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有这么多高科技 珠峰“人肉测高”为何仍必不可少?

专栏
技术设备再先进 , 也离不开科学家的攀登与冒险 。
时隔15年 , 再次丈量珠峰 。
5月27日11时 ,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冲顶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 完成丈量珠峰的关键一步 。 据报道 , 他们于当日凌晨2时10分开始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 , 向珠峰峰顶挺进 。
珠峰“变矮” , 源于测量精度“升高”
精准测量地球之巅 , 既源于科学准确性的要求 , 也能够体现仪器和人类能达到的高度 。 如今虽然有遥感卫星、无人机、直升机等设备 , 但在测量珠峰方面或缺乏精度、或缺乏可行性 , 所以 , 珠峰再高 , 也需要人脚踏实地测量 。 在科学中 , 没有脚踏实地的实验和身临其境的勘测 , 很难得到真实而准确的结果 。
此次的珠峰高程测量有几个方面的任务和创新 , 分别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开展测量工作;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应用航空重力技术 , 提升测量精度;利用实景三维技术 , 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登顶观测 , 获取可靠测量数据 。
其中 , 登顶观测既能获得可靠测量数据 , 也能在山顶利用实景三维技术获得珠峰一系列地貌地质和景观方面的实地资料 , 这就是科学研究的脚踏实地 。 而且 , 这样的脚踏实地对于科学尤为重要 。
如果不到达峰顶设置觇标进行测量 , 利用任何科学仪器测量的珠峰高度都是不准确的 。 1987年 , 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带队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得珠峰高度为8872米 。 不过 , 这一高度误差较大 , 既不被专业界认可 , 也不被国际社会认同 。
尽管1975年 , 中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行动下 , 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 , 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 但这一高度也并不完全准确 , 原因有几点 。
一是起算面也就是海拔原点的选择不同 。 地球海平面也存在高低差别 , 例如 , 黄海海平面与印度洋海平面就相差约20厘米 。
二是珠峰冰雪层的变化 。 已经公布的珠峰高度均为珠峰冰雪层高 。 但随着季节变化 , 珠峰顶部的冰雪层厚度会有1至2米的变化 。 这也意味着不同季节测量 , 所得的数据也会有不同 。
三是测量精度 。 由于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 测得的高度精度差别可达50厘米左右 。
2005年5月22日 , 也是由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 , 在峰顶完成了GPS、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和觇标竖立等项测量工作后 , 通过实测 , 获得珠峰新的高程 。 中国于2005年10月9日向世界宣布 , 测得的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 。 这是当时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精确的数据 。
5G覆盖 , 让珠峰实时“直播”
然而 , 世界和事物总是在运动和变化 , 15年过去了 , 珠峰的高度也在发生变化 , 因此 , 需要重新登顶测量珠峰 , 测量工作还必须脚踏实地 。
首先要在珠峰峰顶建立觇标 , 才能让在海拔5000-6000米的测绘队员瞄准觇标进行交汇测量 。 此外 , 要用卫星定位接收机测量峰顶的位置和高程 , 还要用雪深雷达在山顶 , 对山顶雪深进行测量 , 才能获得除去积雪后的珠峰的实际高度 。
当然 , 科研并非是简单的重复 , 既有薪火相传 , 也还有突破和创新 。 此次的测量珠峰也要借助于架设到海拔6500多米的5G基站 。 4月30日 , 中国已经开通了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 , 首次实现5G信号对珠峰北坡登山线路及峰顶的覆盖 。
这使得任何时候都能把珠峰的实时数据传回地面的数据中心 。 后者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既可以指导实地登山的测量 , 还可以获得珠峰一系列可靠的数据 , 同时也不用登山队员和测量队员像过去一样要从峰顶去取回观察数据 。
2005年的登山测量虽然也是在5月份进行的 , 但是在上午11点开始的 。 这次的登顶实测 , 是在凌晨2时10分开始的 , 也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 。 一是保证安全和有利登山 , 凌晨雪不粘脚 , 避免登山队员爬山的靴子加重 。 登山靴原本就有4斤多 , 如果再粘上雪 , 行动既不便 , 也很危险 。 分页标题
其次 , 珠峰峰顶的风特别大 , 在13点以后就必须回撤 , 所以此次登顶是要求登山队员在上午11点登顶后及时回撤 , 以保证安全 。
此次登顶获得的成果 , 货真价实 , 含金量极高 。 因为精准的珠峰峰顶雪深、气象、风速等数据 , 可以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实际信息 , 也有助于分析地壳运动变化情况 。
而从社会层面讲 , 为了科学“会当凌绝顶” , 也说明了一点:珠峰再高 , 高不过科学家的雄心 。
□张田勘(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