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_本文原题: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本文插图
主题:对谈 | 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时间:2020年7月22日15:00
主讲:唐晓峰 北京大学教授 , 李平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当当直播: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打开快手搜索: 商务印书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 西方许多地理学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感关系?
由这个问题就衍生出了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个崭新的地理学研究领域 。 这个领域当中第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便是华人地理学家段义孚的《恋地情结》 。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本文插图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对于自然与人力共同塑造而成的物质环境 , 我们有着怎样的认识?我们又如何感知、构建和评价它?我们过去曾对环境抱有怎样的期待 , 而现在又有怎样的期待?经济、生活方式 , 还有自然禀赋本身 , 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环境态度和价值的?环境与世界观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在本书中 , 段先生就为我们展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 内容宽泛但并非包罗万象(像环境污染、生态保护这样的重要问题 , 全世界都在关注 , 但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内) 。 以下是本书的思维导图: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本文插图
这里列举的主题——感知(perception)、态度和价值观的第一目的是让我们能够了解自己 。 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文问题 , 首先是要让我们认识自己 。
那么 , 什么是恋地情结(topophilia)?
恋地情结(topophilia) 一词的发明者是美国诗人奥登 , 1948年 , 他撰文推介了英国诗人约翰·贝杰曼(John Betjeman)的诗集“Slick but Not Strearmlined” , 在文中第一次用到了这个词 。 后来 , 法国哲学家巴含拉(Gaston Bachelard)在他的力作《空间诗学》(The Poetics of Space)里面用了这个词 , 书中应用现象学的理论诠释了建筑设计 。
在段义孚的书里 , 这个概念蕴含着人类对环境的依恋是怎样变化的 , 其中包含着处于不同时空位置的人 , 对环境施以不同诠释与定义 , 这导致了景观建造的场所意义与景观本身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本文插图
怎样分析恋地情结?
上面呈现的思维导图 , 左侧感觉、心理、民族中心主义、个体差异 , 四个章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恋地情结的特点以及分析的步骤 。

  • 首先 , 人通过感官感知世界 ,感知 , 既是对外界刺激在感觉上的反应 , 也是把特定现象主动而明确地镌刻在脑海中 , 而其他现象则被忽略或被排斥 。绝大多数被我们感知到的事物对我们都是有价值的 , 或为了生存的需要 , 或提供某种从文化中衍生出的满足感 。
  • 其次 , 心理的模式对于感知世界形成了影响 , 这种心理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态度 。态度首先是个文化的范畴 , 是一个人与世界面对面的方式 。 它的稳定性比感知要强得多 , 也是从很长一个阶段的感知或者说经验中形成的 。
  • 民族的中心主义是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之前 , 人们就形成了的一种 世界观 , 它是概念化的经验 , 一小部分是个性化的 , 更多的是社会化的 。 它是一个态度或信仰的系统 。“系统”这个词说明这些态度和信仰是由结构联系起来的 , 尽管从客观的立场看这些联系似乎有些臆断的成分 。
  • 分页标题
  • 最后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恋地情结 , 托尔斯泰笔下的俄罗斯就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极大的不同 。
从以上四个角都的分析当中就可以看到 , 恋地情结具有普适性 , 它是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 。恋地情结 , 作为概念来讲具有发散性 , 作为个体经验来讲又是生动而形象的 , 它是本书一以贯之的主题 。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本文插图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性关系?
行文至此 , 相信读者们已经可以对“恋地情结”一词有了基本的了解 , 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就是: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性关系?在本书中 , 这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语 , 其目的是为了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 。 这些纽带在强度、精细度和表现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
那么 , 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一个人在某地的“恋地情结”呢?下面 , 小编就以2013年上映的电影《地心引力》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
《地心引力》的故事梗概是 , 俄罗斯击毁自己的一颗军事卫星 , 形成太空垃圾雨 。 垃圾雨撞毁了美国的一个太空站 , 数名宇航员牺牲 , 只有一男一女两名宇航员幸存 。 男字航员是经验丰富的麦特·科沃斯基 , 女宇航员是初次到太空站工作的医生瑞安·斯通博士 。 因为返回舱被毁 , 所以他们必须漂移到中国的太空工作站——天宫 , 利用天宫的返回舱回到地面 。 这是一个展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 , 只不过这个故事讨论的自然 , 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在地表所接触的大地景观 。
按照“恋地情结”的分析步骤 , 第一步 , 我们要了解宇航员借助身体所感知的世界 。 在太空中漂移的宇航员 , 需要在球型坐标中定位 , 个人总是处于球形坐标的原点 。 在电影中 , 我们听到的宇航员相互定位的表达就像这样“瑞安 , 我在你左上方11点的位置” 。 他们感受到的日出日落方向和节律 , 与他们在地面上感觉到的迥异 , 他们的身体须臾不能离开宇航服的生命支撑系统 , 连身体的移动都要借助喷发推进器 。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本文插图
第二步 , 了解两位宇航员的心理模式对他们感知世界的影响 , 乐观的麦特将工作视为一种享受 , 甚至将遇到的种种挑战都当作一种享受;而事事认真的瑞安 , 面对挑战 , 显现出惊慌 , 因为原来的秩序被打乱 。 在两种心理状态下 , 他们对人地关系的感知显然不同 。
第三步 ,麦特和瑞安两个人的民族文化建构差别不大 , 在此处的差异并不明显 。
第四步 , 了解麦特和瑞安两人性别、健康状态、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对他们世界感知结果的影响 。 瑞安为女性 , 身体力量弱 , 且处于生病的状态 , 因此她对危险的感知、判断比麦特差 。 麦特理解瑞安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 就能理解瑞安的恐惧 , 并引导她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本文插图
第五步 , 了解地域之间文化交流和碰撞对世界感知的影响 。 在这个故事中 , 因为只有两个演员 , 所以没有充分表现地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 唯一体现地域文化差异的是一个很短的片段 , 在麦特牺牲后 , 瑞安自己进入天宫大空站 , 看到了天宫逃生舱操作面板的分布与美国返回舱内操作面板的布局大致相似 , 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操作方法 , 唯一的困难是 , 她看不懂各个按键上的中文 。 这个情节透露了编剧和导演的暗指 , 即人类在征服太空时 , 既使用了不同的文化符号 , 也需要一些共享的文化符号 。
第六步 , 通过麦特和瑞安 , 我们可以看到编剧和导演所倡导的恋地情结——在身体层面 , 珍惜生命与挑战身体极限各有积极的价值观;在自然审美层面是开放的、创新的;在对地方的依附和依恋的层面上是有空间尺度层次的 , 瑞安既有对自己女儿的怀念 , 也有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渴望 。 当瑞安模糊地听到民间无线电爱好者家里传来的歌声和小狗的叫声 , 她希望能在这样的声音中离开人世;在对人工一荒野景观的态度层面 , 这个故事更强调自然的重要性 。 导演设计瑞安落到地面后 , 呈现在她面前的不是前来迎接的人群 , 也没有显示出是哪个国家 , 而是一片自然荒野 , 大地母亲的拥抱让她获得无比的亲切感 。分页标题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本文插图
最后一步 , 描述出瑞安在执行这次太空任务后所形成的、阶段性的世界观 , 即在人地空间格局中 , 国家之间的对立不能破坏人类共有的太空 , 人类在开发太空时 , 应和平地携手展开 , 等等 。
通过这个故事 , 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张: 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 , 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人地观 , 不断了解他人的人地观 , 才能提升人类的人地观 。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
本文插图
【商务印书馆|唐晓峰x李平:地方的意义与恋地情结 | 涵芬大讲堂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