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突破生源困局—— 一所薄弱校的育人方式改革探索

_原题为 突破生源困局—— 一所薄弱校的育人方式改革探索

改革|突破生源困局—— 一所薄弱校的育人方式改革探索
文章图片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地处克拉玛依市老城区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60% , 少数民族学生占35% 。 2015年之前 , 克拉玛依市六中一直被生源兜底、考试成绩垫底的情况所困扰 。 但在2019年克拉玛依全市学校的综合发展性评价中 , 克拉玛依市六中再次名列前茅 , 这已是该校连续三年获此殊荣了 。
作为一所生源薄弱校 , 克拉玛依市六中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在改革过程中 , 该校面临并逐步克服了哪些困难?日前 , 采访人员专程来到克拉玛依 , 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
“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再进行改革就晚了”
“作为生源薄弱学校 , 我们悲观过 , 也曾失去过信心 。 ”克拉玛依市六中党总支书记罗小荣说 。 尽管处于后进位置 , 但六中从来没有放弃过渴望上进、渴望“翻身”的强烈愿望 , 一直在想办法探索新路子 。
六中的困境也引起了时任克拉玛依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彭建伟的高度关注 。 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 , 彭建伟建议六中改变过去传统的育人方式 , 加入到“选课走班 , 分层教学 , 全员导师制”育人方式改革当中来 , 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
彭建伟的建议与六中的想法不谋而合 , 但一般来说 , 推行“选课走班 , 分层教学 , 全员导师制” , 要有好的生源才行 。 而六中是一所薄弱学校 ,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 ,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不高 , 如果贸然转型 , 失败了怎么办?“从改革开始 , 我们就做好了克服重重困难的思想准备 。 ”罗小荣说 。
“改革是理念问题 , 是担当问题 , 是使命问题 , 不是生源问题 。 ”采访中 , 彭建伟对采访人员说 , “如果等到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再进行改革 , 那就晚了 , 必须评价改革先行 , 才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
“育人方式改革决不是发一纸文件 , 或者是出台一项制度这么简单 , 背后需要组织结构变革作为支撑 。 ”彭建伟说 , “在完善现代学校组织架构的基础上 , 形成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评价格局 , 才有育人方式改革的基础 。 ”
在克拉玛依市六中改革初期 , 彭建伟常常一个人去校园里观察 , 看看学生的表现和学校运作情况 。 彭建伟发现 , 生源薄弱中学的学生的确在自律意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不足和差距 , “但是 , 这些方面正是需要我们悉心培养的” 。
“育人方式改革后 , 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搞清楚孩子出问题的背后原因 , 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办法 。 ”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校长潘国庆说 。
“很新鲜 , 很兴奋 , 很好玩 , 也很好奇 。 ”当年第一批进入“选课走班”新模式的麦尔古普 , 如今已是一名高中生 , 谈起当初的感受 , 他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 他兴奋地对采访人员说 , “当时手中拿着课表找教室的兴奋感 , 这辈子都忘不掉 。 ”
麦尔古普印象深刻的是 , 第一堂课由于对课表所对应的教室不熟悉 , 他差点儿就迟到了 。 这之后 , 他学会的第一个自我规划就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课间 。 “合理安排课间 , 过去几乎没想过 , 选课走班后 , 我主动学会了 。 ”麦尔古普说 。
实施“选课走班”的最初几天 , 满校园都是学生 , 看上去有些混乱 , 但很快 , 教师们来到学生中间 , 给他们提供具体的帮助 , 学生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逐步增强 , “满校园都是学生找教室”的现象消失了 。
“稳打稳扎避免‘硬改革 , 强转型’现象”
在克拉玛依市六中 ,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管理重心下移 , 学校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 , 分别设立“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 , 同时建立学部制 , 副校长兼任各学部主任 , 教务处等处室转变为服务部门 , 形成以服务师生为导向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
学校还将传统的行政班变为教学班 , 将传统的班主任管理方式变为“导师制” , 将学生在固定班级上课转变为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班之间流动“走学”、教师在各自固定的教室里等待学生上课的形式 , 将课程和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
在改革初期担任初一学部主任的于国告诉采访人员 , 为了稳步推进改革 , 学校没有选择全校全面推进 , 也没有选择从高一开始改革 , 而是采用“小切口 , 先试点”方式 , 从初一年级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试点 。
“这样做 , 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 ”罗小荣说 , “一个是从起始年级做 , 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 , 相对容易一些;另一个是从初一开始试点 , 家长的认同度高 , 改革阻力也相对小一些 。 ”
为了给改革转型做好准备 , 2015年暑假 , 克拉玛依市六中组建了一个团队 , 抽调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满热情的教师以及骨干教师组成新的初中一年级学部 , 并对其进行专题培训 。 学校组织教师对初一年级的课程手册、教师手册、学生手册进行深入学习和演练 , 让教师熟悉并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 使新的育人理念深深扎根在教师心中 。 同时 , 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 投入30多万元配备了相关设施设备 。分页标题
在改革过程中 , 克拉玛依市六中发现 , 对改革持观望情绪的往往是一些老教师、有经验的教师 , 甚至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好教师 , 反而是年轻教师适应更快 , 对改革认同度更高 。
“我们理解并允许教师存在观望态度 , 不让教师硬转型 , 思想和理念跟不上的教师可以按照老观念老方法继续教学工作 , 但我们经常举办研讨会、座谈会等 , 让已经转型的教师影响引领其他教师转变观念 。 ”罗小荣说 。
由于实行教师全员导师制 , 过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更多的是班主任的责任 , 而如今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 改革评价方式后 , 教师所做的任何工作都纳入业绩考核内容 , 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 也计入教师的业绩之中 。 学校设立了常规管理项目部、学生自主管理项目部、心理咨询项目部、课程评价项目部等 , 并出台了一系列“护航”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规章制度 。
在进行了充分准备后 , 2015年9月一开学 , 克拉玛依市六中初一年级14个班450名学生进入“选课走班 , 分层教学 , 全员导师制”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模式 。 对克拉玛依市六中的学生来说 , 一人一张课表的时代开始了 。
2016年 , 参与克拉玛依市六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初一年级升到了初二年级 , 新的初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又进入改革模式 。 克拉玛依市六中从经历了一年改革的教师队伍中 , 抽调骨干教师 , 继续留在初一年级 , 发挥改革的核心带动作用 , 继续选择那些热爱育人方式改革的教师到初一年级任教和管理 。 这样一来 , 既解决了初一年级转型衔接问题 , 又缓解了部分教师的观望情绪 。
“改革需要稳打稳扎 , 避免‘硬改革 , 强转型’现象 。 ”罗小荣说 。
“过去盯学生成绩 , 如今看学生成长”
“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好 , 就得不到老师的关注 , 自己也自暴自弃 。 ”提及改革前 , 因疾病导致残障的学生王漱涤说 , “评价太单一了 , 让我没办法表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 即便想表现 , 也不被支持和鼓励 , 所以就不想学了 。 ”
王漱涤是2015年9月和其他初一学生一起进入育人方式改革模式的 。 这名常常玩失踪的特殊学生 , 在读小学时 , 几乎天天都要挨批评 , 学校甚至要求他的家长来陪读 。
但是 , 喜欢动手操作是王漱涤身上最大的亮点 。 为了因材施教 , 学校专门为他腾出一间小教室 , 摆放了他喜欢的漫画书、工具、模型等 , 他的学习任务就是他喜欢的动手操作 。 他的导师于国告诉采访人员 , 学校针对他的特长 , 把修理坏掉的茶壶、电脑等设备作为他的学习任务 , 只要修好一样东西 , 就能获得一定的成绩鼓励 。
三年初中学下来 , 王漱涤在导师的悉心辅导下 , 奇迹般熟练掌握了电脑组装技术 。 初三毕业后 , 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学业 , 王漱涤在一家电脑维修点找到了工作 。 从天天挨批评的学生 , 到能自食其力、不让父母担心的电脑组装技术工人 , 王漱涤的命运被改变了 。
“评价方式改革前 , 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 , 以成绩为主 , 改革后 , 我们不再唯分数了 , 而是从学生兴趣入手 , 给学生创造一个可选择性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 ”潘国庆告诉采访人员 , 为了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兴趣 , 学校打破校园围墙 , 面向社会和社区寻求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持 , 开设了大批模块化课程 , 深受学生喜爱 。
“谈评价方式改革 , 最重要的要看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 ”彭建伟说 , “如果学生没有大的变化 , 学生的状态和观念没有什么改变 , 那么这样的改革是不成功的 。 ”
每个学校一定都有这样的学生 , 学习能力弱 , 目标感弱 , 但这样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优点 , 比如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喜欢集体生活、善良等 , 这些优秀品质在传统评价模式下 , 往往因为学习能力弱而被掩盖 , 或者被视而不见 。 改革后 , 这些优秀品质成了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亮点 。
由于实行“自我评价+成长性评价” , 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 克拉玛依市六中用援助课程给学生开小灶 , 进行辅导 , 帮助他们赶上 。 学校实行预约单制度 , 鼓励学生问问题 。 教师可以通过预约单找学生 , 学生也可以通过预约单主动找教师寻求问题的解决和帮助 。 针对特殊学生 , 学校将其集中在一起进行个别化辅导 。
“过去盯学生成绩 , 如今看学生成长 。 ”潘国庆高兴地说 , 实行全员导师制后 ,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都提高了很多 。 改革后 , 由于评价学生的角度变了 ,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 , 学生受表彰面大幅扩大 , 激发了学生上进心和荣誉感 。 和过去相比 , 改革后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 校园里学生的笑声和笑脸明显多了 。
育人方式改革 , 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杠杆 , 撬动了克拉玛依市六中的办学模式改革 , 从而使这所生源薄弱校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 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22日第4版
【改革|突破生源困局—— 一所薄弱校的育人方式改革探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