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点画诙谐、乱石铺街——聊一聊郑板桥为何自称书法"六分半书"
"六分半书"名称的由来
"六分半书"由板桥自己提出 , 他在《板桥自叙》中说:"善书法 , 自号六分半书" , 在《刘柳村册子》中又说:"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 。
由此可见 , "六分半书"并不是后人对郑板桥标新立异的板桥体的称谓 , 而是由板桥自己提出 , 后人一直沿用这个称谓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近代研究者对"六分半书"有不同的看法 。中央美院教授王镛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书法简史》中指出:"他的六分半书 , 是以隶书为基础 , 掺杂真、草、篆而形成的一种新书体 。关于六分半书的来历 , 众说纷纭 , 不尽相同 , 大概的分歧在于各体所占比例的分配上 。"南京艺术学院周积寅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郑板桥艺术研究 , 在其所著《郑板桥》中说:"板桥的六分半书 , 若从笔数上去理会 , 即从汉八分中取其六分半 , 尚有一分半为行、为楷、为篆、为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从板桥存世的六分半书看 , 却并非完全如此 。他常常是"意之所之 , 随笔挥洒" ,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这个比数去书写 。书写的结果 , 也许是五分、五分半、六分、六分半、七分 。因此 , 他的"六分半书"当看成是一种过程 , 绝非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 各种对"六分半书"的解说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得到佐证 。"启功先生在其《论书绝句》中认为:"当其休官卖画 , 以游戏笔墨博墉贾之黄金时 , 于是杂以篆隶 , 甚至谐称六分半书 , 正其嬉笑玩世之所为 , 世人或欲考其余三分半书落于何处 , 此甘为古人侮弄而不自知者 , 宁不神堪悯笑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 , 学者对"六分半书"名称的看法并不统一 , 王镛教授和周积寅教授都认为"六分半书"是以隶书为基础 , 掺杂楷书、草书、篆书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形式 。启功先生则认为"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嬉笑玩世之作 , 是迎合商人的尚奇求怪的心理需求 。笔者认为 , "六分半书"不是一种明确的界定 , 只是一种模糊的说法 , "六分半书"是似隶书似楷书似行书的几种书体杂糅所形成的新的书体形式的名称而已 。我们不必囿于"六分半书"这一书体名称 , 而应关注这种标新立异书体的艺术价值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六分半书"的主观成因分析
1、"六分半书"的书学渊源
虽然郑板桥的楷书、草书、隶书写的颇有水平 , 显示出雄厚的基本功力 , 但并不能真正代表板桥书法的面貌 , 因为其与古人、时人的面貌相近 。真正反映郑板桥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是其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六分半书" ,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个性化的书法语言和风格范式的展示 。他在《板桥自叙》自号其书法为"六分半书" 。他所创造的这种全新的艺术形象 , 在当时即受到人们的推崇 , 并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 探索取法古碑断碣的实践 , 对后世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郑板桥对传统书法的学习 , 是博学众长、融会贯通、既学帖又学碑 。他学帖 , 主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宋拓圣教序》、怀素的《自叙帖》、虞世南的《破邪论序册》、颜真卿的《争座位稿》以及宋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作品 。学碑曾临南朝梁石刻《瘗鹤铭》 , 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 李邕《岳麓山碑》、《云麾将军碑》 , 《八分书武王十四铭碑》 。从陆种园、钟繇、王羲之、欧阳询、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等书家处均有借鉴 。可见其学古之深入 , 取法诸家之长 , 融会贯通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板桥除取法以上碑帖外 , 郑楷、程邃、石涛行草书中参入隶法形成的"碑行"对板桥的"六分半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石涛隶书多参入行草法 , 行草则用隶法 , 相互糅合 , 写得大小不一 , 章法已是乱石铺街 , 石涛曾言:"我之为我 , 自有我在 。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 , 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我自发我之肺腑 , 揭我之须眉 , 纵有时触著某家 , 是某家就我也 , 非我故为某家也 。天然授之也 , 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
这种法自我立、学古不泥古的思想 , 给板桥"六分半书"的创作以启迪 。板桥借鉴石涛的书法和我自用我法的思想 , 师心自用 ,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 , 大胆创新 , 创制出独树一帜的"板桥体"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板桥和金农等人是首先开创学碑风气 , 中年以后形成的"六分半书"则主要是从古碑刻石中寻找灵感 , 形成个人风格 。他在《书中示舍弟墨》中说:"字学汉魏 , 崔蔡钟繇;古碑断碣 , 刻意搜求" 。板桥推崇汉魏碑刻的"师碑"的思想和实践 , 在后来的扬碑抑帖的大潮中 , 全部为清代碑派所接受 。他刻意搜求民间无名书家古碑断碣的思想 , 亦被后来者所接受 , 康有为曾提倡"穷乡儿女造像" , "譬之江、汉游女之风诗 , 汉、魏儿童之谣谚 , 自能蕴蓄古雅" , 从而使碑学书法取法民间的思想打破了帖学书法取法名家书法的局限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张扬的个性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书香世家 , 童年与少年时代都生活在贫寒、悲苦与辛酸中 , 亲人相继去世 。为了维持生计 , 31 岁开始卖画扬州 , 10 年的卖画生涯生活的窘迫得以改善 。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下 , 期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 。40 岁时中举人 ,44 岁时中进士 ,50 岁时任山东范县知县 , 54 岁调任山东潍县知县 , 61 岁时"请赈忤大吏 , 乞疾归" 。辞官归隐后 , 又一次来到扬州继续着他的卖字、卖画的生涯 。他一生中经历了卖画——从政——再卖画的曲折道路 。
【书法字画|点画诙谐、乱石铺街——聊一聊郑板桥为何自称书法"六分半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板桥最初想在京城做官以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 然而仕途却未能得志 , 为官十二载 , 无奈发出"潦倒山东七品官"的感叹 。板桥辞官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放荡不羁与官场不容的性格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 他"得志加于民"的理想与黑暗的官场现实是矛盾的 。板桥"难得糊涂"的处世态度也是他对现实的一种无奈 。纵观板桥的一生 , 辛酸坎坷 , 起起伏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板桥性嗜酒 , 足疾、目疾、疝气等病魔时常缠身 , 痛苦不堪 。他在《潍县署中寄墨弟》中说:"虽明知足疾目疾 , 都起于酒 , 心欲戒而力不从 , 盖每至黄昏 , 无酒人喉 , 必起咳呛呕吐 , 粒米难以下咽 , 欲图口前适意 , 惟有饮鸩止渴耳 。我弟屡次来函规劝戒酒 , 非不知忠告有益于我身 , 痼癖已深 , 视酒若命 , 故爰特新镌一石章曰"酒痴" , 刊于函尾 , 以博我弟一笑 。"分页标题
郑板桥视酒若命 , 导致足疾、目疾、疝气缠身 , 身体的折磨使得郑板桥在精神上痛苦不堪 , 也是其落拓不羁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六分半书"是最能代表板桥风格的艺术形式 , 是板桥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张扬的个性的集中体现 。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中谈到风格的时候说 , "他的风格就是他的人格 , 而造成他的特殊风格就是他的特殊趣味" , 并指出"它(风格)就是作者性格情趣的特殊模样 , 理想的风格是情感思想和语言恰恰相称 , 混合无迹" 。"六分半书"正是郑板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他的特殊经历形成的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同时 , 这种风格又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正如丁家桐在《扬州八怪全传》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希冀与失望并存 , 光明与阴暗交迭 , 处处似乎还有生机但又处处使人窒息的时代" , 这为一批思想性格中充满矛盾、被世俗视为异端的人物出场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那个充满希望与失望、光明和阴暗的矛盾时代 , 使得郑板桥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 , 加之生活的艰辛、性嗜酒、病痛的折磨 , 形成了郑板桥落拓不羁的性格和张扬的个性 。而其"六分半书"正是板桥人格的生动写照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载:"(板桥)家贫 , 性落拓不羁 , 喜与禅宗尊宿及弟子游 , 日放言高谈 。臧否人物 , 是以得狂名 。"《扬州府志》记载:"燮生有奇才 , 性旷达 , 不拘小节 , 于民事纤悉必周 。"在《潍县署中寄李福堂》中板桥云:"燮爱酒 , 好谩骂人 , 不知何故 , 历久而不能改 。"以上记载郑板桥"性落拓不羁"、"性旷达 , 不拘小节"、"燮爱酒 , 好谩骂人"都反映了郑板桥鲜明的个性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 难怪常人会认为他很"怪" 。"怪"字可以有多解 , 怪是异 , 怪是新 , 怪是人性被压抑扭曲后的愤懑 , 怪是人欲的宣泄 , 怪是常规审美定式的反叛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因为板桥的"怪"、板桥的个性张扬 , 在书法创作中才不会墨守陈规 , 才会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创作出"震电惊雷之字"——"六分半书" 。张扬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六分半书"使板桥在康乾时期的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 , 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六分半书"的艺术特征
1、点画诙谐、多体融合
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 , 以《颜鲁公》座位稿为行款 , 亦是怒不同人之意 。
少为楷法极工 , 自谓世人好奇 , 因以正书杂篆隶 , 又间以画法 , 故波浪之中 , 往往有石纹兰叶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板桥的"六分半书"不落窠臼 , 自出机杼 , 融篆、隶、楷、行各体于一炉 , 技巧熟练 , 面目奇异 。从现存的作品看 ,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 , 把楷书和行书参入其中 , 偶尔掺杂篆体和异体字 , 早期的探索在各种字体的融合上 , 还显生硬拘谨 , 没有达到和谐自然的效果 。经过多年探索以后便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各种字体 , 摆脱了早期"六分半书"的生硬感 。笔画粗细长短、墨色浓淡相间 , 字形大小不一、错落有致 。其"六分半书"中 , 篆隶的圆润厚重 , 行书的活泼飘逸 , 草书的纵逸奔放 , 在其笔下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以画入书、乱石铺街
郑板桥将绘画中的笔法、墨法巧妙地运用到"六分半书"的创作中 , 曾自称其书作中 , 往往取沈周、徐渭、高其佩的画法为笔法 , 书中有画 。绘画语言的应用 , 使得"六分半书"的点画诙谐幽默 , 别具一格 。正如蒋士铨所评:"板桥写字如作兰 , 波浪奇古形翩翩" 。板桥的"六分半书"中融入了兰竹的笔法 , 如他的七言联(图 8)"墨兰数枝宣德纸 , 苦茗一杯成化窑"中 , "枝"、"茗"、"一"、"杯"四字中 , 将兰竹的绘画用笔技法运用其中 , 给人一种以生动形象之感 。"六分半书"点画幽默诙谐 , 如"墨"的横画 , 两边弯弯上翘呈弧状 , 像月牙;"兰"的撇画 , 收笔处上挑 ,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纸"的弯钩 , 收笔处尖尖上挑 , 像是鸟的爪子等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字中的笔画 , 粗细对比明显 , 如"枝"、"杯"两字中左边"木"字旁中的横竖细如针 , 与右半部分的粗重的点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 给人以视觉冲突之感 。点画的幽默诙谐、以画入书 , 不仅丰富了书法笔法 , 也使作品充满了奇趣 。"六分半书"通过笔法的提按顿挫 , 轻重疾徐的运笔节奏的把握 , 使墨色产生强烈的浓淡变化 , 效果极佳 。板桥以"画之关钮透入于书" , 使"六分半书"充满了艺术魅力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乱石铺街是"六分半书"的章法特征 。郑板桥"六分半书"注重章法的构成 , 不仅借鉴绘画的章法 , 同时从颜真卿《争座位稿》和《瘗鹤铭》中吸取营养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 , 其字的结构往往是有正有斜、有长有扁、有散有聚 , 加之亦篆亦隶 , 亦草亦楷 , 粗细、轻重、疏密、浓淡交织在一起 , 可谓是极尽变化之事 。其书法中最常用的长撇长捺 , 似乎在平衡、稳定中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稳定 , 使人感到妙趣横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郑板桥在章法上开始打破帖学书法的"句读"现象 , 字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化 , 上下字之间的牵引也逐渐弱化 , 取而代之的是左右之间的互补与退让 。章法上的变化 , 显现出郑板桥对碑学书法章法的借鉴 。在章法上打破字间、行间变化统一的布局规律 , 随势布置 , 疏密不拘 , 时时出人意料 , 犹如"乱石铺街" 。这种"乱石铺街"的章法内在充满着丰富的变化 , 在对立冲突中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然而 , 有的学者对板桥"六分半书"乱石铺街的章法 ,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当代书法评论家王晓光认为 , 板桥将不同书体毫无规律的拼凑在一起 , 形成的乱石铺街的章法 , 不符合书法章法的连续性、有序性、节奏性 。"六分半书"混乱的点画线条的组合 , 使得笔触没有统一感 , 使得章法的连续性缺失 。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 , 章法的乱石铺街正是"六分半书"的独特之处 , 是其突破帖学章法的束缚、借鉴碑学书风的章法特征的尝试 , 体现了其鲜明的探索革新精神 。
- 书法字画|王铎行书《手启》,洒脱大气
- 书法字画,朱棣|“大局尽在手中”的建文帝为何会赢不了朱棣?
- 书法字画|他在桥上画了一个老虎,竟然无人敢走,被后人称作千古画圣第一人
- 书法字画|清晚期青花观音甁鉴赏
- 书法字画|竹根雕·哈哈弥勒
- 大道知行|朱熹:“四心”读书法,轻松读透天下书
- 穿搭|黑色系带装饰腰部,有点画龙点睛的意味,烘托女孩青春无敌魅力
- 书法字画|古作赏析:董其昌《仿倪瓒笔意轴》
- 书法字画|古代渔翁隐士,渔翁在隐不在鱼
- 书法字画|书法初学者记住这2点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