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首个聚焦故宫古建筑文化的“紫禁城600”App截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故宫与网易联合开发的青绿山水互动叙事手游《绘真·妙笔千山》截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与哈勒姆现代艺术博物馆合二为一的新博物馆网站中 , 有个“拼脸”的小游戏让人乐此不疲
首个聚焦故宫古建筑文化的“紫禁城600”App截图
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又至 , 今年的这一天对于文博界来说显得格外特别 。由于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 , 以及当前尚处疫情防控期间 , 全球各地的博物馆连日来纷纷登上“云端” , 以开放数字资源、策划虚拟展览、直播文博观赏、推出数字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为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的“精神食粮” 。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将主题定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这一天 , 让我们着重关注文博界的种种“云端”探索 , 关注这些探索如何呈现出多元与包容的面目 , 进而抵达更广阔的人群 。
——编者
吴萌
历经疫情的冲击 , 当博物馆终于逐步敞开大门 , 面对久违的观众朋友时 , 我竟忽然生出一丝忐忑 。仿佛要见多年未见的老友 , 应当以什么样的状态来见你呢?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恰到好处地点醒了我:“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
如何鼓励更多元化的观众借博物馆发声 , 是我们首先可以思考的 。
最近数字敦煌的一款小程序热闹了我的朋友圈 。欣喜于看到更多人乐于借这款小程序完成自我的表达 , 不论是设计上的创意 , 还是配色上的才华 。更有意思的是 , 在故宫直播时 , 收到朋友截屏直播中的镜头 , 并告诉我“虽然我不能去拍真的 , 但是截屏也能展示我的审美力 。肉身虽被暂隔 , 而创造之心不死 。”是的 , 创造力怎么会被疫情扼杀呢?只会使它更加蓬勃 , 不信去看朋友圈里花式的自制面包和饼干 。那么面对我们充满创造热情的观众们 , 博物馆太应该给更多人提供一个发声的频道 , 一个展示自己审美和创造力的舞台 。
如何进一步激发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方式可以很多元 。简单的 , 如在公众平台上提问 , 邀请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者分享自己的作品 。复杂的 , 如“云游敦煌”小程序 , 鼓励观众们制作专属于自己的丝巾 , 完成专属于自己的配色 。或者更进一步 , 邀请观众参与博物馆展览的策划、制作、甚至展览批评 。这些都是博物馆和观众平等沟通、增进互动和交流情感的窗口 。这里我想举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Friday Late活动为例 。这个活动在每个月末的周五晚上举办 , 由博物馆策展人命题 , 邀请一些弱势群体和保护组织共同完成策划 。例如一期以“杂耍”为主题的活动 , 邀请杂耍艺术家在各个展厅中表演 , 有点类似于“快闪” 。特别的是 , 这期活动聘请了女性权益保护机构共同策划完成 , 因而她们在策划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 例如在研讨会中加入“女性杂耍艺术家的挣扎”的讨论 。这一活动还曾邀请过例如非裔青少年等其它弱势群体 , 与他们合力进行活动的策划和实现 。博物馆可以像这样将多元化的思考融入到展览与观众教育活动中 , 成为其有机构成元素 。
稿源:(大众网)
【】网址:/a/2020/0518/ahnews41409.html
标题:大众网:博物馆敞开,能否逆“流量”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