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古意,师造化——抚琴方法论之运指得法

琴之指法是抚琴最基本的构成因素 , 是最本质的东西 , 古人有“神采生于指端”之说:“山川草木、风花雪月 , 造化自然 , 此实境也 。以心造境 , 以手运心 , 此虚境也 , 虚而为实 , 是在运指之中” 。中国古琴是将自然造化和人的心境、情感用千般指法体现出来 , 并完成一种艺术的转换 , 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有了运指 , 古琴才能“指于山则灵之、指于水则动之、指于林则生之、指于人则逸之” 。即是以指之无尽妙处 , 赋予自然以生命 。因此古人总结说“曲意之妙 , 吟猱绰注、轻重缓急之妙也” , 实际也就是说的指法之妙 。
但意胜于象 , 方显骨气高妙 。这里讲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 需是形式高于内容 , 如此方能久远 。比如一曲高山流水 , 仅仅表现了山川 , 而意蕴了了 , 未必有什么好 , 仅有内容 , 而形式上无力量 , 艺术将无生命力 。山水曲之表现 , 指法要为琴曲意蕴服务 , 而不是意蕴为指法服务 。同时 , 运指是起始 , 最终将归于意韵 。
“运指要古” , 应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 一是要向前人学习 , 吸收前人的精华 , 二是要纯正、地道 。其中最重要的是向前人学习 , 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经验 , 才能营养丰富 , 拒绝吸收营养 , 艺术就会枯萎 。

|秉承古意,师造化——抚琴方法论之运指得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曲风屡变 , 指法不移”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事物有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 , 任何事物都一样 , 什么都变 , 那么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 , 相对不变的东西保持事物的相对存在和稳定 , 变是使事物发展 。指法是中国古琴的不变因素 , 没有承继有续的运指法则就不是中国传承属千年的琴了 。
“用指要健” , 这里面又包含着两层意思 , 一是用指的力度 , 既按令入木 , 弹欲断弦 。同时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 , 健康的人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内容 。因此抚琴指法包含着技术性和人文精神 。

|秉承古意,师造化——抚琴方法论之运指得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昔人谓“指力能扛鼎”是言其气之沉着也 。凡下指当以气为主 , 气到便是力到 , 下指便若指下有物 , 所谓下指有神者此也 。下指应有丰富之内含 , 现在人弹琴往往手下无物 。应“出之于自然 , 运之于优游 , 无跋扈飞扬之躁率 , 有沉着痛快之精能 , 如剑绣土花 , 中含坚质 , 鼎包翠碧 , 外耀光华 , 此能尽琴之德之者也” 。意思就是用指自然流畅无浮躁而又沉着痛快 , 如同宝剑生出象花一样的锈斑 , 中间却是坚实的质地 , 鼎被绿色的锈包着 , 闪耀着光华 。这两个比喻 , 十分形象而又贴切地道出了琴学指法的感受和道理 。“既百出以尽致 , 复万变以随机 , 恍惚无常 , 似惊蛇之入春草 , 翩翩有态 , 俨舞燕之掠平池 。扬天外游丝 , 未足方其逸;舞窗间飞絮 , 不得比其轻 。方似去而忽来 , 乍欲行而若止 。既蠕蠕而欲动 , 且冉冉以将飞 , 此能尽指之柔德者也 。二美能全 , 固称成德” 。取之古人之言 , 用以表达了琴之抚弄其柔美的最高标准 。

|秉承古意,师造化——抚琴方法论之运指得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琴之指法 , 体现了人的性灵、修养和功夫 , 这些都可以在一如线般的走手音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 明白人一眼便可看出 。人们在琴曲的赏心悦目之中 , 可以体悟人生的高深境界 , 这正是中国古琴的高妙之处 , 从琴家的角度讲 , 弹琴与其说是一种表现 , 不如说是一种寄托 , 是一种生活方式 , 他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追求寄托在一抚一弄之中 。因此 , 过去的文人把做人看的非常之重要 , 人品不高 , 曲意张驰之韵品自然不会高 。分页标题
“心正方可使操” , 操琴可以表达人的心灵和性情 , 同时它又有质量高低之分 , 仅靠灵性弹琴是不够的 , 需要多年的修炼 。非朝夕操弄 , 不可所得 。要合乎规律之中 , 方得规律之外 。没有长时间的修炼 , 就不可能达到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
“学琴必在读书 , 方知其理” 。中国古琴的主要内容是从书中来的 。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琴艺品赏倾向 , 对琴的流行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 流传到今天的古琴文献中 , 有140多种琴谱 , 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 。其中有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 , 有精制的小曲《酒狂》、《关山月》等 , 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 。现在琴人能演奏的尚不到百曲 , 虽然不足全部的十分之一 , 但比起其它民族乐器的古代曲目来 , 仍是一大笔财富 。

|秉承古意,师造化——抚琴方法论之运指得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隋唐时期 , 虽遭外来音乐的强烈冲击 , 华夏民族自己固有的音乐艺术却在古琴上顽强地延续下来了 。这一点值得我们格外重视 。《旧唐书·乐志》讲:“自周隋以来 , 管弦杂曲将数百曲 , 多用西凉乐 。鼓舞曲多用龟兹乐 。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杂弄 。非朝廷郊庙所用 , 故不载 。”如果说《幽兰》有许多特殊的音调反映了隋唐时代西域音乐的影响 , 则《广陵散》完全就是“楚汉旧声”未受外来音乐干扰的实例 。在古琴文献中除乐曲而外还有可贵的历史资料和理论遗产 。蔡邕《琴操》所记述的琴曲中有的可以反映当时的艺术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 。例如《琴操》记述的伯牙老师成连先生 , 把伯牙一个人放在海岛上 , 让他领略海涛、山林之态 , 为他海上“移情”的事迹 , 这足以表明 , 人们最晚在汉末就已经认识到音乐的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表里关系 。成连为伯牙“补”“生活课” , 而伯牙在此中又产生灵感 , 创作了《水仙操》 , 很发人深思 。
唐人薛易简(725左右——800左右)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 , 可以摄心魂 , 可以辨喜怒 , 可以悦情思 , 可以静神虑 , 可以壮胆勇 , 可以绝尘俗 , 可以格鬼神 。”说明这时对古琴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宋人朱长文撰辑的《琴史》记录了他以前的众多琴家的历史材料 。其中至少隋、唐、宋三个时代材料是可信的 , 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作为艺术的古琴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 是很可贵的 。

|秉承古意,师造化——抚琴方法论之运指得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元以后《琴声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 。”反映当时对古琴艺术的美学思想 , 演奏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提出的理论 。“轻、松、脆、滑”是属于演奏美学方面的 , 是对音乐的美好 , 旋律的流畅的追求 。“高、洁、清、虚、幽、奇、古、淡”是属于艺术表现方面的 , 是对风格、意境、韵味、气质几方面提出的概念 。“中、和、疾、徐”则是属于演奏技巧的几个基本方面了 。明末清初的徐谷共进而又提出《二十四琴况》 , 共二十四条 。更细致地说明了古琴演奏艺术的诸方面要求:“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
历代琴学的规则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琴的弹奏 , 使中国古琴保持着一种文人书卷气 , 保持着和中国文化内在的血肉联系 。“注精以一之” , 就是要精神完全集中到弹琴上面的一种精神状态 , 不这样 , 则无一神采 。古人凡操弄之时 , 必明窗净几 , 焚香左右 , 沐浴宽衣 , 如见大宾 , 必神闲意定 , 然后为之 。神闲意定 , 将心静下来是抚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法 , 当需要长时的训练和培养 。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也 。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 , 例须如此而后有成 。重复始终 , 如戒严敌 , 就是要用一种严肃的态度 , 不能以轻心佻之 , 慢心忽之 , 最终达到“注精以一之” 。分页标题
作者高建国 , 字行之;古琴家 , 画家;中国琴会会员;江苏美协会员;江苏宿迁市古琴学会会长 。#古琴#艺术#中国收藏
“曲风屡变 , 指法不移”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事物有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 , 任何事物都一样 , 什么都变 , 那么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 , 相对不变的东西保持事物的相对存在和稳定 , 变是使事物发展 。指法是中国古琴的不变因素 , 没有承继有续的运指法则就不是中国传承属千年的琴了 。
“用指要健” , 这里面又包含着两层意思 , 一是用指的力度 , 既按令入木 , 弹欲断弦 。同时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 , 健康的人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内容 。因此抚琴指法包含着技术性和人文精神 。
【|秉承古意,师造化——抚琴方法论之运指得法】昔人谓“指力能扛鼎”是言其气之沉着也 。凡下指当以气为主 , 气到便是力到 , 下指便若指下有物 , 所谓下指有神者此也 。下指应有丰富之内含 , 现在人弹琴往往手下无物 。应“出之于自然 , 运之于优游 , 无跋扈飞扬之躁率 , 有沉着痛快之精能 , 如剑绣土花 , 中含坚质 , 鼎包翠碧 , 外耀光华 , 此能尽琴之德之者也” 。意思就是用指自然流畅无浮躁而又沉着痛快 , 如同宝剑生出象花一样的锈斑 , 中间却是坚实的质地 , 鼎被绿色的锈包着 , 闪耀着光华 。这两个比喻 , 十分形象而又贴切地道出了琴学指法的感受和道理 。“既百出以尽致 , 复万变以随机 , 恍惚无常 , 似惊蛇之入春草 , 翩翩有态 , 俨舞燕之掠平池 。扬天外游丝 , 未足方其逸;舞窗间飞絮 , 不得比其轻 。方似去而忽来 , 乍欲行而若止 。既蠕蠕而欲动 , 且冉冉以将飞 , 此能尽指之柔德者也 。二美能全 , 固称成德” 。取之古人之言 , 用以表达了琴之抚弄其柔美的最高标准 。
琴之指法 , 体现了人的性灵、修养和功夫 , 这些都可以在一如线般的走手音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 明白人一眼便可看出 。人们在琴曲的赏心悦目之中 , 可以体悟人生的高深境界 , 这正是中国古琴的高妙之处 , 从琴家的角度讲 , 弹琴与其说是一种表现 , 不如说是一种寄托 , 是一种生活方式 , 他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追求寄托在一抚一弄之中 。因此 , 过去的文人把做人看的非常之重要 , 人品不高 , 曲意张驰之韵品自然不会高 。
“心正方可使操” , 操琴可以表达人的心灵和性情 , 同时它又有质量高低之分 , 仅靠灵性弹琴是不够的 , 需要多年的修炼 。非朝夕操弄 , 不可所得 。要合乎规律之中 , 方得规律之外 。没有长时间的修炼 , 就不可能达到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
“学琴必在读书 , 方知其理” 。中国古琴的主要内容是从书中来的 。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琴艺品赏倾向 , 对琴的流行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 流传到今天的古琴文献中 , 有140多种琴谱 , 共收不同传曲传谱上千首 。其中有结构宏大的大曲《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 , 有精制的小曲《酒狂》、《关山月》等 , 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 。现在琴人能演奏的尚不到百曲 , 虽然不足全部的十分之一 , 但比起其它民族乐器的古代曲目来 , 仍是一大笔财富 。
隋唐时期 , 虽遭外来音乐的强烈冲击 , 华夏民族自己固有的音乐艺术却在古琴上顽强地延续下来了 。这一点值得我们格外重视 。《旧唐书·乐志》讲:“自周隋以来 , 管弦杂曲将数百曲 , 多用西凉乐 。鼓舞曲多用龟兹乐 。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杂弄 。非朝廷郊庙所用 , 故不载 。”如果说《幽兰》有许多特殊的音调反映了隋唐时代西域音乐的影响 , 则《广陵散》完全就是“楚汉旧声”未受外来音乐干扰的实例 。在古琴文献中除乐曲而外还有可贵的历史资料和理论遗产 。蔡邕《琴操》所记述的琴曲中有的可以反映当时的艺术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 。例如《琴操》记述的伯牙老师成连先生 , 把伯牙一个人放在海岛上 , 让他领略海涛、山林之态 , 为他海上“移情”的事迹 , 这足以表明 , 人们最晚在汉末就已经认识到音乐的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表里关系 。成连为伯牙“补”“生活课” , 而伯牙在此中又产生灵感 , 创作了《水仙操》 , 很发人深思 。分页标题
唐人薛易简(725左右——800左右)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 , 可以摄心魂 , 可以辨喜怒 , 可以悦情思 , 可以静神虑 , 可以壮胆勇 , 可以绝尘俗 , 可以格鬼神 。”说明这时对古琴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宋人朱长文撰辑的《琴史》记录了他以前的众多琴家的历史材料 。其中至少隋、唐、宋三个时代材料是可信的 , 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作为艺术的古琴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 是很可贵的 。
元以后《琴声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 。”反映当时对古琴艺术的美学思想 , 演奏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提出的理论 。“轻、松、脆、滑”是属于演奏美学方面的 , 是对音乐的美好 , 旋律的流畅的追求 。“高、洁、清、虚、幽、奇、古、淡”是属于艺术表现方面的 , 是对风格、意境、韵味、气质几方面提出的概念 。“中、和、疾、徐”则是属于演奏技巧的几个基本方面了 。明末清初的徐谷共进而又提出《二十四琴况》 , 共二十四条 。更细致地说明了古琴演奏艺术的诸方面要求:“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
历代琴学的规则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琴的弹奏 , 使中国古琴保持着一种文人书卷气 , 保持着和中国文化内在的血肉联系 。“注精以一之” , 就是要精神完全集中到弹琴上面的一种精神状态 , 不这样 , 则无一神采 。古人凡操弄之时 , 必明窗净几 , 焚香左右 , 沐浴宽衣 , 如见大宾 , 必神闲意定 , 然后为之 。神闲意定 , 将心静下来是抚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法 , 当需要长时的训练和培养 。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也 。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 , 例须如此而后有成 。重复始终 , 如戒严敌 , 就是要用一种严肃的态度 , 不能以轻心佻之 , 慢心忽之 , 最终达到“注精以一之” 。
作者高建国 , 字行之;古琴家 , 画家;中国琴会会员;江苏美协会员;江苏宿迁市古琴学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