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心理学家:真正毁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三种父母


在家庭环境中 ,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 , 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
有些父母有暴力倾向 , 一言不合就骂孩子 , 或者用皮带、竹竿等物打孩子 , 这不仅会对孩子造成身心上的极大伤害 , 严重的甚至涉及违法犯罪 。

心理|心理学家:真正毁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三种父母
本文插图
近年来 , 我们常常可以从新闻中看到这样的例子:视频中的孩子全身淤痕 , 惨不忍睹 。
儿童侵犯行为的形成
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 , 不仅是中国 , 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这类现象 。 而孩子们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 父母的“榜样作用”非常巨大 。
那么 , 儿童是如何习得父母侵犯行为的呢?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 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是模仿 , 或者说观察学习 。 他将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动机这四个过程 。
喜欢打骂孩子
在注意过程中 , 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与自身相似或者被认为优秀、热门和有力的榜样 。 对于孩子来说 , 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师 , 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

心理|心理学家:真正毁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三种父母
本文插图
孩子会模仿父母说的话 , 也会模仿他们的行为 , 因此那些喜欢打骂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在为孩子提供“绝佳的榜样” 。
班杜拉认为 , 自我概念低、有依赖性、焦虑的旁观者 , 更容易产生模仿的行为 , 而孩子社会化不足 , 自我概念普遍较低 , 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也非常强 , 因此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
强化的可能性、外在的期望会影响孩子决定观察谁和观察什么 , 而父母的期望则是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 , 因此孩子观察父母的言行是必然的 。
对于孩子来说 , 有暴力倾向的父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 进而引发了孩子们模仿的倾向 。
在保持过程中 , 孩子记住了父母的暴力行为 , 对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以表象和语言形式体现 , 储存感觉表象 , 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
【心理|心理学家:真正毁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三种父母】

心理|心理学家:真正毁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三种父母
本文插图
在生活中 , 孩子们从父母的暴力行为中不断学习 , 并将其储存在脑海里 , 以便于以后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 。
在复制过程中 , 孩子们将从父母那里习得的侵犯行为表现出来 ,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复制过程 。
在动机过程中 , 孩子们表现出侵犯行为或许会受到父母额外的关注 , 从而受到强化 。
以上便是孩子习得侵犯行为的四个过程 , 因此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打骂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 他们的暴力行为为孩子提供了模仿的对象 , 而且对孩子的额外关注也会强化孩子的侵犯行为 。
溺爱型
除了专制型的父母外 , 溺爱型的父母也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 这类父母给予了孩子过多的爱 , 捧在手里怕掉了 , 含在嘴里怕化了 。

心理|心理学家:真正毁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三种父母
本文插图
他们望子成龙 , 希望孩子将来能够非常优秀 , 因此他们几乎满足了孩子所有的要求 。 但过度的满足使孩子变得娇纵 , 他们可能道德发展水平低下 , 以自我为中心 , 移情能力较差 。
人格特点是自控能力差、容易冲动、依赖性强、缺乏毅力等等 。 这类孩子长大后适应能力比较差 , 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可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过渡期 。
在人际关系方面 , 由于他们不能体察别人的情绪 , 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厌恶 。 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又不能坚持 , 因此他们比正常人要晚熟很多 。分页标题
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太过溺爱孩子 , 当他们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时候 , 会面临很大的困扰 , 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应该有所要求 , 要在宽松与严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

心理|心理学家:真正毁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三种父母
本文插图
责任意识差
还有一类父母 , 他们责任意识较差 , 自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即可 , 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 这种则属于忽视型的父母 。
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 他们或许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忙自己的事 , 基本没有时间陪孩子 。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别人有着一种不信任感 , 而且适应环境困难、兴趣很少、自控能力也比较差 。 很多农村家庭就属于这种类型 , 父母忙于农活和家务 , 而孩子也被要求干活 。
除此之外 , 一家人能够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 , 父母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活动 , 长此以往 , 孩子就可能出现各种性格缺陷 。

心理|心理学家:真正毁掉你的,根本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三种父母
本文插图
真正毁掉孩子的就是这三种父母 , 妈妈理应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 她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引导孩子 ,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y and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