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晋国公子重耳因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的配合 , 得以返回晋国继承君位 。
他回国后便励行改革 , 在内政和外交上 , 作了大力的突破;积极整顿 , 使国力迅速增强;敦行教化之功 , 奖掖贤良 , 深得晋人的拥戴 。
这些 , 都为晋国对外扩张和争夺霸权作了充分的准备 。
晋臣狐偃为晋文公的霸业 , 规划了堪比孔明“隆中对”的蓝图 。他制定了三项重要政策:纳襄王以示民义 , 伐原以示民信 , 大蒐以示民礼 。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孔明剧照
尊周、勤王以示“义”
晋国国势底定之后 , 晋文公元年即公元前636年 , 周王室发生叔带之乱 。周襄王因此乱而逃到郑国避难 , 并派遣使者向秦、晋两国求助 。
我们先来看看《国语》的记载 。
狐偃曰:“继文之业 , 定武之功 , 启土安疆 , 于此乎在矣!君其务之 。”
狐偃劝文公要把握良机“勤王”、“尊王” , 否则秦穆公将出师迎天子返回雒邑 , 如此就丧失成为诸侯霸主的机会 。继承晋文侯的传统 , 弘扬晋武公的功业 , 开拓疆土 , 安定家邦 , 就在此一举了!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秦穆公剧照
针对此事 , 《左传》又是怎么说的呢?
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诸侯信之 , 且大义也 。”
秦穆公闻王室有乱 , 起兵屯于河上 , 晋国虽然大乱方弭 , 亦不肯放弃这个大好机会 。
狐偃在此分析了“勤王”的重要性 , 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求诸侯莫如勤王”是晋国成为诸侯盟主的天赐机缘 。
“诸侯信之 , 且大义也 。”说明以“勤王”作为号召诸侯的口号 , 是合乎“公义”的 , 若要继承晋文侯护送周平王东迁 , 及晋武公统一晋国的功业 , 就必须把握机会 , 抢先使周襄王回到王城复位 。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平王剧照
晋文公于是辞退了秦师 , 带左右两师军队出征 。文公二年三月 , 晋军抵达阳樊 , 以右师围温 , 以左师迎襄王于郑 。四月 , 杀王子带 , 护送襄王入成周 。
晋文公独自平定了“王子带之乱” , 速战速决 , 在诸侯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周襄王在危难中得到晋国的援助 , 感激之余 , 为了酬谢晋文公勤王之功 , 于是把阳樊、温、原、欑茅之田赐给文公以示嘉奖 。
于是 , 晋国始启南阳 , 疆域大为拓展;东向之道大开 , 出兵中原之路更为便利 。可见 , 这次“勤王”可以算是名利双收 。
伐原、重诺以示“信”
在纷扰多事的春秋时代 , 各地诸侯莫不欲称霸;而称霸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能立信 。
荀子曰:“信立而霸 。”故霸主莫不汲汲于“立信” 。
自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后 , 晋国在政治舞台上声名大噪 , 其中的“伐原示信” , 便是晋文公能称霸最为有名的“立信”证明 。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晋文公剧照
原 , 是周襄王赐晋文公的南阳诸邑之一 。原邑人民本不臣服于晋国 , 因此 , 晋文公命令部下携带三日粮食 , 准备前往攻讨原邑 。
据《左传》记载 , 晋国军队经过三日围城 , 原地人民仍誓死抵抗不愿投降 , 晋文公便命令军队撤除包围 , 准备离去 。分页标题
这时 , 原地的间谍出而告之 , 原地将不须几日便会投降 , 各方将领也建议请文公再稍待几日 , 等原邑人民纳降 。
但文公坚守诚信:“‘信’是国家的无价之宝 , 百姓靠它庇护 。得原而失信 , 百姓何以庇之?”于是仍决定退兵 。
军队离开不到三十里 , 而原邑百姓立即请降 。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左传》
《国语》的记载与《左传》大致相同 。
文公令以“三日之粮”围原 , 原不降 , 则坚守诚信决定退兵 , 即使有人出来通报再等二日原邑的人就会投降 , 但文公决定信守先前的诺言 , 带兵而退 。
可见文公重信守纪 , 赏功讨罪 , 丝毫不苟 , 于是人心安定 , 上下齐一 , 原邑百姓终于请降 。
《淮南子》中亦记载了此事 。晋文公伐原 , 与大夫们约定三日 , 是围原的最后期限 , 若攻不下便放弃 。原邑地区的人 , 听闻晋文公重诺守信 , 跟着投降 。温邑地区亦是周襄王所赐 , 温地百姓听闻文公重诺守信 , 亦请降 , 于是晋文公成功取得了原及温二邑 , 政治修明 , 军事革新 , 诸侯归晋 。
伐原一役显示了晋文公的“重信守义” , 在当时的诸侯之间树立了典范 。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晋文公剧照
正所谓“政令信者强 , 政令不信者弱” , 信义为诸侯所重视 , 故欲建功称霸 , 乃至于欲维持其霸主领导地位 , 莫不以“信义”为本 。
晋文公的“伐原示信” , 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气度 , 此与管仲以“礼义廉耻”树立齐人之精神道德者 , 立意相同 。
大蒐被庐以示“礼”
晋文公即位之初 , 欲使民知义、知信、知礼 , 敦行教化之功 , “乃大蒐于被庐 , 作三军 。”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文公通过盛大的军队检阅仪式 , 使军民看到尊卑上下的礼节 , “明尊卑、顺少长、习威仪、修法度”;并设置执秩之官 , 掌管爵位秩序 , 依法整治官府 , 规定官员职责 , 使之合于正规 。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赵鞅剧照
让我们把画面快进到晋顷公十三年 。此时 , 晋国大臣赵鞅和荀寅用铁铸刑鼎 , 将前执政者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 , 铸在铁鼎上 , 公之于众 。孔子对此事加以抨击 。
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 , 为被庐之法 , 以为盟主 。今弃是度也 , 而为刑鼎……何以为国?”
孔子认为 , 这样做就会使“贵贱无序” , 破坏等级制度 。他所提到的“为被庐之法” , 便是文公四年的大蒐于被庐 , 以示民“礼”一事 。
晋文公设立职掌官职位次的官员 , 在被庐制定法令 , 此事使晋国成为诸侯盟主 , 可见其重要性 。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孔子剧照
晋遇重大政事 , 常行蒐礼以明议之 , 根据《左传》记载 , 晋国在春秋时代共举行“大蒐礼”四次 , 即文公四年的“蒐于被庐” , 文公八年的“蒐于清原 , 作五军” , 及晋襄公七的“蒐于夷” , 和晋悼公十四年的“蒐于绵上” 。
晋国的“大蒐礼”具有多种功能 , 可以“昭文章 , 明贵贱 , 辨等列 , 顺少长 , 习威仪” , 很明显 , 这是一种加强统治的手段 。分页标题
据此 , 晋文公之所以要在被庐举行“大蒐礼” , 就是因为“民未知礼 , 未生其共” , 目的就在于使民“知礼”而产生共同的认识 。

晋国:狐偃的3个政策,堪比“隆中对”,使晋文公称霸成为历史“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晋文公剧照
结语
狐偃蓝图中的“襄王以示民义 , 伐原以示民信 , 大蒐以示民礼” , 为晋文公的霸业扎下了稳固的基础 。
尊周、勤王以示“义” , 而民安居乐业;伐原、重诺以示“信” , 而民诚信不欺;大蒐被庐以示“礼” , 而民乐为所用 。
看来 , 晋文公已得霸主“义立而王 , 信立而霸”及“礼义教化 , 是齐之也”的真谛 , 他政绩卓著 , 使得晋国国强民富 , 称霸亦成历史之“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