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大众网:博物馆敞开,能否逆“流量”而行( 二 )



按关键词阅读:


是的 , 博物馆需要不同的声音 , 这在社交媒体上可能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当某种观点成为洪流时 , 其它声音不光被淹没 , 就算想发表自己的观点 , 也会被“洪流”所挤压 , 我称之为“流量垄断” 。但是在其他舞台上 , 博物馆依然有能力给公众留下发声和展示自己的舞台 。
除了欢迎多元的声音 , 我们也要为观众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
而在探索多元化数字服务时 , 我想既然出自博物馆 , 万变不离的 , 当有一个“美”字 , 要的是走心而精致的产品 。新科技层出不穷 , 作为一个IT背景的博物馆人 , 我深知还有很多高科技元素远未在博物馆中得到应用 , 还有更多有趣的技术可以在博物馆中引发技术红利 。但是 , 我却想呼吁更谨慎的思考和选择 。因为 , 博物馆并不需要尝试每一种科技 , 更因为有一些技术 , 它的技术壁垒尚未攻破 , 操之过急恐怕会破坏博物馆产品的美感 。我曾在伦敦城市博物馆留意到一个“大数据”项目 , 让观众实时上传自己的心情 , 进而通过数据可视化将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这样的想法固然有趣 , 但当时我在馆内反复尝试长达半小时 , 发现上传的信息并未产生任何反应 。整个项目从界面设计到体验可以说都不大理想 。
用技术探索数字化文博产品 , 我觉得大可勇敢“下沉” , 不必盯着“最新”“最热门” , 而是谨慎分析技术的优缺点并为自己量身定做 。举一个未必恰当的例子:虽然直播是流量的磁铁 , 看似简单 , 其实对镜头切换和内容组织 , 甚至摄制设备和信号传输要求较高 。但退后一步 , 录播低于三分钟的短视频 , 技术要求相对低 , 反而容易出精致的产品 , 如吉卜力美术馆推出的37秒Vlog 。数字化文博产品最终能不能“圈粉” , 以“人情味”引起情感共鸣 , 或是找准观众的痛点 , 在我看来比技术更重要 。英国国家画廊在疫情封闭期间持续推出了一个由策展人带观众看画展的线上策划 , 其中4月底的一期叫作“我有画 , 你有茶吗?”看到这个题目 , 我忍不住笑了——英国人有一句话叫“没有什么不是一杯茶不能解决的 , 如果不能 , 那就是两杯” 。这一期推出的时间恰逢英国春暖花开的时节 , 人们常常在衣襟上别上一朵黄水仙 。到难得的天气晴好的日子 , 几乎每个人都要坐在草地上 。这些事大家现在无法做 , 反而愈加渴望 。博物馆则努力用艺术带给大家——这期的选题就是以田园风光和花卉为主题的油画 。我不禁感到了它的人情味与生命力 。当然 , 更受欢迎的是梵高博物馆策划的大卫·霍克尼讲解梵高的八分钟短视频 , 吸引超过58万人次观看 。而几乎同时间 , 我看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的Vlog推送 , 小志愿者借自己在手纸上作画向观众逐段解读馆藏作品 , 虽然制作成本极低 , 却颇有治愈力 。


稿源:(大众网)

【】网址:/a/2020/0518/ahnews41409.html

标题:大众网:博物馆敞开,能否逆“流量”而行( 二 )


上一篇:『大众网』看书前要洗手

下一篇:【延津融媒】河南延津:卷饼车间奏响“产业扶贫致富曲”


人文

北京晚报:生鲜,拼的是新鲜不是光线

阅读(24)

让生鲜“借光”售卖,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984年,本报就曾经报道过利用灯光把肥肉馅儿“变”瘦肉馅儿的事,现在不过是钨丝灯换成LED灯,视觉原理、商业动机都没有变。应该变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