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_本文原题: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墨生
他的作品景少而意多 , 充满了物小而韵长的哲学韵味 。 对他也好 , 对观看者也好 , 一幅图片就是一个时间的遗址 , 虽静默不语 , 却总能带有一份特别的诗意 。 他曾是网上有众多拥趸的“快拍小友” , 又因独特的表达和影像气质进阶成2018届浙江省视觉艺术“新峰计划”入选者 。
墨生摄影作品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虚构的真实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离雁在天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玫瑰的隐喻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青鸟关关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飞鸟的羽翅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莲荷的低吟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往年的蝴蝶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天涯千万树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另一半的我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每一朵花冠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天上的星宿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履痕如苔

李晶晶|访谈 | 墨生:自有之物
本文插图
摇落的秋天
个子高挑的墨生 , 人生前三分之一已经实现了从小当兵的梦想 。 5年消防警营生活 , 摸爬滚打历练 , 但他的影像看上去非但不生猛豪放 , 反而偏向另一个极端——关乎那些细小之物 。 这或许和他学过医 , 又在法院工作的经历相关 , 他常常会被生活中那些细微的事物所打动 , 喜欢观看微距下的羽毛、树叶、一花一草 , 还有被羁绊的小鸟、落在水面的蝴蝶……摄影给他打开了一个窗口 , 很多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可以用摄影去完成 , 而诗与影像的结合对他而言 , 是可以完美表达自己想说的话的 。
在与本报采访人员李晶晶的对话中 , 有关时间 , 有关生与死 , 似乎无需深究 , 影像自然可以凝聚成一种无声的力量 , “它更能清晰地表达出我内在的心情” , 他说 , “万物是一面镜子 , 站在万物之前 , 我看自己 。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也可以是一面镜子 , 立在自己之前 , 去看万物 。 ”
李晶晶:请先介绍一下你的摄影经历吧 。
墨生:我是墨生 , “80后” , 来自浙江德清 。 从2010年购买第一台相机开始 , 作为初学爱好者 ,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 , 长期活跃在快拍快拍、图虫等摄影交流平台 。 在此期间 , 我也认识了特别好的良师益友 。 一路走来的10年 , 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摄影风格 。 我现在的影像更强调意境而非纪实 , 以给观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 因为平时也喜好诗歌的关系 , 我更希望透过镜头将摄影与诗歌两种艺术形式熔于一炉 , 相辅为用 , 诗意栖居 。分页标题
李晶晶:对自然的观察和领悟 , 有时就来自身边之物 , 能谈谈你是如何选择这些自然之物入镜的吗?你的视角又有何不同?
墨生:记得保罗·卡普尼格罗曾经说过:我更倾向于去寻找我所见的事物中“背后”的东西 。 我看到树、我看到河……我觉得在它们的“背后”或者说在它们“内部”是有“灵性”的 , 它们存在于眼睛所看不见的部分 。 我想 , 他的这种与其说是对摄影表达方式的理解 , 不如说是对当下生活方式的见地 , 正是我在当下或者今后时期的创作中所要追求的真理(哲理) 。
对于我日常拍摄的那些自然之物 , 它们深沉、安静而柔和 , 它们本身存在 , 就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了“自在之物”这一观点 , 而我也希望能够透过自己的镜头 , 让观者感受到难以言喻之物 。 就像人们看见我的照片时会觉得 , 似乎有某种“更深远”的东西在里面 , 但又无法说出是什么 , 这是很难用语言描述事物的“灵性” 。
李晶晶:工作中的条分缕析 , 需要严谨理性对待 , 而8小时以外的诗人和摄影师身份 , 是否给了你一个释放感性的出口?艺术之于你在日常生活中占比有多重 , 你如何看待它?
墨生:其实 , 感性应该是无处不在吧 。 生活即艺术 , 艺术即生活 。 更确切地说 , 是摄影给了我生活的灵感 。 透过镜头 , 我看到这世间那些美好的一面和不和谐的一面 , 然后再转换成文字 , 在诗歌和摄影之间游离 。 不管是不是释放的出口 , 我都会花上足够多的时间 , 来寻求属于我自己的路 。 而诗歌和摄影 , 早已成为我现在生活的一部分了吧 。 于我而言 , 它们缺一不可 。 当然 , 还有音乐 。
李晶晶:工作中会让你遇到很多生命的非常态 , 你把对生与死的思考转向物化 , 用轻灵的镜头和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对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 你的影像是在治愈还是在对抗?
墨生:生与死 , 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 就像治愈和对抗 , 也仅仅只是一种对立面 。 于我而言 , 首先 , 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观者 , 透过我的影像表达 , 最终我希望能把治愈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 对于崇尚自由的我来说 , 在现实生活中 , 总也免不了对这世界的一些抵抗 。 小时候 ,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 , 我会花一些时间在绘画工具上 , 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 , 一颗艺术的种子就开始萌芽了吧 。 慢慢地 , 随着学习、工作不同角色的转换 , 经历了一些生离死别 , 你就会发现 , 痊愈了的伤疤也总还会时不时地痛痒起来 。 而摄影和诗歌 , 却能让我原本的生活变得更加抽象 ,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事物的角度 。 在这个时候 , 所谓的治愈或是对抗 , 其实也就没有绝对的界限了 。
李晶晶:你的作品确实都像画一样 , 装饰感很强 , 包括物形、虚实、色彩冷暖的微妙变化等 。 我感觉你比较推崇极简之美 , 这是因为受过谁的影响吗?对于影像的视觉效果你是如何考虑的 , 想形成怎样独特的风格?
墨生:小时候 , 我花了一些时间学过水彩 , 但也仅此而已 。 其实 , 现实生活中 , 我是个很少看书的人 , 说到摄影极简之美 , 就让我想起之前快拍快拍网赠送的一本迈克尔·肯纳的《中国》 。 他拥有将至繁终归于极简的能力 , 擅长将抽象的线条、图形运用到黑白对比中去 。 而其中表达出的这种宗教教育中的纪律性、沉默、冥思以及一些难以名状的感觉至今都在影响着我 。 还有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日本摄影师山本昌南 , 他那些富有禅意的作品和生活方式弥漫着东方特有的哲学和美学气息 , 无不表现出一种超越时间性、意义性的“空” 。
山本昌南曾说 , 我活着 , 每一天 。 感受着所有的细节和琐碎 , 并且尝试将它们置于欣赏的位置 。 也许这就是我生活的美学 , 摄影是我生命的基本元素 , 和吃饭睡觉一样 , 因此这种美学也作用于我的摄影……对我而言 , 摄影是一种奇妙的沟通方式 , 关于那些好奇、梦想、诗歌和情绪 。 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视角 , 来截取日常并唤醒遥远的记忆 , 同时 , 也给予观者来感受其中情感的机会 , 和观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分页标题
李晶晶:作为2018届的浙江省新峰人才计划入选者 , 你完成的《时间之间》系列今日看来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 你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气息成功吸引住了观看者探究的视线 , 来自寻常之物的神秘感、散发着诗意的沉寂……做这本手工书时你是如何构思的?为何要收集这些影像以及制作和保存昆虫、植物的标本?
墨生:当时对于手工书的制作 , 纯粹是为了配合《时间之间》专题摄影的展览而萌生构思的 。 在这本手工书里面 , 我收集了很多植物、昆虫 , 包括蝴蝶、蜻蜓的标本 , 加上打印出来的摄影作品 , 以纯手工黏贴的方式 , 配合诗歌 。 而在这其中 , 在我慢慢收集这些动植物标本的时候 , 我的内心也出现过挣扎 , 但随着最终作品的呈现 , 将它们以另外一种方式定格 , 或许 , 这也是摄影能给我带来治愈性的另一面吧 。
总而言之 , 用摄影的媒介语言本身去思考摄影、观察世界、关照内心、见证人性以及建构自我 , 将是我在今后摄影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真谛 。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0年·第48期·2版
摄影:墨生
采写: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