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地名天隳镇后来何以更名为天回镇

成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先后逃到成都避难 , 一个是唐玄宗一个是唐僖宗 。 为何皇帝有难都爱往成都跑 , 很简单 , 因为成都富裕 , 蜀道崎岖难行 , 本身就是天然屏障 。 唐朝时期 , 民间形容成都的富裕程度 , 当时流行的说法叫做“扬一益二” 。富裕程度排名扬州第一 , 益州第二 。 益州就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 , 包括重庆部分地方 。 从历史上看 , 成都也是能成就大事的地方 , 楚汉相争 , 刘邦借助蜀地 , “明修栈道 , 暗度陈仓”而取得天下;三国时代刘备诸葛亮三分天下有其一 。 还有后来的公孙述、王建、李特、李雄等 。 都认为成都是“龙兴之地” , 有天子之气 。 到了唐代 , 成都的战略地位优势更加明显 。 这是因为号为天府之土的成都 , 此时已有“扬一益二”的经济地位 , 更加富裕 , 加之与京师长安很近 , 其地四塞 , 天然之险 , 因此成为唐王朝最重要的战略大后方 。 在唐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中 。 安史之乱就是安禄山造反这件事 , 安禄山极力讨好杨贵妃 , 认杨贵妃为妈 , 自称杨贵妃义子 。 取得玄宗的信任 , 手握军队大权 , 而后叛乱 , 成都成为唐玄宗出逃的首选目的地 。 唐代晚期 , 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 , 唐僖宗李憬仓皇出逃 , 而目的地依然选择成都 。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 , 京城危在旦夕 。 杨贵妃的堂兄宰相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 , 建议玄宗前往成都避难 。 次年 , 在经历了逃蜀途中“马嵬驿之变”后 , 狼狈的唐玄宗仅带领24名宫女和1300多名兵丁进了成都城 。 顺便解释一下“马嵬坡”之变 。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 , 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 , 突然在范阳起兵 。 次年六月 , 叛军攻占潼关 , 长安危在旦夕 。 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 , 仓皇西逃入蜀 。 途经马嵬坡时 , 今山西兴平县西 , 六军不发 。 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 , 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 , 认为“贼本尚在” , 遂请求处死杨贵妃 , 以免后患 。 唐玄宗无奈 , 被迫赐杨贵妃自缢 , 史称“马嵬之变” 。 白居易的《长恨歌》既取材于此:渔阳鼙鼓动地来 , 惊破霓裳羽衣曲 。 九重城阙烟尘生 , 千乘万骑西南行 。 翠华摇摇行复止 , 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 , 宛转蛾眉马前死 。 玄宗一直住到下一年的冬季才重新回到京城长安 。 其间 , 成都作为陪都 , 被定为“南京” 。 相当于内战时期的重庆 。 传说玄宗逃到天隳镇的时候 , 听到了叛乱平息的捷报 , 于是“天旋地转回龙驭” , 天隳镇因“天子回头”而得“天回镇”之名并延续至今 。 这段在《长恨歌》也有记载:天旋地转回龙驭 , 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 , 不见玉颜空死处 。 唐末 , 王仙芝、黄巢大起义爆发 。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冬季 , 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 , 惊惶失措的唐僖宗撇下满朝文武 , 只带着四个儿子和妃嫔数人 , 偷偷溜出长安一路往成都狂奔 , 中途由于马匹不足 , 甚至连皇子都只能靠步行 。 次年春季 , 僖宗进入成都 , 依靠成都充实的府库得以苟延残喘 , 一直住到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正月 , 历时四年 。 故明人于慎行说“唐都长安 , 每有盗寇 , 辄有出奔之举 , 恃有蜀也 。 所以再奔再北 , 而未至亡国 , 亦幸有蜀也 。 ”这段就是说 , 京城长安每次叛乱 , 皇帝都会出逃 , 就因为有蜀地作为后方依赖 , 虽然一而再的发生叛乱皇帝出逃 , 但所幸都没有亡国 。 天回镇位于成都市北面 , 地处成都市三环路与绕城路之间 , 东邻成华区青龙街道 , 南接凤凰山街道 , 西、西北、北分别与新都区大丰、斑竹园、三河镇交界 , 是川陕通道之一 。 地铁三号线可直达 。 为成都市北大门第一重镇 。 唐玄宗是个多情的皇帝 , 因为她的多情成就了天回镇之名 。 他对杨贵妃确是真情 , 后宫佳丽三千 , 独对杨贵妃一往情深 , 到老临死都没有忘记杨贵妃 , 朝思暮想:七月七日长生殿 , 夜半无人私语时 。 在天愿作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 。 天长地久有时尽 , 此恨绵绵无绝期 。
成都的地名天隳镇后来何以更名为天回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