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全面抗战开始后 ,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 政府各军机关也随即向重庆、武汉、长沙迁移 。 国营及私营工矿企业、高校等也开始向后方转移 , 从此西南各省成为中国坚持抗战的大本营 。 在这场大迁徙中 , 许多面孔被记录的影像定格 , 有商人、医生、工程师、教师、学生、自由职业者、工人 , 有千里跋涉的逃难人群、国营工矿企业的生产劳作、中央军校学生的操练演习、与当地军民互动的美国军人……
以下图片选自《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大后方的社会生活》一书 , 主要来源于史迪威家族、顾维钧家族复制、捐赠的照片和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战时美军随军采访人员拍摄的照片 , 还有从东京神保町旧书街购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战时出版的各类画册、写真集 , 以及从台湾地区搜集的老照片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军校学员正在进行徒手格斗训练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1943年6月 , 美国士兵参观中国生产抗战武器的兵工厂 , 一个男孩在演示操作钻床 。 这家工厂有许多训练有素的中国妇女和儿童操作机器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大后方的邮政系统:员工们在分拣邮件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举家迁移的难民(摄于1944年11月10日)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逃难途中栖息在火车车厢下的一家人(摄于1944年11月10日) 。 由于收容所内人满为患 , 宿舍、走廊、操场、车站码头、破庙断垣、火车厢底都挤满了难民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一位女童从飞奔的列车上跌落 , 伤得很重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遭轰炸后的重庆 , 工人们正在建新房子 。 用泥巴糊墙 , 屋顶覆盖稻草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重庆 。 中国动画公司的一个摄影师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璧山 。 一个中国乐队在进行排练 。 璧山位于重庆西部 , 抗战期间随着国府西迁成为重要的迁建区 。 从1937年至1945年 , 璧山接纳了70余个单位、6万多人 , 国立交通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音乐院等机构都设立在此 。 璧山汇聚了林风眠、傅抱石、宗白华等著名画家 , 马思聪、江定仙、刘雪庵等音乐家 , 一时成为文化交汇之地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璧山 。 工作人员在装裱书画作品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参加战时救护的女大学生们 。分页标题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宇天棉纺织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在向女工们讲授正确的纺织知识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四位中国孩子好奇地看着吉普车通过新修建的腾冲大桥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1945年8月2日 , 湖南辰溪 。 受雇于军方的舢板往来于沅江 , 运送军需品和粮食 。

『璧山』抗战大后方的面孔:从逃生列车上跌落的女童
文章图片
1945年1月25日 , 腾冲 。 美军在向当地人买草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