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真的可以创作文化——宣纸的旧时记忆

对于一个出生在宣纸发祥地安徽泾县的我来说 , 和宣纸之间一直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 。
时至今日 , 尽管已年过半百 , 但仍有诸多记忆 , 常于脑海中浮现 。晒纸车间是寒假的宝地
读书的时候 , 每当寒假 , 总是喜欢带上作业本 , 跑到宣纸厂里面的晒纸车间熟人处 , 随便找个砖头和凳子 , 坐在车间的角落处 , 一边享受着免费又暖和的温度 , 一边带做带玩地应付着作业 。
与宣纸的接触 , 便是这般以生活浸染的方式开始的 。
众所周知 , 宣纸这种纯手工的操作为主的劳动 , 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 尤其是捞纸和晒纸2种代表着“水深火热”的工种 , 每日千次以上机械、简单、乏味的重复动作 , 对于工人来说非常之辛苦 。
然而 , 读书时候的我 , 对于这种劳动的感受并没有多少 , 在那时的脑海中 , 能够体会到的全部是“人多 , 好玩”!

|劳动真的可以创作文化——宣纸的旧时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为本人现在所拍
这里简单说一下晒纸 。
晒纸 , 是宣纸制作流程中的一个环节 。工人将捞制成一摞的“纸帖”经过养护后 , 逐张揭开并在特制烘干焙垅(焙垅是“烤”宣纸的一面墙 , 约2米高 , 中空 , 内部用火烧加热)上面将纸张一张张晒干 。根据不同宣纸的特点 , 焙面加热的温度在50-80°不等 , 因此工匠们把捞纸称为水深 , 把晒纸称为火热 , 夏季晒纸尤其酷热难耐 , 但是在寒冷的冬季 , 这个车间则是温暖如春 , 宛如天然的空调 。

|劳动真的可以创作文化——宣纸的旧时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感受一下晒纸的气氛
那个时候 , 这样的地方对于寒假的我 , 便是一块宝地 , 可以打着做作业的幌子 , 在车间里一边和大人们聊着 , 一边或涂鸦 , 或睡觉 , 只要不过分影响他们的工作 , 恣意玩耍中 , 无忧无虑度过了很多个“暖冬” 。
在旧时的企业中 , 更有一点吸引人之处是:有食堂!
工人经常从食堂里面买回来大馍 , 放在焙垅之上 , 利用几十度的高温烤上 , 一段时间之后 , 会形成一层微黄脆蹦蹦的“大馍皮” , 撕下来这层 , 吃下去 , 满满的享受……
脆黄的烤大馍 , 现在想起来都很诱人!
这种“到晒纸车间过冬”的习惯 , 后来一直保持到自己参加工作 , 直到结婚之后 , 才宣告结束 。“有两把刷子“ , 指的竟然是晒纸工人过硬的技术
80年代以前企业的工人 , 其敬业精神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
在计划经济时代 , 类似那种“计件制”工资的单位并不多 , 而我常去的乌溪宣纸厂(今中国宣纸集团)便是其中的一个 。
大多数的工人都非常在意收入较高的工资 , 毕竟 , 相对于别的企业来说 , 可以多劳多得是很吸引人的 。
正因为这种吸引力加上工人内心自发的职业精神 , 使得所有的工人在对待技术上都非常认真 , 他们常常在下班后互相之间最先问的都是:你今天晒了多少?
不管是冲着钱的目的 , 还是工作难找的原因 , 感觉那个年代的工人觉悟都大面积超过现在 。
晒纸的工具当中 , 要用到一把刷子 , 作用是将大小不等湿漉漉的一张宣纸快速、平整、均匀地贴到焙垅上 。

|劳动真的可以创作文化——宣纸的旧时记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晒纸车间
对这把刷子使用的熟练程度 , 则直接影响着每个人产品的成品率和每日工作成绩 , 最终影响到工人自己的工资 。这就使得几乎所有的工人 , 都不断以提高自己的技术熟练程度、提高自己的日常量为常年的终极目的 。分页标题
于是久而久之 , 在宣纸工人当中 , 便有了用“有二把刷子”的口头语 , 来形容一个人技术高超的说法 。
直至现在 , 这句口头语已经成为本地的俗语 , 更是被延伸到“表示某人有一些本领”涵义 。
劳动 , 创造了文化 , 这也算是吧 。
时至今日 , 物质化的高度发达 , 早已过了人们以温饱为目的的生活追求阶段 , 过度物欲化的社会价值观 , 曾一度在前几年让包含宣纸制造在内的很多纯手工技艺劳动行业出现“用工荒” 。
好在后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文化兴国”的长期国策 , 而在泾县本地 , 更是于2010年便在一所职业学校中开设了“宣纸制造”专业班 , 并已有多届学生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
【|劳动真的可以创作文化——宣纸的旧时记忆】回想当初的各位大小伙伴 , 现在都已经离开一线岗位 , 有的已经成为业内文化牛人 , 每每见面之时 , 仍有诸多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