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引言
台谏制度是宋代一种解决官吏晋升 , 弹劾调任的监管制度 , 《宋史》有云:宋之立国 , 元气在台谏 。 台谏制度作为一种在当时较为完善的选任 , 监察制度 , 在宋代的官吏体系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 宋以前 , “台官”与“谏官'分属不同部门 , 职权也相对分立 , 但是到了宋代 , 台谏就合二为一 , 谏官在朝廷上也有权利对文武百官进行监察 。
但是台谏制度同样有着他的缺陷 , 那就是当集权与一身时 , 谏官自身的管控能力以及外界的影响因素就会对其权利进行腐蚀 , 从而使得宋代官场上出现贪官 , 奸臣 。 比如至今还跪在西湖岳庙门前的秦桧 , 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 本文会通过这两次变法的中台谏制度起到的作用来探究其在宋代政治制度中的成与败 。

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插图
互兼职事:台官与谏官融为一体
台谏 , 是指御史台官与谏官 , 在宋代时期被统称为监管官 , 虽然历代朝廷中为了保证官吏的清廉和皇权的监督 , 都有设立这两个职能部门 , 御史台官负责监督官员 , 防止其滥用职权 , 而谏官则是上谏皇帝 , 便于皇帝听取民意 。 这两个部门相辅相成 ,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讽刺 , 监管体系 。 但是到了宋朝 , 这一制度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二者职能合一 , 谏官既能在朝堂之上对官员进行弹劾 , 又能随时向圣上明言进谏 。 其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 也形成了宋朝独具一格的台谏制度 。
宋太宗登基之初 , 也就是端拱元年(988)年 , 台谏便可以相互兼任 , 谏官可以“分行御史之事” , 并且宋代的台官“若侍御史 , 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通为言事官” 。 在职能上来说 , 二者相同是能够起到一定好处的 , 因为二者职能相似 , 之间的工作也能够相通 , 所以共司一职对于宋代本就臃肿的官吏制度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 , 从《水浒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 宋代的冗官冗吏所导致的庞大的政府开销 , 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 所以这也是宋代统治者对于前代的教训中汲取的经验之举 。

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插图
风闻言事:台谏官不受管控的权力
北宋时期 , 由于刚刚结束长期的战乱 , 百姓们急迫的需要安定 , 但是宋王朝的冗官现象严重 , 官员数量庞大 , 因此导致行政效率很低 , 宋仁宗时期 , 由欧阳修 , 范仲淹等人领导发动的庆历新政就试图打破这一局面 , 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 企图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 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 而后著名的政治家 , 改革家 , 文学家王安石 , 他发动的王安石变法对于当时宋代长期的积弱现象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 却也是因为撼动一部分人的利益 , 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结束的也很草率 。 台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变革的产生 , 却也是他们将这些变法者赶下政治舞台 , 亲手在摇篮里扼杀了这些新法 。

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插图
如果谏官参与朝政 , 那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在宋代 , 谏官的权利大到什么程度 , 他们甚至可以兼任国家行政事权 , 这在前代是想都不敢想的 , 作为谏官 , 你的权利就是监管他人的职权 , 这就好比现代公司运营中 , 财务与会计的职权一定要分化一样 , 相互掣肘 , 才能达到互为监管的作用 。 如果财务拿到账本 , 稍稍篡改 , 就可以钻漏洞窃取公司财产 , 同理 , 会计做账也是不能接触现金流的 , 一旦接触到就是没有凭证的随意断截 。 因此 , 宋代可以接触到事权的台谏官 , 会出现什么样的境况呢?
熙宁九年( 1076)十月诏:“台谏官兼局,不许见客处许见客 。 ” 分页标题

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插图
宋代的台谏官可以从事如人事教育部门的吏部流内铨、知贡举、审官院、三班院、考课院、国子监等,经济部门的三司、司农寺等,司法部门的刑部、大理司等,机要部门的两制官、起居注等 , 起初这些事权部门并非都能有台谏官兼任 , 但后期由于普遍兼职 , 这些要求也就逐渐放宽了 。 这种看上去人尽其职的兼职 , 也是导致台谏官位高权重 , 势力急速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

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插图
除了兼任事权之外 , 宋代的台谏官都是由皇帝亲自挑选的 , 一开始 , 由中丞 , 知杂御史及两制以上近臣来推荐人才 , 但最终的选择权是在皇帝手上 , 宋代好多有名的谏官都是从这里开始走上政治道路的 。 宋仁宗时期 , 有著名的王素 , 欧阳修等人 , 到了宋徽宗时 , “凡曰御史必加亲擢 。 ”尽管宋时相权还是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 但是任何时候 , 宰相都不能任免台谏官 , 这也被视作祖宗法 。
因为谏官的存在就是为了限制相权 , 相互权衡 , 因此一旦丞相干预到谏官的选任中 , 就代表相权对于皇权的倾斜 , 所以明道二年 , 宰相李迪将台官张沔 , 韩渎二人免去官职 , 宋仁宗说:“祖宗法不可坏也,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 。 ”之后对于台谏官的任命 , 不得用当朝重臣所推荐的人才 。 我们都知道 , 古代相权与皇权之争是长久以来的矛盾 , 中央集权 , 相权的分化 , 历代统治者都在通过不同的举措来弱化相权 , 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 所以代表着皇权的宋代台谏制度 , 也就不出意外的成为台谏同宰执大臣的对立和纷争之战 。

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插图
台谏官的奏弹是否需要事实依据呢?在宋代 , 作为直接向皇帝弹劾进谏的官职 , 台谏官对于官员的监管竟然不需要经过调查考证 , 也就是所谓的风闻言事 , 洪迈《容斋随笔》说:"御史许风闻言事,相承有此言而不究所从来 。 "也就是说 , 一个官员的晋升罢免 , 完全来源于台谏官的一张嘴 , 上嘴唇碰下嘴唇就能决定你的官运亨通与否 。 统治者对于台谏官的纵容 , 让其可以随意发挥他的权利 , 甚至于风闻言事被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 成为言法 , 也被奉为祖宗法 。 北宋台谏官的权利之大 , 可见一斑 。 在权利上的放纵 , 也让台谏官内部的腐化进一步提升 , 这与统治者的支持脱不开干系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台谏制度内部的斗争
前文提到 , 台谏制度促发了北宋时期一系列的变法维新运动 , 其中当以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最为突出 。

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插图
【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庆历新政的领导者之一范仲淹 , 本身就是一名谏官 , 庆历三年(1043)年 , 范仲淹发动了庆历新政 。 范仲淹本身是因越职言事被贬 , 但是由于其他台谏官的保荐 , 康定元年三月 , 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 并主导庆历新政的工作 , 而后 , 在朝中的谏官韩琦 , 富弼等人又向宋仁宗举荐了欧阳修等人参与新政 , 随后又荐范仲淹为相 , 不出一年 , 范仲淹的仕途可谓飞黄腾达 。 庆历新政也在范仲淹等人的领导下迅速发展起来 。 庆历新政直接来源于谏官的举荐和鼓动 。
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 , 庆历变法就落下了帷幕 , 从今天的角度看 , 范仲淹所采取的一些举措 , 其核心是为了针对宋代官僚制度的改革 , 例如明黜陟、抑侥幸中就有“今后带职员外郎,只许荫叙一名子弟,少卿给谏与二人,丞郎三人… … ,皇亲母后之族、两府大臣,亦乞约立人数 。 ”这些举措对于当时的保守派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 虽然谏官在其中极力推动 , 但还是撼动不了保守派稳固的权力 , 他们在御史中丞王拱辰的带领下 , 对于新派进行集中地攻击 , 弹劾 。 最终新派的领导人范仲淹韩琦 , 富弼的官职相继遭到罢免 , 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 台谏官引导的新政也由台谏官亲手终结 , 这足以证明台谏制度内部的分化和破裂 。分页标题

从仁说史利己主义下的宋代的台谏制度——王安石变法之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插图
相较庆历新政 , 王安石变法中与台谏势力的碰撞就更复杂了 。 从一开始 , 这场变法的性质就不那么单纯 。 熙宁二年( 1069)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 , 开始着手变法的细节 , 但是马上御史中丞吕诲就跳出来 , 列举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状 , 虽然最后并没有动摇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 , 但是这场弹劾的失败也加剧了王安石与台谏官之间的矛盾激化 。
之后王安石就颁布了一系列新法举措 , 例如“均输法” , 此法一出 , 反对的声音立刻就响起了 , 变法步步维艰 , 但是王安石历来是个手段严明的政治家 , 对于发生在制度内部的斗争 , 王安石针对其进行了官员上的调整 , 选拔了一批支持变法 , 听命与自己的台谏官 , 在朝中为自己发声 , 然而却被自己举荐的御史中丞杨绘反水 , 与与监察御史里行刘挚一起成为了反对派的核心人物 , 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 , 让宋神宗也产生了动摇 , 最终在台谏操纵下的舆论压力占了上风 , 变法最终不了了之 。 结语
无论王安石变法 , 还是庆历新政 , 都是在台谏势力的左右下发动或者停步 , 这充分说明了北宋对与台谏官的放纵 , 尽管台谏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 , 但是由于失去管控所导致的权力内部与外部的斗争 , 也是因为过度信任台谏官的原因 。 所以无论统治者想通过分权还是集权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皇位 , 最终都会由于权力自身的无上诱惑而产生异化 。
参考文献:
《台谏、舆论与北宋改革的命运》
《宋代宰相兼职问题研究》
《宋代士大夫与相关群体的互动与比较研究——以“共治天下”的实践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