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湿地|【湿地随笔】用心呵护,彼此成长 ——观郝晓琳老师电影《功夫熊猫1》课有感


_本文原题:【湿地随笔】用心呵护 , 彼此成长 ——观郝晓琳老师电影《功夫熊猫1》课有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 而需要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 , 中层是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 , 尊重需要(包括人尊和自尊需要) , 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展自己或实现个人信念理想的需要) 。 它们呈阶梯状依次递进 , 实现自我这一需求是最难实现的 。
对于学生来说 , 实现自我可以通过两种渠道 , 一是取得自身的认可、鼓舞(显然 , 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 , 这一价值观的形成还未趋于成熟);二是取得教师的认可 , 受到老师的鼓舞 。 获得他人即教师的认可看似容易 , 但需要教师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来创设情境 , 在不经意间把学生的顾虑打消掉 , 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 , 这才有助于学生实现完整的自尊体系 , 实现自我 。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 , 会有一个小升初的适应期 。 他们会有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安全需要 , 有对新老师和新同学产生情感的需求 , 有对新班级产生归属的需求 , 他们更需要的是自尊的需要 。 郝老师关注到初一新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 凭多年的心理辅导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 察觉到初中升学后的第一次检测给学生带来的迷茫 , 在恰当的时间点上 , 给与学生适当的引导 。
于是郝老师借助《功夫熊猫1》这部影片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 实现自我 。
所以 ,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 , 该课是有的放矢:从教学效果来看 , 该课收效极佳!
能收到如此成效 , 原因有三:
一、创设有温度的课堂情境——授之以欲
教师的说与教、使用的文本和提供的素材都属于教与学范畴内的知识 , 知识是有温度的 。 而真正属于学生的知识不仅是有温度的 , 更是有生命意义的 。 这知识首先是与学生有着不可分离的感情 , 它常常来源于适合学生酝酿知识的学习情境 。
郝老师没有选取常规的说教 , 而是选择以观影的方式来创设情境 , 让枯燥乏味地的说教变得有温度 , 并挖掘出心理的疗愈功能 。 学生置身电影中 , “借他人之酒杯 , 浇心中之块垒” 。
郝老师提供的电影素材创设了有温度的知识 , 给了学生相关的时间和空间 , 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 。 这一招既潜移默化、又润物无声地打破学生的顾虑 , 又将心理理疗注入学生意识里 , 实在是高妙!
二、提升心理疗法的精度——授之以渔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讲的是故事 , 既然是故事 , 熟悉故事情节是要进行的首要活动 。 因而 , 郝老师在课堂环节设置上把“导图概述故事”(即梳理故事情节)摆在了第一位 , 并且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理清、简化剧情;接着又安排学生根据导图来概述故事 , 其实是引导学生对电影谈初读(初看)感受 。
该环节的安排极具匠心 , 既达到了回归文本内容(熟悉文本)的目的 , 也为下一步“交流碰撞思想”环节分析人物形象做好了准备 。
该环节设置了三个问题:1.破译功夫熊猫的成长密码;2.破译功夫熊猫打败太郎的密码;3.看熊猫苦练基本功 。
三个问题环环相扣 , 将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渗透其中 。 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表面上是影片 , 实际上传承的是中华的传统文化 , 在传承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 助力学生实现自我的认同 。 影片不仅带给学生以情绪感染 , 让学生通过人物感受影片背后的“生命故事” , 与肥波产生了情感共鸣 , 进而有所体会和感悟 。 在讲述熊猫肥波故事同时 , 学生会有一种代入感 , 在肥波的失败中接纳了自我的暂时失败 , 在肥波的努力中学生完成自我救赎 , 唤醒内在的自我认同 。
三、培养自我认同感 , 彼此成长
最后一个环节的安排是“学生说、教者说” , 师生同观一部影片 , 用感言增添力量 , 师生从中获得满满的能量 。分页标题
学生李泽文对龙武士熊猫的一句“我是肥头大腚的熊猫 , 可我是独一无二的肥头大腚的熊猫”台词印象深刻 , 很有感触 , 发出“这话很振奋人心”的感慨 。
学生田佳乐提及 , 喜欢熊猫肥波是因为他不像大龙那样 , 练武功的目的是成为龙武士 , 而是怀着一颗热爱功夫的心 。 正因为如此 , 他才能明白卷轴上的密语 , 并用自己艰辛的汗水 , 换取了成功;他用自己的努力 , 让这个看起来不能够实现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
这俩学生通过观影和畅谈心得 , 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 我们不做第一 , 要做唯一;坚守初心 , 保有初心 , 捍卫初心才是内心真实的呼喊 。
而郝老师通过观影 , 从浣熊师傅、乌龟大师的身上看到为师者给予学生信任、鼓励 , 相信“相信的力量”对学生成长的巨大影响 , 反观自身 , 不就是在唤醒自身的认同和完整吗?
帕克.帕尔默教授在《教学勇气》里说到 , 我们需要重拾教学的勇气 , 去找回对改变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内部力量的信念 , 必须时不时提醒我们自己 , 内部世界的真实性可以给予我们影响客观外部世界的力量 。
帕尔默教授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为了我们自己 , 我们需要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 , 即唤醒内心的真谛:记住我们是谁 , 把全部身心放回本位 , 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
对教师而言 , 我们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也能拥有完整独立的自我 。
如果师生能读懂、想明白这一点 , 那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全情地参与到教与学的生活中 。 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生存 , 只是因为学习、工作、成长本身就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 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 , 发现学生......发现一切生命的奥秘与美妙 。
这也是王君老师所追求的经由语言文字的学习 , 探索生命幸福之道;呼唤打通教法与活法 , 实践语文意义疗法;见自我 , 见天地 , 见众生的青春语文意义疗法的宗旨所在 。 只不过 , 晓琳老师打通的是电影、语文和心理 , 为学生提供了心灵成长的新渠道 。

语文湿地|【湿地随笔】用心呵护,彼此成长 ——观郝晓琳老师电影《功夫熊猫1》课有感
本文插图
【语文湿地|【湿地随笔】用心呵护,彼此成长 ——观郝晓琳老师电影《功夫熊猫1》课有感】林大琼 ,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 语文湿地栖居者 。 任教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天元初级中学 , 新都区优秀青年教师 。 一直致力于给予学生成长所需的营养、养分 。 秉持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棵树 ,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培养能够自主成长的参天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