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程|开卷|《科学的故事·起源篇》


_本文原题:开卷|《科学的故事·起源篇》
开卷新书

科学的历程|开卷|《科学的故事·起源篇》
本文插图
科学的故事:起源篇
吴国盛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年6月
作者简介

科学的历程|开卷|《科学的故事·起源篇》
本文插图
吴国盛
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今武穴) 。
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3)、哲学硕士(1986)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98) 。
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科学博物馆馆长 ,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2004—2015)、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
主要著作有:《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讲演录》《希腊空间概念》《科学的历程》《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等 。
目录
前言
第1章 希腊城邦文明:科学的诞生地
第2章 米利都学派:寻求万物的始基
第3章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数即万物
第4章 柏拉图学园: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第5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物性的科学
第6章 希腊数理天文学:古代科学的范本
结语

科学的历程|开卷|《科学的故事·起源篇》
本文插图
图书内页
前言
路金波先生约我写一些篇幅短小的科学史著作 , 我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 。 在中国 , 科学史是一个非常边缘的学科 , 在正规教育体制中没有位置 , 可是 , 对于大学通识教育而言 , 对于人们正确理解科学而言 , 科学史都非常重要 。 我愿意借果麦这个知名的出版品牌 , 为科学史找到更多的读者 。
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生活快节奏的时代 , 多数人无法腾出较长的时间来读书 , 鸿篇巨制难以广泛普及 。 我的《科学的历程》发行了快25年 , 算是一本比较成功的科学史著作 , 但是 , 一来 , 它还是太厚 , 二来它也的确有点过时了 。 可以考虑重新写一些篇幅短小的科学史 。
说《科学的历程》有点过时 , 主要是指它的科学观和科学史观 。 虽然这本书也表现了对现代科技的某些忧虑和反思 , 后来的各版次也吸收了国际科学史界较新的研究成果 , 但总的来看 , 其科学观和科学史观是中庸的、从俗的 , 或多或少采纳或容忍了我们中国人通常默认的科学观 。
我们中国人默认的科学观的核心就是“科学”与“技术”不分 。 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中 , “科学”二字特别容易念成“科技” , 可是“科技”二字深究起来 , 更多的是指“技术” , 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 这说明 ,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 是将“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的 。
这种混为一谈 , 不能说完全错误 , 因为它的确反映了现代科学的技术化、应用化特点 。 自19世纪以来 , 科学进入了技术化、分科化、职业化、力量化的新阶段 。 科学中有技术 , 技术中有科学 , 彼此难解难分 , 而我们中国人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 , 的确就是从19世纪才真正开始的 。 这个特殊的时机 , 难免就让我们把“科学”当成“科技” 。
但是 , 科学的技术化只是19世纪之后的事情 , 在此之前 , “科学”和“技术”大体各自发展、互不来往:“科学”的发展动机并不是“技术应用” , “技术”也并不借助“科学” 。 如果我们把19世纪之后才出现的科-技一体化 , 看成是自古以来的常态 , 那就错了 , 就使我们无法理解科学的起源和科学发展的真正动机 。
科-技混为一谈 , 直接导致我们对“科学”的本质缺乏理解 , 对“科学”的发展历史产生误解 。分页标题
在理解“科学”方面 , 我们中国人有强烈的“应用”倾向 。 这当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 。 中国文化务实 , 强调“学以致用” , 对学术一向抱有明确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态度 , 从不认为学术、学问、知识有独立不依的价值 , 读书的价值尽在“黄金屋”和“颜如玉” , 尽在“敲门砖”和“进身之阶” 。 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在对科学的理解方面 , 就是强调科学是一种生产力 , 是人类为了物质生存的需要必定自发从事的一项活动 。 离开了应用 , 离开了国计民生 , 我们就根本无法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 。 我经常开玩笑说 , 中国人民熟悉的最著名科学家应该有两位 , 一位是钱学森先生 , 是导弹专家 , 代表着重要的国防实力;一位是袁隆平先生 , 是杂交水稻专家 , 代表着粮食有保障 。 他们的名气 , 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实用主义理解 。
这种实用主义的科学观 , 也导致了错误的科学史观 。 既然认为科学的目标和动机就是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 那么 , 所有的民族在所有的历史时期应该都有科学 , 于是 , 有非洲的科学、美洲的科学 , 也有中国古代的科学 。 这种“科学”术语的广义化 , 是现代占支配地位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 。 表面看来 , 把各个文明中形形色色与自然打交道的知识都称为科学 , 是一种宽宏大量 , 其实是一种深刻的霸权思想 。 试想想中医在当代的命运 。 一方面 , 中医的支持者们使劲申辩自己是科学 , 另一方面 , 反对者们称之为“伪科学” 。 中医自身倒是失语了 。
“科学”术语的广义化使用 , 使并不熟悉“科学”之本义的中国人助长了虚幻的民族主义自豪感(很容易滑向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 另一方面 , 使中国人一再错失真正的科学精神 。 一百多年来 , 中国人在学习如何“做”科学方面 , 下了很多功夫 , 但在“理解”科学方面 , 缺课甚多 。 “理解科学”的缺失不是没有代价的 。 我们今天虽然科技体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 但原始创新不足、原创乏力 , 这就是代价 。 在今天的历史背景下 , 重新理解科学 , 理解严格意义上的、狭义的“科学” , 已成当务之急 。
正如我在《什么是科学》中已经详细阐述过的 , 科学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 。 技术是 , 但科学不是 。 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技术传统 , 但科学只独独出现在古代希腊 。 在古希腊之前 , 两河文明、埃及文明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 金属冶炼、文字、城市、高大的神庙和陵墓、精细的手工业、知识分子阶层 , 都十分发达;在古希腊同时或之后 , 地球上又出现了更多辉煌灿烂的文明 , 也积累了各式各样的神圣知识和实用知识 。 但是 , 科学 ,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 是希腊的产物 , 而且在希腊文明式微之后 , 科学的火种也时断时续、奄奄一息 。 正是对希腊科学的复兴 , 才产生了现代科学 。
爱因斯坦讲得好:“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 , 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 ”(1953年给斯韦策的信)希腊科学无疑是现代科学的真正源头 。 紧接着上面的话 , 爱因斯坦接着说:“在我看来 , 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 那是用不着惊奇的 。 做出这些发现是令人惊奇的 。 ”这就是说 , “科学”并不是人类文明中的普遍现象 , 而是极为“偶然”、极为“稀罕”、“令人惊奇”的现象 。 我们今天领受着科学的恩惠和普惠 , 会产生一种错觉 , 以为“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件必然出现的事情 , 其实大谬不然 。
因此 , 我要写的这个系列简明科学史 , 肩负着“正本清源”的使命和责任 , 将首先讲述科学在希腊如何诞生的故事 。 它为什么没有在埃及和两河领域更古老的文明中诞生?它为何没有在罗马帝国、蒙元帝国和中华帝国诞生?今天我们沐浴着科学的光辉 , 视科学的观念为理所当然 , 然而 , 科学的出现的确是一个“奇迹” 。 本书将讲述这个“奇迹”的“诞生” 。 至于科学在罗马和中世纪被丢失和遗忘的故事 , 在伊斯兰世界延续的故事 , 在近代早期复兴和重构的故事 , 在19世纪之后技术实现的故事 , 以及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故事 , 将在余下的续篇中述说 。分页标题
吴国盛
于清华大学荷清苑
2020.2.20

科学的历程|开卷|《科学的故事·起源篇》
本文插图
更多学术资讯请关注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网站
http://www.dhs.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官方网站
【科学的历程|开卷|《科学的故事·起源篇》】http://tsm.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