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三国此人武力不亚周泰,曾痛击曹丕南征雄师?他曾和赵云针锋相对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武将组合 , 例如曹魏的李典乐进 , 蜀汉的马忠张嶷、廖化张翼 , 但此类组合最多的还属东吴 , 如韩当周泰、陈武董袭、徐盛丁奉等等 。而在东吴诸多将官的组合中 , 徐盛丁奉这一组合相对稳定 , 此二人相对于其他东吴元老将领 , 存活亦相对较久 , 可以说见证了东吴崛起 。且徐盛丁奉二人后皆为东吴宿将 , 丁奉曾有雪夜奋短兵之威 , 但此役丁奉并非主帅(主帅为诸葛恪);而徐盛曾有设疑城以阻曹丕之能 , 是时已是独当一面 , 相较丁奉似乎略胜一筹 。
小说前中期 , 徐盛多数时候是作为护卫出场(颇有些类似赵云在蜀汉所担任的角色) , 比如周瑜时期 , 徐盛即“帐前护军校尉” , 一直到陆逊被任命为东吴大都督时 , 徐盛仍一度以“护卫”身份出场 。故而 , 徐盛在小说前中期的表现 , 也多以执行临时性的任务为主 , 较为有名的情节如:小说第四十九回 , 周瑜因忌惮诸葛亮借来东风 , 欲杀诸葛亮 , 徐盛奉命率领水路人马追赶 , 但最后却被前来接应诸葛亮的赵云一箭射断船上篷索而作罢 。
又如:小说第五十一回 , 徐盛作为蒋钦的副将同取南郡 , 却因曹仁勇猛不但未攻占南郡反而败退下来 。还如:第五十五回 , 徐盛奉周瑜之命拦截刘备和孙夫人一行从东吴返回荆州 , 但因诸葛亮早已谋划妥当 , 徐盛不仅未能成功拦截刘备 , 反遭孙夫人一顿痛骂 。以上种种例子都反应了徐盛在小说中前期虽然表现活跃 , 但并不突出 , 角色多以偏裨为主 。当然 , 上述的事例亦均为小说所虚构 , 于史并无记载 。

曹丕|三国此人武力不亚周泰,曾痛击曹丕南征雄师?他曾和赵云针锋相对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纵然徐盛在小说中一度跑了不少龙套 , 但有时亦有表现其胆略志气的一面 。如:小说第六十八回 , 曹操大举进兵濡须口 , 东吴“诸军各有惧色” , 徐盛见状就慨然而言:“食君之禄 , 忠君之事 , 何惧哉!”同时率领数百人杀入曹军之中 。但是因为军力悬殊 , 徐盛被困在垓心 , 后若非周泰舍命相救 , 徐盛恐难以生还 。小说中这段情节描绘的徐盛虽然勇猛有胆识 , 但给人感觉难免有些头脑发热、不明就里 。
实际上 , 真实历史记载的这段情节与小说所描绘的有所不同 , 据《三国志徐盛传》记载 , 曹军进兵濡须 , 徐盛跟随孙权前往抵御 , 但孙权等人乘坐的大船被大风吹到靠近曹军的岸边 , 此时东吴将士感到害怕不敢出战 , 而徐盛却毅然独自率兵上岸奋勇杀敌 , 结果曹军不敌退走 , 有的负伤还有的被杀死 。直至大风停后 , 徐盛才率兵返回 , 孙权对此役徐盛临阵的胆略十分赞赏 。
可以看出 , 历史记载的徐盛临危不惧曹军相较于小说所描绘的情节更能表现徐盛的胆略 , 同时历史上徐盛并没有像小说所描绘的那样被曹军围困后为周泰所救 。历史上 , 徐盛与周泰的关系似不和谐 。濡须之战后 , 孙权留周泰督濡须 , 并拜其平虏将军 , 徐盛归周泰统辖 , 大抵是因为周泰出身贫寒 , 徐盛对周泰并不心服 。此外 , 小说第八十二回 , 孙权向曹丕称藩 , 曹丕派遣邢贞授任孙权为吴王 , 邢贞面带骄横 , 在遭到张昭厉声呵斥后 , 徐盛也放声哭曰:“吾等不能奋身舍命 , 为主并魏吞蜀 , 乃令主公受人封爵 , 不亦辱乎!”张昭和徐盛的举动促使邢贞感慨:“江东将相如此 , 终非久在人下者也!”小说这一情节于史有载 , 且细节大体一致 , 足见徐盛亦是东吴将官中颇有自尊和志气的 。

曹丕|三国此人武力不亚周泰,曾痛击曹丕南征雄师?他曾和赵云针锋相对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说中徐盛还有独当一面的情节 。小说第八十六回 , 吴蜀恢复盟约致曹丕愤恨 , 曹丕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 , 徐盛在陆逊无法兼顾东西两线的情况下自告奋勇领军抵御曹丕 。得孙权许可后 , 徐盛组织人马多置器械 , 多设旌旗 , 束缚芦苇为人 , 尽穿青衣 , 执旌旗 , 欲以疑兵之计守护江岸 。但此举遭到孙权之侄孙韶的反对 , 孙韶自恃深知路势 , 要主动出击 , 且不听徐盛号令 , 徐盛一度欲斩孙韶以明军纪 , 却因孙权亲自求情作罢 。后孙韶暗地率军出击 , 徐盛授丁奉火攻密计 , 令其接应 。曹丕率军抵达对岸 , 望见徐盛所设假城疑楼 , 误以为东吴整备完善 , 心中不免动摇 , 又遭遇风浪、蜀军袭击阳平关之消息、孙韶突袭 , 丁奉火攻等一系列事件 , 军心大乱 , 节节败退 。此役 , 曹军大将张辽为救援曹丕被东吴用箭射伤 , 后箭疮迸裂身亡 , 曹丕伐吴以失败告终 。徐盛亦因此一役而声名大震 , 小说第八十六回后半回目即“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 足见徐盛颇具帅才 。分页标题

曹丕|三国此人武力不亚周泰,曾痛击曹丕南征雄师?他曾和赵云针锋相对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然 , 小说的“破曹丕徐盛用火攻”情节与历史上的记载有所出入 。小说中曹丕仅有此次伐吴 , 而历史上曹丕伐吴并不止一次 。史载 , 曹丕在在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曾发三路人马水路并进攻东吴 , 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 , 曹仁出濡须 , 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此一役 , 徐盛并未独挡一面 , 而是在吕范的统辖下迎击曹休这一路人马的进攻 。此后 , 曹丕又在黄初五年(公元224年)、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兵出广陵 , 而根据《三国志 徐盛传》《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干宝《晋纪》以及《资治通鉴》的记载 , 徐盛正是在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兵出广陵时才设疑城之计以退曹丕之军的 。因此 , 小说是将历史上几次曹丕伐吴糅合为一次 , 而历史上徐盛奉命抵御曹丕进攻与小说有以下不同:其一 , 徐盛以设假城疑楼之计为主 , 并未附带火攻计 , 小说反而重火攻而轻设疑城;其二 , 历史上徐盛设疑城之计有“诸将以为无益”的记载 , 但并未载明是何人 , 小说中点明是孙韶 , 但于史并无记载 。而孙韶在历史上虽然亦曾有在黄初六年(公元225年)袭击曹丕的记载 , 但并无孙韶归徐盛统辖以及违抗徐盛将令的情节;其三 , 张辽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病卒 , 故小说中张辽因东吴之计中箭负伤的情节为虚构 。综上 , 小说中“破曹丕徐盛用火攻”的情节虽有贬损曹魏、夸大东吴战果之嫌 , 但徐盛布置疑城的韬略无疑是确实存在并效果显著的 。
【曹丕|三国此人武力不亚周泰,曾痛击曹丕南征雄师?他曾和赵云针锋相对】小说中的徐盛 , 经历了从护卫到独当一面的角色转变 , 历史上虽然未有对其更加详尽的记载 , 但从临阵冲锋的武将再到设疑城以阻敌 , 亦足见徐盛在战斗中是不断成长的 , 这一点历史和小说似乎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