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_本文原题: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约6700字 , 阅读需要18分钟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各位真爱书友 , 大家好!我是李振村 , 非常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和真爱梦想基金会 , 邀请我来介绍《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这本书 , 我感到很荣幸!
我这里有一个问题 , 那就是 ,当我们阅读一本教育读物的时候 , 我们是在读什么呢?
可能是在读教育案例、教育故事 , 也可能是在读教育人物 , 或者是在读一个教育流派、一种教育理论 , 或者读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 等等 , 等等 , 无非就是这些内容 。
我个人从事教育研究和教育策划、传播几十年了 , 面对一本教育类图书 , 我基本上能大致很快地判断它的内容 。 但是 , 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老教育策划人 , 我第一次看到《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这本书的时候 , 仍然被震撼住了!
我是一口气读完的 。
我是在读什么呢?是在读一个堪称伟大的教育变革 , 是在读一个前无古人、暂时也后无来者的突破性的教育探索 。
这个探索是如此的超前 , 如此的勇敢 , 如此的精彩 , 如此的成功 , 以至于我都一度怀疑:这个探索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它就发生在70多年前 , 发生在我们的近邻——日本 。
我的另外一个困惑就是:
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探索 , 在信息传播快捷方便的当下 , 为什么没有能够广泛传播开呢?为什么没有能够为更多的校长和老师所借鉴呢?
这也就是当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刘灿老师找到我 , 希望我能够为大家介绍这本书的时候 , 我一口答应的原因:我真诚地希望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教育探索 , 能够为更多的校长和老师所了解 , 能够为老师们 , 尤其是语文老师们打开一扇明亮的窗子 , 看到完全超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的语文教育风景!
要想深入讨论这本书 , 我们需要从一所大学说起 。
大家知道日本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哪一家吗?
可能很多老师都知道 , 是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是世界著名研究型综合大学 , 是日本最高学术殿堂 , 在全球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 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范围内首个综合性的全球大学排名) , 东京大学(以下简称东大)排在第25位 , 这个名次相当了不起!
截至2018年 , 东大培养了包括11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沃尔夫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国)国会议长在内的一大批学术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 。 在日本 , 东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以说任何大学都无可比拟 , 考东大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在中国考北大和清华 。
说完了东大 , 我们再来说说另一所草根学校 。
1928年 , 日本三家酿酒公司投资创办了一所民办学校 , 它的名字叫滩校 , 沙滩的“滩” 。
滩校曾经是一所“渣校” , “渣”到什么程度呢?它有个外号叫“落榜生收容所” ,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外号意味着什么 。
但滩校的首任校长真田范卫并不在意 。 真田范卫原本是一所公办学校的校长 ,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 辞掉公职 , 来到滩校 。 真田范卫心存大志 , 野心勃勃 , 宣称要把滩校打造成“全日本第一校” , 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
但是 , 梦想创造奇迹 。
在真田范卫担任校长20多年后 , 滩校开始腾飞 , 作为一所中学 , 腾飞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了东京大学零录取的突破 。分页标题
我们来看一下它考入东京大学的录取数据——
1955年:0人 , 一个也没有考取;1956年取得突破之后 , 每一年都在大幅度增加 , 15名、39名、132名……最多的一年200多名毕业生中 , 有150名考入东京大学 , 而且很多考入的是东京大学医学部 , 这也是全世界最难考的专业之一 。
滩校由此一跃而成为日本名副其实、响当当的第一名校!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大家肯定会问: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这个奇迹缘于真田范卫校长招聘到了一位青年老师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 。
就是这位普通老师 , 果断扔掉了日本文部省的教学大纲 , 扔掉了文部省的推荐教材 , 扔掉了日本传统的国语教学方法 。
他用一本小说代替了教材 , 整个初中三年 , 语文课只教这一本小说 。
他用这本小说撬开了东京大学坚固的大门 , 改变了大批日本孩子的命运 , 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
这位老师的名字叫桥本武 。
这本小说的名字叫《银汤匙》 。
好的 ,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桥本武 。
21岁的桥本武 , 大学毕业到公办学校应聘 , 却没有被录用 , 他垂头丧气地来到了滩校 。
真田范卫校长很认真地对他说:“ 我给不了你公办学校的荣耀光环 , 但是我给的了你绝对的自由 。 很多有趣的事情 , 你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尝试 。 ”
一位校长能够给予青年教师如此大的信任和自由 , 这真的很了不起 , 极为少见!
桥本武伟大 , 真田范卫更伟大!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得到真田校长的支持 , 桥本武很兴奋 , 他开始反思 , 自己从小到大上过的语文课 , 现在留下的、能记住的还有什么?他发现 , 除了考试 , 什么都忘了!
他想:“这样学习能行吗?不行!不行怎么办?改!”
桥本武开始摸索 , 到他37岁那一年 , 机会终于来了 。
1945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日本战败 , 整个国家经济一塌糊涂 , 连印刷教材的钱都拿不出来 。 而现有教材里凡是有“军国主义”字样的或“军国主义”色彩的 , 全部被美军禁用 。
借这个机会 , 桥本武干脆放弃了教材 。
他精选了《银汤匙》这本小说 。
小说中的主人公与学生年龄相仿 , 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 。 小说描写的是日本京都生活 , 内容非常丰富 , 涉猎广泛 。 因为小说最早是在《东京日报》连载发表的 , 因此章节短小精粹 , 适合课堂教学;另外 , 小说的语言优美如诗 , 对孩子的写作具有示范意义——桥本武本人也喜欢写文章 , 他的语言风格就深受这本小说的影响 。
选择了这本小说 , 不是说简单地推给孩子们阅读就可以了 。 桥本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那个时代 , 还没有项目学习、跨学科整合的意识 , 但是桥本武已经先知先觉 , 明白这部小说只是一个桥梁 , 要通过二度开发 , 让孩子通过这座桥梁 , 走向更广阔的时空和深远的世界 。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二度开发 , 其实就是重构课程 。 《银汤匙》只不过是基础素材 。 桥本武围绕这本薄薄的小说 , 用了足足一年的时间来开发课程 。 他自掏腰包 , 购买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和各类词典 , 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彻底的调查和研究 , 上下勾连 , 左右拓展 , 编制了《<银汤匙>研究笔记》 。
他准备用这样一套自编的课程 , 来代替一本一本的传统教材 , 打开日本母语教育的另一扇大门 。
大家是不是觉得桥本武不可思议?是的 , 不仅仅是我们觉得不可思议 , 当时很多日本老师都觉得桥本武疯了 。分页标题
当时有一位著名教授山岸德平亲自考察完桥本武老师的国语教学后 , 留下了严厉的批评意见:“这跑题跑得……是不是有点太远了!”
但是 , 有一个人十分笃定 , 而且表达了坚决的支持 , 这个人就是真田范卫校长 。
面对这样大胆到不可思议的改革 , 真田校长奉行了自己的承诺:“不插嘴 , 不监督 , 不过问” , 正是这“三不政策”构成了桥本武自由探索的基础 。
虽然我们今天讲座的主人公是桥本武 , 但是我们依然要再次对真田范卫校长表达由衷的敬意和钦佩!放眼世界范围内 , 真田这样的校长都是寥若晨星 。
好 , 下面我就来看一下桥本武老师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在《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这本书里 , 有详细的介绍和描述 。
我总结了一下 , 桥本武的策略大概有六个方面——第一个策略 , 他强调课程要“极致的慢”——慢慢地学 , 慢慢地品 , 慢慢地浸润 。
为什么呢?他认为见效快的东西 , 失效也快;早熟的必定早衰 。
一本《银汤匙》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与学生共读 , 有时一周只阅读几页 。
他带领学生精读、读透、读宽、读活 , 读到边边角角 , 无所不知 。
第二大策略 , “绕远”才是王道——围绕一本小说 , 他要研究自己究竟能带学生走多远 。
绕远就是以小说为主轴 , 左右拓展、上下勾连 , 也就是今天风靡一时的项目学习、跨学科整合:小说中涉及什么东西 , 他就带着孩子们研究什么 。 对于上面那位山岸教授提出的批评“跑题跑得太远” , 桥本老师说 , 正是这种“跑题”的方式 ,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绝好效果!
比如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很多玩具 , 最喜欢的 , 是在门前水沟里捡到的一只土制黑色小狗……小狗之外 , 就数笨笨的丑红牛了 。 ”
丑红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原来是当时日本在寒丑之日出售的一种口红 , 可以防治嘴唇干裂 。
桥本老师跑题的入口就从“丑红”一词开始 。
丑红的“丑”是哪里来的呢?桥本老师带领学生开始了一场“天干地支”的深度研究 。
首先 , 他带领学生研究“丑” 。 丑是中国十二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中的一种 。 继续研究 , 由十二地支研究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大天干 , 由十大天干又研究到61岁还 历 。
什么叫61岁还 历呢?在干支纪年法里面 , 人活到60年就是自己的天干元年 , 到61岁又是一个新的循环 , 所以叫“还 历” 。 由61岁还历, 他又引导学生研究寿命称呼 。 70岁叫古稀 , 77岁叫喜寿 , 88岁叫米寿 , 99岁叫白寿 。
由这些称呼又研究到《论语》中的年龄用语 。
《论语》中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 五十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家看 , 一个简单的“丑”字 , 一直研究到这里 , 牵出了一个广袤的、丰富的文化天地 。
研究还在继续 。 从地支“辰巳”又研究到日本的一句古诗“我住皇都外 , 辰巳结草庵” 。 那么“辰巳”是什么位置呢?他让孩子研究 。 最后孩子发现 , 原来辰巳是十二地支中的一段 , 代指正东南方向 。 接着又研究另一首日本古诗里的“时入丑三草木眠” , “丑三”大概是几点?根据十二地支 , 丑三原来是下午三点半 。 由时间、空间又回到了天干地支 , 然后又研究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 再由二十四节气贯穿春夏秋冬 。
大家看 , 桥本老师研究一个“丑” , 从日本到中国 , 从文学到地理、历史 ,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语文学习了 , 而是一种文化的游历、思维的拓展 。
听完这个案例大家可能会有所顿悟 , 为什么只靠一本书 , 桥本武能把孩子送入东京大学 。 正像我前面所讲的 , 其实这本书只是一个窗口 , 只是一个桥梁 , 桥本武通过它 , 把孩子们引入了日本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浩瀚世界!这才是其精髓所在! 分页标题
桥本武的第三个策略是“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
比如小说里这段话:“刨冰、关东煮、寿司等货摊一家挨一家 , 密不透风地从窄到透不过气的庙院之内直摆到门前 。 ”
这里面出现了寿司 。 这是日本常见的一种食物 , 司空见惯 , 但是桥本武告诉孩子们 , 寿司里面大有学问 。
从寿司的做法、哪些字可以代表寿司 , 一直研究到寿司为什么又叫“醋文字” , 为什么做寿司叫“腌” , 等等 。 把这样一种食物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都展示给了孩子 。
又带着孩子研究端午节 , 比如“据说端午本不是五月初五 , 这是真的吗?为什么端午节又叫菖蒲节?为什么日本人过端午节会用武将人偶、头盔来装饰?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什么要挂鲤鱼旗?”
通过端午节又带出了“日本五大民间节日” 。通过这些 , 桥本老师带领学生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深入学习和体验 。 毫无疑问 , 这就是深度学习、整体学习 。
第四个策略:“不体验 , 不学习” , 用体验印入记忆 。
小说中写到什么果子 , 桥本老师就带来这种水果让孩子试吃 。 其中写到一种果子 , 当时在日本已经很难找到 , 桥本武穿大街、过小巷 , 神奇地就买到了书中写到的果子带到了课堂上 , 孩子们大为惊叹 , 新鲜得不得了 。 书中写到放风筝比赛 , 他就照着小说中的描写 , 组织孩子们一起比赛放风筝 。
这就是让学习跟生活发生联系 , 把学习放到生活当中去 , 在生活中展开 。 这和我们今天的一些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桥本武老师的第五个策略是:“极限写作训练” , 这也是一种读写结合吧 。
这种极限写作训练 , 超出孩子的极限 , 让大家不停地写 , 一直写到想吐 。 那个时候 , 桥本武要求学生每月必读一部长篇名著 , 这并不难 , 学生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 。 但最难的是 , 读完以后 , 必须写出长长的读后感 。 后来他的学生回忆说:这种读后感写作 , 简直让他们感到恐怖 。 学生写啊写啊 , 近乎疯狂地写 。 写着写着 , 学生忽然发现:一旦突破极限以后 , 那真是下笔如有神啊!洋洋洒洒 , 万言不止 。 桥本武的学生后来分布在各个行业 , 各个领域 , 有医学专家 , 有大法官 , 有市长、议会议长等等 , 但是无论做什么工作 , 他们都有极强的文字写作能力 ,所有学生回忆起来 , 都感觉当年的写作训练让他们受益匪浅 。
桥本武还有个训练 , 那就是诗歌写作训练 。
初二暑假 , 他让孩子们阅读了一位日本诗人的诗歌集 , 然后要求每人写十首诗 。 他说: “我无意将你们训练成诗人 , 如果有的同学喜欢上了写诗 , 那当然再好不过 。 但我让你们写 ,目的是让你们具备诗歌创作所需要的精神集中、选择判断的能力和对语言细微处的感受能力 。 ”大家看 , 这就是桥本武的过人之处 。 写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 , 写文章不是为了成为作家 , 归根结底是为了训练孩子的思维 , 训练孩子的能力 。
桥本武的第六个策略:我们很熟悉的小组合作 , 研究型共读 。
他要求学生从浩如烟海的古典作品中 , 选出一部自己喜欢的 , 三到五人一组 , 各个组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 , 最后做集体分享 。 做这种研究型共读是什么时候呢?是高二 , 距离高考已经很近了 。 但是桥本武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 这种小组合作、自选读物、自己组织合作学习、各自开展研究阅读的做法 , 和我们今天的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
桥本武把孩子们从初中一直带到高中 , 持续六年的坚持 , 靠他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 。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他需要得到其他学科老师的协同 。 当时他的这种国语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他们班英文老师的支持 。 这位英文老师也配合他的方法 , 先把语法放到一边 , 孩子们一上来就给他们大部头的英文原著、英文小说 , 让孩子们直接先把这部小说啃下来、吃透 , 然后再教语法 。 孩子们一开始觉得太难了 , 但是一旦啃下一部又一部的英文原著、英文长篇小说以后 , 孩子们发现 , 那英文的学习在他们眼前就铺展成一条宽广的大道 。 其实 , 这跟桥本武的日语教学精髓是一致的 。分页标题
当然 , 桥本武自身对学习也有深深的热爱 , 他一直坚持写作 , 他有着丰富的业余爱好 , 他到六七十岁还爱上了当地的一种地方戏剧 , 每月都要雷打不动到剧场观看 。 那个时候他已经很有名气了 , 每次他到剧场 , 演员们都会欢呼!一个老师做到这个份上 , 也足以感到骄傲了!
对事业执着的人也非常长寿 , 桥本武老先生一直活到了101岁高龄 。
我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这本书 。
最后 , 我还想再次强调一下:
虽然表面上看 , 桥本武带着孩子只学一本小说 , 而实际上 ,他是通过这本小说把更广大的文化历史的海洋引入了学生生命的河流 。 同时 , 他通过各种训练 , 把学生的学习基础夯实得宽广扎实 。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这些 , 不是让大家照葫芦画瓢 , 像桥本武那样只用一本书来教学,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领会桥本武探索的精髓 ,那就是 , 教材也好 , 一本小说也罢 , 仅仅是学习的资源和例子而已 。 真正的教育是要用整个生活和世界、用整个历史和文化来浸润学生 , 点燃学生 , 启迪学生 。 有了这样的意识 , 我们就能在当下的课堂上获得突破 , 让我们的课堂和桥本武的课堂一样散发出巨大的魅力 , 成为孩子最想上的课 。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比如 , 从2012年开始 , 我和我的团队进行了全课程教育实验 。 我们全课程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 , 就是把整本书纳入主课堂 。
传统教育中 , 我们说的是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 课内学的是教材 , 读的是碎片化的一篇篇课文;课外读的是整本书 。 课内和课外被分割成两张皮 。 在全课程体系里 , 没有了课外阅读的概念 , 我们课内课外是一体的 , 也就是说课外读的整本书正是课内要学习的内容 。整本书纳入主课堂绝对不能像传统语文那样咬文嚼字地教 , 而是让整本书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和大自然紧密相连 , 从整本书出发带领孩子学会思考 , 体验生活 , 观察世界 。
比如 , 我们把《秘密花园》这本经典小说引入到全课程体系里 。 这本小说仅仅在课堂上教学是不够的 , 我们还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参观花园、寻找书中介绍的各种花卉 , 甚至有条件的学校我们让孩子亲自去经营花园 , 种植和管理花卉 。 我们组织孩子观看用这本著作改编的电影 。 当然 , 最重要的是 , 通过阅读这本书 , 我们在帮助孩子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烦恼 。
当时 , 全课程进行这些实验的时候 , 我们并没有看到《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这本书 , 也压根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所滩校 。 后来 , 当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 , 真的是很激动 , 非常受启发 , 原来早在70多年前 , 桥本武就做出了比我们今天更超前、更系统、更具创新精神、取得了更好效果的变革 。
我用这个例子要说明的是 , 真正契合了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教育变革不分国界 , 超越时空 , 中外古今都可以贯通 。
好了 , 以上就是我和各位书友分享的全部内容 。 一本书就是一个客观存在 , 面对一个客观存在 , 不同的人完全可以产生不同的看法 。 所以 , 有一句话叫作“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我以上所讲的全部是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 并不代表每个读者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 我期待的是:每位老师和校长都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 , 来与这本书相遇 , 获得自己需要的营养 , 都能带着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从书中获得启迪和思考 。
好的 , 最后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 。 选择一本适合你的学生阅读的书 , 思考一下:假如借鉴桥本武的理念和策略 , 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妨在你的班级和学校里做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 。 且读且思且行 , 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分页标题
谢谢大家!

当代教育家李振村:《全世界都想上的课》音频导读课
本文插图
投稿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原创稿件 , 拒绝一稿多用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