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玩具 , 具有悠久的历史 , 与人类的传统文化与文明创造密不可分 。 无论是在远古时期还是以后的历代王朝 , 都出土了不少或粗糙或精细的玩具 。 汉代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玩具是戏小儿之具 , "或做泥车、瓦狗、马骑、倡排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 。 "汉代玩具有了长足的发展 , 当时玩具已经非常普遍 , 开始进入流通市场 。 宋代商业经济高度发达 , 市民阶层的生活文化迅速发展 , 玩具进入了无数普通市民家庭的生活中 , 品种丰富 , 种类齐全 。 吴自牧《梦粱录·夜市》道:"杭州大街 , 买卖昼夜不绝 。 四时玩具……"至此 , 正式的"玩具"一词方才始见 , 并一直沿用至今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宋代市井文化发达 , 都城商业繁荣兴旺 , 为玩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成为传统玩具生产辉煌的时代 。 宋代出现了捏塑精妙绝伦的鄜州泥孩儿、稚拙可爱的七夕磨喝乐、造型夸张的傩面具等 , 这些玩具制作工艺细腻独特 , 品种繁多 , 受到成人和儿童的喜爱 ,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启迪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观赏玩具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泥孩儿
泥孩儿是一种泥塑工艺 。 泥塑成本低 , 制作方便易行 , 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玩具 , 它往往和节令、礼仪、风俗联系在一起 。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 , 人是女娲用黄河里的泥捏塑出来的 , 可见泥塑具有悠久的历史 。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 , 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 , 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 宋代有关泥孩儿的记载 , 较为详尽且屡见征引的无过于宋代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载:"承平时 , 鄜州田氏做泥孩儿 , 名天下 , 态度无穷 , 虽京师功效之 , 莫能及 。 -一对至直十缣 , 一床至三十千 , 一床者或五或七也 。 小者二、三寸 , 大者尺余 , 无绝大者 。 予家旧藏一对卧者 , 有小字云:'鄜州田玘制' 。 绍兴初 , 避地东阳山中 , 归则亡之矣 。 "短短几行文字记载了泥孩儿这种玩具的价格、规格及其发展过程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陆游写诗记述当时鄜州的泥偶儿:"莫言无妙丽 , 土稚动金门 。 ""土稚"就是泥孩儿 , 因其妙丽无双 , 引得大家竞相购买 。 宋室南迁时 , 田圯和其他艺人一起避难南下 , 见惠山泥土乌黑粘细 , 便以捏泥人为生 , 定居惠山 。 随后有人仿之 , 捏泥人的艺人渐多 , 从此惠山泥人发展起来 。 同样以善捏泥孩儿出名的还有袁遇昌:"袁遇昌 , 宋代吴县木渎人 , 善捏相、速塑 。 以塑婴孩名扬四方 。 "关于他的记载还有:"袁遇昌 , 吴之木渎人 。 以擅塑泥孩名扬四方 , 每用泥搏埴一对 , 约高六、七寸者 , 价值三数缗 , 其齿、唇、眉、鬓与衣襦襞、势似活动 , 至於脑颅,按之胁胁 。 "袁氏泥孩儿的唇齿眉发皆可活动 , 头顶上还按照真人那样做成"卤脑门" , 用手按动时活动有声 。 这些泥娃娃不仅精美 , 而且具备了活动发声功能 , 是典型的儿童玩具 。 在虎丘坊肆间兜卖 , 虽价高而畅销 。"遇昌死 , 其子不传 , 此艺逐绝 。 "袁遇昌精湛的泥孩儿捏塑艺术成为绝唱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经济繁荣 , 买卖玩具众多:"时承平日久 , 乐与民同 , 凡游观买卖 , 皆无所禁 。 书楫轻舫 , 旁午如织 。 至于果蔬、羹酒、宜男、关扑、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 , 谓之'湖上土仪' 。 ""泥婴"也就是泥孩儿 , 属于南宋西湖附近的民间工艺品"湖上土仪" 。 朝代虽然发生了变更 , 但玩具艺术的传承世代相沿 , 经久不衰 , 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 。 《得树楼杂钞》卷十根据陆游诗所推断:"杭州至今有孩儿巷 , 以善塑泥孩儿得名 。 盖南渡之俗 , 后人不知其法传自鄜州也 。 "这就是临安(今浙江杭州)"孩儿巷"的由来 。分页标题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傀儡玩偶
中国的傀儡艺术 , 历史悠久 。 用木偶演傀儡戏 , 据说也源于汉代 , 兴于唐宋 , 至少已有 2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 。 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的"傀偶子"条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 , 其城一面 , 即冒顿妻阏氏……陈平访知阏氏妒忌 , 即造木偶人 , 运机关舞于陴间 。 阏氏望见 , 谓是生人 , 虑下其城 , 冒顿必纳妓女 , 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 。 "此故事中的傀儡为悬丝傀儡 , 陈平以此谋助汉高祖逃脱了冒顿的平城围困 。 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 当时"凡傀儡 , 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 , 或讲史 , 或作杂剧 , 或如崖词 。 如悬丝傀儡者 , 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 。 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 , 弄得如真无二 , 兼之走线者尤佳……其水傀儡者 , 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 , 弄得百怜百悼 。 兼之水百戏 , 往来出入之势 , 规模舞走 , 鱼龙变化夺真 , 功艺如神 。 "
两宋时期 , 傀儡戏的种类繁多 , 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 , 或讲史 , 或作杂剧 , 或如崖词等 , 活灵神现 , 深受人们喜爱 。 开封当时有名的杖头傀儡艺人任小三 , 每天晚上演"头回小杂剧" , 去晚了看不到他的演出 。 形象地反映出宋代傀儡盛行和受人欢迎的情况 。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篇中,记当时的傀儡名目有:"弄悬丝傀儡(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以小儿后生辈为之) 。 "《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篇中,傀儡之下也记载了相同的五种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随着傀儡戏在民间的兴盛 , 形体缩小的傀儡玩偶成为宋代儿童喜爱的玩具 。 傀儡玩偶是游戏、故事、玩具三者的结合体 , 傀儡"演员"是玩具 , 所以傀儡的制作要人物性格化、脸谱图案化、玩具化 , 而且要趣味、灵巧 。 在宋代大肆售卖的杂货中也出现了这种傀儡 , 《西湖老人繁盛录》中提到"悬丝狮豹" , 吴自牧也提到"线索傀儡儿、狮儿、猫儿" 。 这些小动物傀儡玩偶是宋代市肆所卖杂货中非常常见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另外宋代《百子嬉春图》描绘了喜庆的迎春场面 , 有 100 个游戏男孩形象 , 其中有傀儡玩偶的男童形象 。 宋苏汉臣《傀儡婴戏图》描绘了四个婴孩在模仿傀儡戏玩耍的场景:一婴孩在幕后操纵着傀儡木偶,前面两儿童正兴高采烈地充当观众,旁边一小孩正起劲的敲打乐器,煞有其事 , 可见这种玩具深受孩子的喜爱 。 陈宗训的《蕉石婴戏图》中也画了三个小儿津津有味在玩木偶傀儡游戏的场景 。 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藏有一面宋代杖头傀儡铜镜 , 铜镜背面所铸的图案就是一群孩子在做傀儡戏的表演 , 他们手中的木偶傀儡已经非常精致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音响玩具
在宋代玩具中 , 发现了大量的音响玩具 , 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刺激性 , 适宜于低幼儿童 , 制作材料较为广泛 。 音响玩具主要有:陶哨、瓷哨、泥哨、空竹、地轴、扑扑噔、琉璃喇叭、拨浪鼓、援叫、花棒锤、小锣鼓、小乐器等 。
拨浪鼓是我国最古老、最传统的玩具之一 , 宋代拨浪鼓又称为"鼗" , 主体是一面小鼓 , 两侧缀有两枚弹丸 , 鼓下有柄 , 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曰:"鼗 , 徒刀反 。 播 , 摇也 。 鼗 , 小鼓 。 两旁有耳 , 持其柄而摇之 , 则旁耳还自击 。 "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 , 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 , 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 洪迈载:"入郡适里市有摇小鼓而售戏面具者 。 "摇的小鼓就是拨浪鼓 , 是货郎用来招徕生意、吸引顾客用的 。分页标题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南宋苏汉臣《五瑞图》更有精彩的拨浪鼓可观 。 五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 , 聚集行大傩舞 , 其中一人双手各持一件拨浪鼓 。 右手持鼓举至额头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 。 两只拨浪鼓相同 , 都是两层鼓 。 上面的小鼓扁而圆 , 下面的鼓长而类似腰鼓 。 鼓面彩绘花纹;长鼓的鼓身铜镶小花 , 精致美观的程度为前所未有 。 轻盈灵巧,造型简洁大方,浑圆中追求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朴实无华的审美观 。 从搜集的资料来看 , 宋代的拨浪鼓造型多种多样 , 有长长的如腰鼓形状 , 也有扁扁的似普通的大鼓 , 还有稍微扁一点似烧饼的 。 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 , 有的在鼓面上绘有吉祥的花纹和图案;还有的把鼓的手柄加工成某种动植物的形状;鼓的双耳是最富有变化的 , 有玻璃珠子、酸枣核、木头珠子、小贝壳 , 贵重一点的还用金石玉器来制作 。
宋代的拨浪鼓种类丰富多样 , 据统计在李嵩和苏汉臣的两幅《货郎图》图中可辨识的拨浪鼓共出现了"五种十二件 。 "拨浪鼓能发出富于节奏、清脆悦耳的声音 , 能让哭泣的婴儿破涕为笑 。 因此 , 拨浪鼓一般为母亲哄逗婴幼儿的用具或儿童自娱自乐的玩具,并且在玩的过程中还具有发展婴儿的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的作用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功能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益智玩具
益智玩具以启发智慧为主要功能 ,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理性、竞技性 。 益智玩具分为棋类、板类、环类几种 , 此类玩具以启发智慧、刺激大脑活动为主要功能 ,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理性和竞技性、娱乐性 。 李清照的《打马图经》记载:"长行、叶子、博塞、弹棋 , 世无传者 。 打揭、大小、猪窝、族鬼、胡画、数仓、赌快之类 , 皆鄙俚 , 不经见 。 藏酒、樗蒲、双蹙融 , 近渐废绝 。 选仙、加减、插关火 , 质鲁任命 , 无所施人巧智 。 大小象戏、弈棋 , 又惟可容二人 。 独采选、打马 , 特为闺房雅戏 。 "益智玩具需要玩家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 无形中增加了困难 , 流传下来的不多 , 有些种类已逐渐废绝 。 现存的益智玩具主要有:选仙、加减、插关火、大小象戏、弈棋、采选、打马、七巧板、益智图、纸牌、华容道、九连环、蛇环、花篮环、孔明锁、重排九宫等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棋类
下棋对智力开发很有帮助 , 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 也能提高人的注意力和控制力 。 下棋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有积极作用 , 使他们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 宋代是我国下棋极为丰盛的一个历史时期 , 不仅文人士大夫爱好下棋 , 社会的下层也出现了众多的爱好者 。 晁补之记载:"余为儿时 , 无他弄 , 见设局布棋为此戏者 , 纵横出奇 , 愕然莫测 。 "宋代是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和儿童培养的朝代 , 孩子喜欢下棋 , 不仅显示了自己的天资聪慧 , 也是一种向文的高雅行为 , 受到社会的鼓励 。
宋代的象棋由两人进行游戏 , 棋盘纵横各 11 路 , 共有棋子 32 枚 。 晁补之在此基础上对象棋进行了一些改进 , 使棋盘更为宽阔 。 宋李之仪曾写到:"罢归壁间,挂芦山图约为象戏……今朝未食先破赵 , 明日凭熊欲下齐 。 "这是对司马光七国象棋的描述 , 司马光爱好下棋 , 在日积月累中总结经验 , 创造出新的玩法—多人次下的七国象棋 。 除了象棋、七国棋 , 人们玩的棋也不断推陈出新 , 宋代的很多士人还喜欢一种打马棋 , 它的雏型原是一种一将十马的"关西马" , 和一种一将二十四马的"依经马" 。分页标题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尤其酷爱 , 她的《打马赋》中记载:"打马爰兴,樗蒱遂废 。 实小道之上流,乃深闺之雅戯 。 "这种打马棋尤其受闺中女子的喜欢 。 此棋特点:"或衔枚缓进 , 已逾关塞之艰 , 或贾勇争先 , 莫悟井堑之坠" , 气势恢宏 , 颇有趣味 。 据说李清照的棋艺水平高超 , 已是难以棋逢对手 , 在这种背景下还编写并创作了《打马图经》 , 李清照在《打马图序》中说 , 在金华的时光 , 又好像回到了她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 。 黄庭坚对棋的痴迷也毫不逊色 , 他写过《弈棋二首呈任渐》 , 十分生动地描画出棋手的专注情态:"偶无公事客休时 , 席上谈兵校两棋 。 心似蛛丝游碧落 , 身如蜩甲化枯枝 。 湘东一目诚甘死 , 天下中分尚可持 。 谁谓吾徒犹爱日 , 参横月落不曾知 。 "对局者聚精会神 , 浑然物外 , 木然不动 。 在这种下棋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下 , 儿童也耳濡目染 , 积极学习并模仿 。 如在《长春百子》卷中绘有几名男童专心致志地下棋的情景 , 一旁还有几人或凝神专注 , 或随意张望;《秋庭戏婴图》中 , 后方的圆几上摆放在佛塔后的两只红色漆盒就是存放棋子的盒子 。 《小庭婴戏图》中 , 掉落在地上的红色盒子也是棋盒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除了平民士族喜欢这种构思巧妙的游戏 , 上层统治者也喜欢 。 南宋开朝皇帝宋高宗赵构的登基也与其有着一段渊源:"北宋被金兵灭亡后……康王赵构成为新的帝王 。 天下易主是关乎王朝兴衰的头等大事 , 太后在不知情时担心社稷 , 忧心忡忡 , 最终决定用象棋进行一次占卜祷香告问 , 如若康王赵构即位是天下归心 , 则掷出的一枚象棋子 , 可以投到棋盘的九官格中 , 而结果"一掷其子 , 果入九官……皇太后以手加额甚喜 。 "虽然这一记载有些迷信色彩的存在 , 未必真实可信 , 但也可以看出象棋在宫廷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 。
器具的制造也别致新颖 , 达到了很高水平 。 如洪迈记载:"乾道初 , 内待陈源坐罪谪郴 , 诏籍其家资出鬻 。 将作吕丞义卿得二物:其一琴台 , 虢州月石所作 , 色紫而理细 , 茂林修竹 , 江村小景 , 工巧不可名状 , 四脚各以绿丝绦系降真香靸子一枚;其一象棋桌 , 高一尺五时 , 阔二尺五寸 , 空中以贮棋合 , 四围有阑 , 沉香为局面 , 牙栅界之 , 其外用乌木花梨白檀数匝缘饰 , 以降真香刻水浪加金填 , 而浪头填以银 , 芬芗袭人 。 "详细描写棋桌的材质和样式 , 令人神往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古代不仅有"人生如棋"、"世事如棋"的比喻 , 还有"治国如弈"之说 。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周臣传》中曰:"呜呼 , 作器者 , 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 , 无能臣而有能君 。 盖材待匠而成 , 臣待君而用 。 故曰 , 治国譬之于弈 , 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 , 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 。 败者临棋注目 , 终日而劳心 , 使善弈者视焉 , 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 。 胜者所用 , 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 , 亡国之臣也 。 "欧阳修将治国用人比喻成弈棋落子 , 认为只有知人善任方可治国安邦 , 反之 , 用人不当则可能导致乱邦亡国 。 其拳拳忧国之心尽显于字里行间 。 可见 , 下棋游戏不仅仅是怡情放松的娱乐而已 , 而以下见大 , 寓意深刻 , 是政治、军事、甚至经济关系的缩影 。 从《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可知南宋时棋具是热门商品 , 临安就有打马象棋两用盘和其它棋具出售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古环
古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益智玩具 , 起源于民间 , 环数从一个到几十个 , 越来越复杂 , 其中九连环最为著名 。 我国古代认为九是阳数之极 , 所以一般用"九"来言多 。 既然九已到了极点 , 那就十分难了 , 所以用九连环来代表解环之难 , 也来比喻人的聪明、灵巧、善解疑难等 。分页标题
古环渊源甚远 , 文献记载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 , 宋代以后在民间广泛流行 , 它的结构比拼图玩具稍微复杂一点 , 是用铁丝和铁片制成的 。 它共有九个环和一个柄 , 玩法是要把九个环一个一个套到柄里去 。 然后一个一个取下来 。 看起来不难 , 真正玩起来却颇费周折 。 宋代周邦彦《解连环》一词中:"纵妙手 , 能解连环"之句 , 是对女子聪明伶俐的赞叹 。 据《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 , 在南宋都城临安的集市中 , 便有出售"解玉板"的杂货摊 , "解玉板"就是玉连环之类的玩具 。 玉做的环类大都价格昂贵且保存不易 , 适用于富家贵族子弟玩耍 , 无法在民间普及 。 后来改有金属材料制作 , 一般由紫铜丝、黄铜丝或铁丝制成 , 物美价廉 , 受到民间喜爱益智玩具人士的欢迎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自然界的玩具
除了以上所述的玩具外 , 在儿童世界 , 一花一草 , 一沙一石头都是天然而成的礼物 , 激发出他们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 都可以玩的忘乎所以 。 在宋人的多幅婴戏图中 , 都有调皮可爱的孩子拿木棍、树枝当作刀枪剑戟舞弄一团的场面 。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斗草》诗云:"社下烧钱鼓似雷 , 日斜扶得醉翁归 。 青枝满地花狼藉 , 知是儿孙斗草来 。 "
天真烂漫儿童 , 在草长莺飞的季节 , 拔草嬉戏 , 相互角力 , 看看谁手中的草坚韧 , 坚韧的胜 , 折断的败 。 斗草简单有趣 , 又可以让孩子们熟悉了解植物 , 是乡村儿女最常见的游戏 。 丰茂的草丛中 , 野花盛开 , 蝴蝶翩翩起舞 , 吸引了孩子们竞相扑捉 。 苏汉臣的《婴戏图》中描绘了两个男孩扑蝶的情景:时当盛夏,婴儿皆身着薄纱衣裤,其中一个男孩正轻步向前,张开双手去捕捉飞舞于野花间的蝴蝶 。 另一个孩子伏坐在地上,手执纵扇注视着他的伙伴 , 两个婴孩一静一动,在扑蝶的情节中相映成趣 。 "蝴蝶美丽 , 孩子开心 , 真是"相映成趣"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大自然中蕴藏了无限乐趣 。 宋代儿童还喜欢水边钓鱼 , 虽然不见得能有多大收获 , 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儿童参与其中 。 苏汉臣所绘儿童戏水捕鱼的《捕鱼图》 , 仅其旁题诗就可以使人想见烂漫一片:十岁婴儿妙入神 , 水边游戏任天真 。 翻嫌点尔童心减 , 冠者何须五六人 。儿童们玩的聚精会神 , 沉醉其中 , 令琐事缠身的成人无限羡慕 。 河北邢
台曹寅庄出土的钓鱼纹陶枕描绘了此种情景:"画而上一儿童弓一身立于岸边,手执长竿垂钓于水中,三条栩栩如生的小鱼正在水下争吞鱼饵 。 "当草黄花败 , 秋天到来的时候 , 田野上蟋蟀的鸣叫声此起彼伏 , 这时又开始了斗蛐蛐 。 斗蟋蟀在宋代是很普遍的娱乐活动 , 上至王公贵族 , 下至平民百姓 , 都喜欢斗蛐蛐 , 不仅仅是听其悦耳的叫声 , 还可以捉其强壮者进行比赛 。 受此风气影响 , 很多儿童也很会玩 。 苏汉臣的《婴儿斗蛰图》表现了三个小男孩聚精会神地玩蟋蟀的神态 , 一儿童在专心致志的拨弄竹筒内的蟋蟀 , 一儿童小心翼翼的观察竹筒内蟋蟀的活动 , 郁郁芭蕉把儿童衬托的尤其稚嫩可爱 。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苏汉臣是当时婴戏图的名家 , 有不少画作传世 , 另一幅《秋庭婴戏图》也可谓经典 。 图中苏汉臣描绘了一男一女两个俊俏孩童在庭院漆凳上玩推枣磨的游戏 。 他们的神情严肃 , 聚精会神 , 玩的投入 。 枣磨的制作很简单 , 利用北方常见的果实枣和竹签制成 , 是一种平衡性质的游戏 。 此外一片绿叶、一根竹棍、一朵花等等都可以让孩子们兴趣盎然 , 奔跑嬉闹 , 享受游戏的乐趣 , 此类玩具数不胜数 。 凭借这些记载 , 我们仍可窥见宋代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宋代玩具之多 。分页标题

走散的田野|除了蹴鞠和陀螺,宋代孩童都会在哪些玩具陪伴下度过童年
本文插图
结语:
宋代传玩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 历久弥新 。 像风筝、爆竹、烟花、陀螺等 , 虽然制作材质、制作方法及外形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 但不能否认 , 这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许多出土的陶瓷玩具、玉石玩具、泥玩具等 , 作为传世珍品 , 被收藏于各大博物馆 , 虽然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形式 , 却以一种沉默的、满载历史信息的形式 , 来展示中华民族曾经的灿烂文化 , 表达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美好的理想、非凡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