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从副高到正高,我用了20年

想做一名不造假文章的医生 。我是1997年12月晋升副主任医师的 , 直到2017年6月晋升主任医师 , 从副高到正高整整用了20年时间 。回头看看 , 我没有正常晋升主任医师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自己不太看重职称晋升 。 我深信一个好医生取决于病人的口碑、取决于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取决于医生的沟通能力 , 而非单纯医生的职称 。
二是过去医院一直以医疗为重点 ,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 而我所从事的血液病专业要想搞科研项目 , 必须有先进的实验室做支撑 。
三是既往的职称晋升偏重论文、科研及著作 , 而不偏重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 。
四是自己坚守道德底线 , 坚决不造假文章 , 不造假数据 , 因为没有像样的科研成果而影响了晋升 。
说到因为没有科研成果而影响晋升 , 我并不觉得难为情 , 反而为坚持原则不搞论文造假感到荣耀 。 或许有人笑我太呆板、不灵活 , 但我不给学术界抹黑 , 我内心坦荡 。其实倒并非不想早晋升职称 , 之所以这样坚持 , 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记得1989年 , 我在山东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学期 。 我的硕士生导师—— 戚仁铎教授将我和张兴强(另一名研究生)叫到身旁 , 讲了一个发生在朝鲜的真实案例 , 提醒我俩在学术上一定要严谨 , 不可以造假 。这个案例大体是这样的—— 在朝鲜金日成时代 , 有一名科学家宣布:他发现了“针灸小体” , 为此金日成为他颁发了国家最高荣誉奖 。 但后来的研究 , 推翻了这个发现 , 导致这名科学家自杀身亡 。 因此 , 导师的教诲影响了我一生 。其次 , 我在瑞典留学做科研的经历 , 也使我养成了学术严谨的习惯 。2000年3月 , 我开始在瑞典Karolinska医院临床药学部从事白血病耐药与凋亡研究 , 经常要用一次性无菌塑料瓶培养白血病细胞 , 且需要在白血病细胞悬液里加入不同浓度的柔红霉素进行混合培养 。 每次实验都要用去40多个一次性无菌塑料培养瓶 。 为了节省培养瓶 , 我将第一次用过的培养瓶放在无菌超净台里面 , 半小时后再将白血病细胞移入第一次用过的培养瓶里继续培养 。有一天 , 我的这种“节省行为”被同事Mich发现了 。 她为此狠狠批评了我 , 并告诉我:“You should be more scientific (你要有科学精神)” 。 她是化学博士 , 很快计算出每个培养瓶残留了多少摩尔的柔红霉素 。 她说:“你这样实验要重做 , 否则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 这更是一种浪费” 。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是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奖评委最多的研究机构 , 我为该机构的良好学术风气折服 。回过头来再说说论文造假这个事 , 业内人都知道 , 这种造假泛滥跟不切实际的考评体系关系很大 。正是因为不切实际的考评体系 , 我国大部分科研院所要求科研人员每年要发表多少篇核心期刊论文 , 几篇要被SCI收录 。 而在我们的三级医院 , 晋升职称不管有没有条件做科研 , 也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其实这些要求严重脱离了临床医生实际 , 临床医生平时工作繁忙 , 很难有时间及精力静下心来做科研及写论文 。虽然现在对“论文造假”喊打喊杀 , 但社会上依然存在科研、论文、著作、专利营销链 , 部分医生为了早日晋升职称 , 依然不惜重金买论文、科研及专利等 。好在三年前 , 中国的医生职称晋升从偏重科研论文向临床诊疗经验及水平倾斜 , 让我们这些坚守道德底线的人 , 不再继续吃亏 。 而我也成了本次职称晋升制度改革的受益者 。▼
医学界|从副高到正高,我用了20年
本文插图
周医生个人认证微博 校对:臧恒佳 责编:潘颖【医学界|从副高到正高,我用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