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坤鹏论:一事之行,即你一世之道


_本文原题:坤鹏论:一事之行 , 即你一世之道
成功 , 意味着完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事 , 而不是做过多少件事 。——坤鹏论
股市突然火了 。
就在上周还信誓旦旦远离股市的人 , 再次义无反顾地冲了进去 。
各路“股神”也紧急从蛰伏转为精神亢奋 , 纷纷出洞 。
可是 , 投资 , 便宜才是王道 。
四顾一看 , 只有快上天的天价 , 哪还有便宜?!
此时买进 , 就是甘心情愿地把自己种成一棵绿油油的韭菜 , 任人收割 。
凡是建议你在牛市蠢蠢乱动的人 , 非坏即烂!
坤鹏论一直坚持 , 普通人想在股市赚钱 , 只有:
第一 , 好公司(长期真赚钱的公司 , 活久见是不仅仅是人生赢家的标准 , 也是公司的);
第二 , 便宜买(估值便宜而不是股价便宜) 。
第三 , 守得住 。
因为天上下金子雨的时候 , 最关键的是 , 你得有专门接金子的筐 , 筐有多大 , 金子才能接得有多多 。
所以 , 追涨杀跌 , 永远都是最容易失败的操作手法 。
投机、投资 , 都是玩概率游戏 。
但是 , 概率世界里 , 越短期越靠技术和运气 , 或者你有能力提前知道底牌 。
所以 , 投机不是不好 , 而是太高难度 , 不是你我这样普通人玩得转的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投资更需要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

坤鹏论|坤鹏论:一事之行,即你一世之道
本文插图
一、一事之行 , 即你一世之道
The way you do Anything is the way you do Everything.
翻译:一事之行 , 即你一世之道 。
请细品这段号称比原文还美的译文 , 它背后深藏的含义正在告诉我们:
第一 , 概率世界里 , 事 , 只有做成 , 才能消灭其概率 , 否则它将永远处于概率状态 。
而对人们有用的是确定性 , 非不确定性 。
成功的过程 , 就是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的过程 , 最终将一件有价值的事做成自己的确定性 , 就是成功 。
就像看书 , 大部分人总是没头没尾地看书 。
有个调查数据显示 , 人们阅读一本书的平均比例也就到30%左右 , 之后就放弃了 。
也就是说 , 可能除了教材之外 , 大部分图书70%的内容没多少人知道是什么 。
古人说 , 半途而废 , 所以 , 只要没有完成 , 半半拉拉的事 , 都是废事 。
第二 ,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但是 , 人们往往想要做好许多事情 。
其实 , 我们只要专注地把其中一件事先做好 , 再做其他事情时 , 往往会变得轻松自如 , 游刃有余 。
这就是“一事之行 , 即你一世之道” , 最字面上的含义 。
不知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看某个作者的小说 , 只要看完他的一本 , 并觉得不错后 , 我们一般会比较轻松地将他创作的其他小说一口气看完 , 比如: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琼瑶阿姨的爱情小说……
但是 , 万事开头难 , 我们该先做哪一件事呢?
这是最重要的 , 一定要挖掘、选择自己最想进步的领域 。
一般来说 , 但凡人们最想进步的 , 都是自己最稀缺的 。
而这个世界上 , 很多时候 , 价值=稀缺 , 所以 , 做到这一点 , 你会离成功将更近一些 。
因为 , 只有有价值的事情做成了才叫成功 。
坤鹏论对此有着特别特别深刻的体会 , 也就是四年半来每天写作这件事 。
一直坚持到将近三年的时候 , 还是挺痛苦的 , 经常是晚上坐在电脑前 , 天人交战 。
“今天太累(太晚)了 , 休息一天没什么大不了吧?”
“也没人给你钱 , 一天不写也无所谓吧 。 ”
“你已经坚持那么久了 , 一次不写 , 谁又能说什么呢?”
“你看 , 他们都已经放弃了 , 你有什么不好意思?!” 分页标题
……
很神奇的是 , 就在差不多整整第三年的那一天 , 上面这些纠结突然离我而去 。
现在一天不写 , 反而难受 。
只要有空闲 , 不是在写 , 就是在思考写什么、如何写 。
写作变成了每天的习惯 。
之后 , 坤鹏论选择了戒烟 , 没想到有了坚持写作的神助 , 戒烟竟然会戒得如此轻松 。
从2019年8月开始不抽烟 , 到现在近一年了 , 没有任何不适 , 也没有像很多人戒烟后迅速长胖 , 反而瘦了不少 , 体重变标准了 。
正如在《神经学说坏习惯根本改不掉 , 这可咋办?》中所分享的 , 通过集中在一个关键习惯上 , 就能改变生活中的其他习惯 。

坤鹏论|坤鹏论:一事之行,即你一世之道
本文插图
二、少让我们奋发 , 多却将我们打败
不管是“一事之行 , 即你一世之道” , 还是一个坏习惯的改变 , 会带来个人生活的全面改变 。
它们都在告诉我们 , 少即是多 。
大部分时候 , 我们不是因为少而失败 , 基本都是被多打败 。
就像很多疾病往往是多闹的一样!
少反而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
特别是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
比如: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
并且 , 就如《反脆弱》中所讲 , 人们摄入蔬菜等食物是为了长期、微量、均衡地汲取其毒素 , 从而达到杀不死我的 , 使我更强大 , 也就是借此有了抵御更多外来病毒侵害的能力 。
但是 , 如果吃得太多 , 危害则不言而喻:
第一 , 等于加大了食物中毒素的摄取量 , 超过了界限 , 真成了毒害;
第二 , 人们的多 , 往往是偏食型的 , 也就是某些食物吃得过多 , 比如:糖等 , 过量摄入单一的毒素 , 一样也是毒害 。
第三 , 过犹不及 , 让人这一辈子很重要的一件事——吃 , 变得索然无味 , 关键是卡路里的过多摄入 , 实验室的动物试验已经证明 , 会影响寿命 。
所以 , 最好的养生之道就是:
第一 , 少食 , 真正饥饿时再吃;
第二 , 尽量吃喝有几千年历史、已经被祖先充分验证的食物和饮料;
第三 , 永远不要偏食 , 特别是那种听专家说什么好 , 什么有营养 , 就盯着不放 , 顿顿吃 , 天天吃 。
只要是食物 , 就算是山珍海味 , 珍馐美馔 , 有其好的一面 , 肯定也有不好的一面 , 这叫有利有弊 。
古人说 , 凡药三分毒 , 除了药 , 几乎所有入口的食物也一样 。
那么 , 守着一种食物猛吃 , 就相当于过量摄入某种特定毒素 , 肯定要出问题 。
坤鹏论的一位朋友就曾听信了专家的话 , 将一种食物作为其主要食物 , 几个月下来 , 怪病缠身 , 看了好几个大医院以及名医 , 都束手无策 。
可是 , 你看那些健康节目 , 有说过什么不好吗?
这个世界有个道理——凡是只说好 , 不说、少说不好的 , 非坏即烂 。
而且 , 现实真不是吃不死人 , 人的很多健康问题 , 都源于吃 。

坤鹏论|坤鹏论:一事之行,即你一世之道
本文插图
三、多扪心自问:“关我屁事?”
塔勒布说:“从生物学的角度也一样 , 在一个自然环境中 , 压力源就是信息 , 那么 , 信息过多意味着压力过大 , 超过了反脆弱性的临界点 。 ”
从医学上讲 , 绝食有帮助身体自我康复的功效 , 因为这避免了因摄入食物而分泌过多的荷尔蒙 。
荷尔蒙会将信息传递给我们身体系统的不同部分 , 它过高就会导致生物机能紊乱 。
同样 , 每天接受新闻的频率过高过多就像摄入过多糖一样 , 也会产生类似问题 , 让我们的脆弱性系统紊乱 。
所以 , 减轻干预的最好方法就是讯息减肥节食 , 限量给大脑供应讯息 , 并以尽可能用自然的方式来获取讯息 。分页标题
也就是只看重大的数据或条件的变化 , 直接忽略小的变化 。
请放心 , 重要的真实信息总有办法触动你!
请永远牢记 , 我们平时获得的大部分都是讯息 , 而不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 。
所以讯息和所谓的数据越多 , 就越让我们不了解情况 。
比如:本来讯息中的噪音和信息比是10:1 , 越多的讯息 , 结果往往是噪音和信息比扩大为100:3 。
在这个噪音泛滥的时代 , 请一定漠视无关噪音 。
这个世界上99%的人和事 , 与你无关 , 不需要往耳朵里进 , 更不要往心里去 。
遇到时 , 认真地扪心自问三遍:“关我屁事?”

坤鹏论|坤鹏论:一事之行,即你一世之道
本文插图
【坤鹏论|坤鹏论:一事之行,即你一世之道】冯唐 ,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 学过八年医术 , 医学博士 , 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中医科到内科到神经科到精神科到妇产科(肿瘤)都有经历的医生 , 就在十多年前 , 他毅然决定弃医改行 , 成为一名作家 , 商人 。
他说 , “越研究越觉得生死联系太紧密 , 甚至可以说 , 挖到根儿上 , 生死本来是一件事儿 。 而且多数病是治疗不好的 , 是要靠自身免疫能力自己好的 。 ”
他给出的健康九字建议:“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
而这九个字背后 , 着急是因为压力 , 害怕是因为压力 , 要面子也是因为压力 。
实话说 , 要想真正能够做到这个九个字 , 只有像塔勒布所说 , 一是排除无用的东西 , 不被垃圾压力烦恼;二是让人生波动起来 , 不断让自己处于急性压力之中 , 人 , 就是在压力中变得越来越抗压的 , 不信你就对照着看看 , 那些经历越多 , 成就越多的人 , 是不是都符合“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其实 , 换个角度想 , 这里面的道理简单至极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 做成事情又是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的 , 那么只有专注 , 集中于少数的事情上 , 才更有可能成功 。
成功 , 意味着完成一件有价值的事 , 而不是做过多少事 。
所以 , 你就该明白 , 为什么风险投资人都会说 , 风投关键在于看人 。
看人 , 看什么?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 , 以前有没有做成过事 , 也就是有没有成功过 。
做成的事情越难 , 事情的价值越大 , 那么 , 这样的人 , 下一次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
这背后的逻辑同样也是——一事之行 , 即你一世之道 。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 , 转载请保留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