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脱|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有时被推脱出去

摘要:艺术教育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总是奢侈的。但一群来自上海的志愿者,用三年时间,在六所乡村小学里改造了八间艺术教室,为留守儿童艺术教育。他们相信,美也是平等的,“在他们走出去之前,应该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们来画一朵云。
阴云是沉闷的烟灰,火烧云是绚烂的红霞,晴空的白云像棉花糖,它千变万化,有时像鲸鱼,有时像小马,有时被飞机惊扰成一串项链—城市的学校里,数十种水彩笔与蜡笔可以肆意涂抹,而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涨水坪小学,云是统一的,是黑板上老师用笔勾出的几个大半圆,孩子们临摹,“白云们”依次上交,一堂小学美术课就完成了。
这里并不缺乏色彩,甚至像个天然的艺术素材库:满眼的绿。翠色一泻千里,层峦叠嶂山岚萦绕,溪涧混着褐色山石,碧空下的乡道很少热闹起来。而在教室里,他们见得最多的是书本与试卷上的黑白。
但一间有些梦幻的教室为这里带来了改变。去年9月,上海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建造的艺术教室正式投入教学使用,明黄色给墙壁描边,明亮的蓝粉橘交替装饰,崭新的桌椅对着先进的投影屏幕,孩子们按音乐、美术、体育等分成小组,志愿者老师们每年定期去授课。
在这间教室里,云不再是云,是孩子们身上的白T恤和新教室的水墨地砖;山绵延到画纸上,还可以是水粉色;梦中的美少女和超级英雄也都被彩泥捏在手上。“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多次到一线担任志愿者的基金会吴佳雨说,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知道流行的新名词,他们听过“椰子鞋”但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在地域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下,乡村的孩子少有机会接触优质艺术教育,但美也应该是平等的,“在他们走出去之前,应该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

 推脱|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有时被推脱出去
文章图片
孩子的画作 受访者供图
最差的那个学生
和许多贫困山区的学校一样,涨水坪小学评判孩子们的标准有些简单:学习好的是好孩子,学习不好的是坏孩子。吴佳雨见到林志时,他就是别人说的那种“坏孩子”瘦弱矮小,眼睛细长,耳朵尖尖,“像个小老鼠”
林志反应很快,但基础拼音很差,到了四五年级,很多课本上的字都不认识,平日里,孩子们一起上晚自习,只有最后一个同学完成了作业,大家才能一起出去活动,耽误大家活动的总是林志。他总在座位上不安分,志愿者老师到的第一天,他也大胆去扯扯老师们的辫子,想吸引他们的注意。
班里的孩子们不喜欢林志,但吴佳雨注意到了他,主动上前和林志说话,还拿出单反相机给孩子们拍照。
林志破天荒安静下来,小心翼翼跟在老师们身边,他不敢碰新老师的任何东西,怕弄坏了要挨骂和赔偿。
“我…可不可以碰碰?”跟拍了许久,林志终于开口。
吴佳雨把相机交在他手上,开关、取景器、对焦按钮、镜头等等,她仔细说明,并示范拍照给他看。拿到相机后,林志琢磨了一整个下午,不仅是相机的使用,甚至还加上三脚架辅助,他拍了很多老师的照片,回想起来,吴佳雨还觉得惊喜:“他的对焦拍摄完全没问题。”她忍不住夸林志聪明机灵,林志愣了愣:“老师,从来没有人夸过我,你是第一个。”
向其他学生了解情况后,她才知道,林志一直是学校里“最差的那个”
第二天,艺术教室开始给学生们上课,彩泥到了孩子们手上,很快被捏成一个个具体的梦,林志的梦送给了吴佳雨—一台绿色的单反相机,带着男孩有些害羞别扭的表达:“这是给你的!”吴佳雨把小相机捧在手里,发现上面细致到连旋钮刻度都没落下。“老师,谢谢你教我拍照。”林志说。

 推脱|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有时被推脱出去
文章图片
云南旧乃山完小的学生在上艺术课 受访者供图
两千多公里外,穿过荒凉的戈壁与沙漠,甘肃省敦煌市瓜州县广至乡洮砚村小学的艺术教室里,志愿者黄老师把“选择”摆在孩子们面前,她在上海工作,擅长财商领域,认为孩子们应该在价值观形成时,就懂得最智慧的取舍。这个想法变得越来越坚定且急迫,因为到了当地,她听到一些女生说:“大不了不读书以后找个人嫁了。”
一个小男孩眼睛发光,全程都听得很认真,举手抢答:“他失去了获得教育的机会。”黄老师感慨:“可能有些孩子以后会面临这个选择,他一定会想起今天这堂课,慎重考虑一下。”
黄老师还记得洮砚村小学艺术教室刚建成时,孩子们早早等在教室门口,像欢快的小鹿。他们画自家猪圈的猪,也尝试画没见过的东方明珠;他们刚开始了解素描,就能把人物的眉眼拓在笔下;三三两两一组,将剪纸彩泥塑成摩登女郎。
他们的心从来没被大山困住过,最初到云南做老师时,志愿者彭佳曾问孩子们的梦想,一个低年级孩子十分笃定:“我想当总统。”彭佳感慨:“你会发现,只要给孩子们相对平等的机会,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野心是一样的。”

 推脱|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有时被推脱出去
文章图片
涨水坪小学的学生与志愿者老师合影 受访者供图
“你要做个好人”
但无论是乡村教育资源分配,还是当地观念的改变,走起来都很漫长。分页标题
许多贫困山区没有完善的公共交通,走进去只能靠双脚。十年前,刚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上江镇旧乃山完全小学做校长,石佳辉就这么走进了学校。
他在县城长大,是怒江养育的孩子,但即使这样,刚到时也觉得学校条件太艰苦:这里都是少数民族学生,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概念。石佳辉傻了眼,大多孩子们还都光着脚,衣服基本一人就一两套,可以一个星期不换,附近寨子里也从没出过大学生。石佳辉了解了当时六年级的平均分:数学27分,语文40几分。“起码义务教育的升学要先完成吧!”

 推脱|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有时被推脱出去
文章图片
旧乃山完小 受访者供图
但在已经上高二的何清眼里,旧乃山小学是童年的“快乐源泉”食堂是露天的,同学们凑在一起笑闹着打饭吃;学校附近的小鱼塘并不深,花纹各异的蚌壳是他们的秘密朋友。“那时候没有艰苦的概念,也没有考大学的概念。”
一个男生却成了改变的“困难户”他父母在外打工,家里也没有老人长辈照看,只能在各个亲戚家里寄住,有时被推脱出去,没地方去,就在寨子里游荡,为了填饱肚子,还时常拿村民们的东西跑走。石佳辉去家访,发现他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就把社会捐赠给学校剩下的物资留给他;但后来男生的父母又离异,他一个月都没去学校上课,好不容易抓到人影,石佳辉劝他:“回到学校老师们能保证你的吃穿。读书起码能让你不会成为被社会唾弃的人,你要做个好人。”
留住孩子是第一步。解决部分孩子的生活困难、心理和情绪变化,老师们很多时候也成了半个家长;社会上的公益基金会慢慢介入后,物质有了基本保障,石佳辉开始发现,孩子们对于艺术的感知和天赋超乎想象,即使是临摹也能很快上手,“压力大的反而是老师们,怕自己的东西不够教他们。”
在志愿者眼里,石佳辉面临的问题就是公益基金会一路走来的路障:从最开始的物质资源保障捐赠,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突破每个关卡都不容易。最初,他们和另一家基金会合作,只能先保证孩子们的早餐,再到校服、被褥、洗衣液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等等,几年努力之后,他们发现山区学校硬件已经基本完善,有些地区甚至自己配备了投影仪。
但孩子们大多是留守或单亲家庭,缺乏陪伴与关怀;更严重的问题是教师资源缺乏,山区学校留不住年轻老师,一些副科课程只能由主科老师同时教学几个年级。曾有个“全校的希望之星”那个年轻女老师是唯一会谈钢琴的,孩子们的音乐课全都指望着她。
曾有论文详细论述了艺术教育对贫困地区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性:美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兴趣习惯,长期积累也可以发展最佳的生活环境。其中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儿童的性格特征中,非智力因素(理想抱负、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自我意识)呈下降趋势,艺术教育对其帮助显著,但山区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专业的艺术老师和设备。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2012年发布的《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里,四成多的学生没有美术用品,八成学生缺乏音乐用品,部分学校投在每个学生身上的音体美器材单项经费每学期只有5毛钱。
2017年以来,这群来自上海的年轻人在6所乡村小学里建立了8间艺术教室,他们希望用志愿者加专业老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支教陪伴,也正在steam及绘画课程用于线上教学。
“每个学校都很欢迎我们,他们的老师比学生们还期待学习。”吴佳雨说,志愿者到当地会进行一到两周的排课交流,挑选有精力和兴趣的当地老师培训。她觉得这些孩子生活在条条框框里,而艺术的世界比较自由,没有边界。
志愿者彭佳说,“平等”不仅是对艺术的认知,也从一开始就融入到和孩子们相处的关系里:没人和孩子们提过贫穷,“我们会最大回避煽情的部分。”彭佳说,我们来,不是因为什么可怜和惨,是你需要实现梦想的东西,我们正好有。

 推脱|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有时被推脱出去
文章图片
孩子们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学校应该是孩子的乐园
每次去一线山区或者远程教学时,孩子们总忍不住问:“老师,上海是什么样的,你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临别时,孩子们都会送给老师们自己的作品和小卡片,他们希望“姐姐们永远留在这里”“下次来可以到我家里去”也期待下一年的相聚。
“吃肯德基”是孩子们出发前最大的愿望,而同行的村小老师们更期待学习—等着他们的不仅是带学生见识名牌大学、科技馆展览,更重的任务是把城市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带回大山。
再见到这些上海的老师,孩子们大胆开朗起来,也开始敢“斗嘴”玩笑,还有孩子问“211和985是什么学校”上海交大校园里,他们一直在提问。他们还去参观了上海科技馆,回到学校后,在艺术教室的科学课上,他们用吸管做出了排箫,还自制了小夜灯。

 推脱|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有时被推脱出去
文章图片

 推脱|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有时被推脱出去
文章图片
孩子们写给志愿者老师的信 受访者供图分页标题
但五峰县那个机灵的小猴子林志没有来,因为参加冬令营的学生首先要成绩优秀。老师同学在上海时,他一直着急,想知道大家去了哪里,玩了什么。吴佳雨没有提“以后要考来上海”这些鼓励,只单独给他寄过摄影类书籍。
怒江边长大的何清也参加过一次基金会的冬令营,就是那次,站在上海中心俯视,他迷恋那些家乡从没见过的摩天高楼大厦,那和“站在高山上是不一样的”黄浦江比怒江平静,但何清心里汹涌,“那时候我发誓一定要考上海交大。”何清说。他马上就要高三,即将面临高考,“明年这个时候,我就是我们寨子第一个大学生了!”
何清期待过很多次自己大学毕业后的样子。8月下旬,他在暑假期间回到旧乃山小学,母校和他读书时相比,已经“漂亮得认不出来”他着急去看看艺术教室,现在的小学弟学妹们比他的童年更精彩,何清想考到研究生,再“回来为家乡做事”
志愿者总会离开,去往下一个需要艺术扎根的山村小学,重要的是,希望的种子和这间教室一起留了下来。
在旧乃山小学待了十年,校长石佳辉从没觉得艺术教育是“耽误升学的事”“不管在哪里,学校都应该是孩子们的乐园。”
石佳辉也去艺术教室听过很多次课,和孩子们一起“学画一只手”不再像以前一样,机械地跟着主科老师兼任的美术老师模仿;而是由专业的素描老师分析每个关节要义。几次课下来,石佳辉发现孩子们的绘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他欣慰的是“孩子们更快乐了”他们以前很少和老师沟通交流,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用文字配图画来表达自己,还会给老师做小卡片。美术课成了很多孩子最期待的时光,那些被孩子们小心呵护的画笔也感染了当地的老师,“他们更想多接受培训,教给学生新东西。”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孩子
【 推脱|到后来的艺术教室筹备论证阶段,有时被推脱出去】《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