通道了 , 九州的河流都已全线疏通了 , 九州的湖泽都修筑了堤防 , 四海之内进贡的道路都畅通无阻了 , 四海之内统一一致了 。
这是大禹治水活动的最早记载 , 把大禹治水的过程记录下来 , 疏通了九州河川 , 筑起了九州大泽的堤坝 , 使国家得到了治理 , 老百姓得到了安定的生活 。 大禹治水无论从政治经济上 , 还是在文化上都对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 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起源期的历史记忆 , 它不仅代表了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治水活动 , 更是治水作为国家职能的开始 , 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秦建郡县制后 , 政府将水利纳入国家职能范围 , 其后一脉相承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 。 大禹治水在以后的史籍中被频繁引用 , 如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和《河渠书》中也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史料 , 使得大禹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并传之后世 。 大禹体现的是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象征着中国人的力量 , 也象征着中国人的智慧 , 几千年来 , 为我们的人民所秉承 , 世代相传 。 大禹治水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源头和象征 。

舜帝|水文化 |《尚书》中的治水精神与水利文明
本文插图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