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的读书|悦·连载 | 谣言心理学 9
_本文原题:悦·连载 | 谣言心理学 9
本文插图
9
第三章 评述与回忆(二)
感知、记忆、描述
评述的三个心理步骤是感知、记忆和描述 。 相同的三个步骤构成谣言传播 。 只不过在谣言传播中 , 这三个步骤是通过链中的每个环节无穷无尽地重复 , 而感知 , 除了第一个环节外 , 在其他环节中减少到成为纯粹的道听途说 。
【悦的读书|悦·连载 | 谣言心理学 9】严格说来 , 这三个步骤是不能严格区分开来的 。 我们的感知已受我们记忆起的过去相关经历的影响 , 有时还受我们想要描述的内容影响 。 记忆取决于感知 , 但也取决于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头脑中的情景 。 描述是前两个阶段的函数 , 但也受描述时的社会情境的函数影响 。 它的形式取决于我们可利用的词汇量及描述时的意图 。
当这个复杂的过程本身展开时 , 从最初的感知进展到最终的描述 , 原始的感官印象 , 过去的记忆和情绪不可避免地混合在一起时 , 便会出现许多迷人的变化 。 有选择的忘记和主观歪曲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外部世界几乎所有事情的含义 。
这种结论主要是由巴特利特(1932年)得出的 , 他的许多实验性方法使他接近谣言的基本现象 。 他从许多方面解释了记忆的创造性特点 。 他证实 , 回忆并非像一条持续的单纯路径 , 像集中于感光胶片上的影像 , 当需要时可以复制 。 相反 , 记忆在感知后便立即开始变化 。 事实上 , 最初的感知本身并不是感官部件的简单组合 , 因为一开始它便混人了以前的相关经历 。 习惯、情绪、文化习俗都起作用 , 其中起最关键作用的是态度与期望 。 是它们使得回忆成为一种创造而不仅仅是意识的复制功能 。
巴特利特的中心概念趄“追根究源”(在前面我们已使用此概念) 。 用他的话来说 , “把每种人类认识活动——感知、意象、思考、推理——称为追根究源是恰当的” 。 巴特利特请人们注意思维倾向于将所有经历重新形成简明的、有意义的、有用的类别 , 假如这些类别有时是稀奇古怪或不存在 , 它便不起作用 。 回忆必须适合人们用来调节其生活的“模式” 。 不管从“外界”观点看它是多么不真实 , 记忆总是个人努力从他的经验中得出简练的感觉 。
巴特利特的大多数实验都是在剑桥心理学实验室的个体对象中进行的 。 每个对象都被出示一张图或阅读一则故事 。 不同的时间间隔里 , 要求他们尽可能准确地复述其所见或所闻 , 有时只过几分钟便让他回忆 , 有时则隔儿个月、甚至几年 。
在所有例子中 , 巴特利特都发现有对素材的大量遗漏 。 细节被很大程度地忽略了 , 在回忆时任何图像或故事都有明显的倾向 , 倾向测试对象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 , 与他自己的文化相符 , 尤其是倾向对他有某些特殊情感意义的东西 。 在他们指定的结果中 , 测试对象会对其进行压缩或填充以取得一个较好的“格式塔” , 一个更好的感觉闭合——一个更简单 , 更有意义的完整形态 。
巴特利特发现详尽阐述(增加复杂性)相对来说要少 。 一般来说 , 人们宁愿将其记忆节略而不愿详尽阐述 。 后面我们将看到 , 这对谣言也适用 。 它们很少被人详细阐述 , 更多的情况是 , 它们常常是原始事件大为简化的版本 。 但有一种例外 , 那就是当对某一特征的记忆变得特别清晰 , 会导致某个特征详细叙述 , 而造成其他特征消失 。 巴特利特给出了一个包含七个圆圈的几何图形作为解释的例子(图1.圆圈变得清晰而其他图形消失) 。
本文插图
图1中的再现减少了三角形而增加了圆圈 。 根据回忆画出模拟图的测试对象对自已的尝试非常满意 , 但标明“应该有更多的圆圈” 。分页标题
在他的故事描述实验中 , 巴特利特更接近了谣言问题 。 即使是同一个人 , 在相隔儿天或几周后 , 复述相同的故事时 , 也会不断地丢失细节 。 最后讲述的总是短于最先讲述的 , 甚至几乎不可辨认了 , 最容易错的是名字、日期、数字 。 回忆中素材的变化似乎是不断地符合个人兴趣的过程 , 该过程在他最初感知时便已建立 。 他按照自己的爱好从故事中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故事越来越接近他的先人之见(成见) 。
巴特利特用一系列测试对象(依次复述)代替单个的人重复他的实验 , 在这里他正非常接近真正谣言的状态 , 只不过故事的依次复述是写与读出来的 , 而谣言则是通过说和听传递的 。 重要的结果是在个人记忆衰退中都发现有同类变化出现 , 只是程度加大加快 , 那些在一定范围内对个人起作用的限制(因为 , 毕竟他看到了最初的对象) , 在连续传播中不起作用 。
个体与群体记忆
个人记忆的过程与“群体记忆”的过程在大多数方面是相同的 。 两者都存在相同的歪曲模式 , 所以这也不令人惊奇 。 因为“群体记忆”是连续的个体意识处理同一基本的素材内容 。
假如提出一个问题:“个体记忆与群体记忆哪个更准确?”答案大致会选择个体记忆 。 在一定程度上 , 原始感知使个人描述的变化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 通常 , 借助于想像和口头表达 , 他会保持原始感知的基本形态 , 同样也会在描述与报告的时间间隔中作一定的复述 。 而群体记忆 , 则没有类似的精神支柱 。 一个新的听众没有可以用来验证其感知的保留印象 , 同时 , 他不大可能考虑他听到的一些细节 , 他除了接受其表面印象 , 别无选择 。
然而 , 如果一个个体感知出错 , 并且继续重复和强化从错误 , 那么个体记忆也许就没那么准确 。 如果错误与经受者的突出兴趣、过去的习惯或偏见一致时 , 这类歪曲便尤其严重 。 当然 , 同样的危险也存在于群体记忆中 , 特别是当群体具有相同特征 , 有相同的偏见和成见时 。 但通常的情况是 , 通过从个体到个体的转移 。 故事便避免了过于适应某个个体的兴趣 , 最终的结果也许会更准确 。
群体记忆有一个显著特点 , 就是它们通常变得高度惯例化 。 因为涉及到许多个体;显露的含义常常是群体共同关心的 。 一个调査对象的癖好易于被下一个人忽略 , 这样故事便被精简 , 只剩下一个使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核心 。 因此谣言通常比个体记忆更标准化 , 更同化 。 有更多的共性 。 同样的原因 , 它们更易获得一种文化上的道德风气特征 。
请
- 君王皇帝|王凤王商俩“亲兄弟”为何打起来了,起因是这条谣言
- 励志视频短片|林子:让我们一起,以读书的名义分享人生
- 朱晓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80年代80年代|这才叫有文化
- 小王子|【不止读书】长大后,我才终于读懂了《小王子》
- 张仲景|张仲景为啥放弃读书,转行从事不被看好的职业?
- 十点读书|《以家人之名》说透一个家幸福的关键:父母被理解,孩子被尊重
- 十点读书|惊人的三大强者定律:荷花定律,鸭子定律,尖毛草定律
- 十点读书|张德芬:想把日子过好,就要去“争”
- 读书会|名师·正能量读书会 | 鲁滨逊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