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岁时记”大概是古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最有力的明证了 , 是人间烟火里的诗 。 人们在元旦时“进屠苏酒” , 立春需“彩仗驱牛” , 清明则扫墓踏青……
后人在欣赏这一派田园风光时 , 往往看不到牧歌背后的苦衷 。 民以食为天 , 农作物的种植对季节把控有着严格的要求 , 唯有“不违农时”才能“谷不可胜食” 。 于是在农耕文明的“刚需”下 , 上古的“圣人”们不得不把观测到的重要岁时制度化成月令 , 要求百姓遵循 。 后人眼中诗意盎然的“东风解冻”“雷乃发声”等候应 , 在古人眼中一旦没有按时出现 , 往往预示着危险 , 于是在这些重要的岁时 , 人们自然需要通过一系列禳灾祈福的仪式活动以求得五谷丰登、岁岁平安 。
作为脱胎于自然规律的人间律法 , 月令有着酷凛的一面 , 这一倾向直到南北朝才有所改变 。 南朝梁时期 , 宗懔第一次以百姓的眼光观察起岁时节令 , 用《荆楚岁时记》如数家珍描述起这些时间节点的民风时俗——那些早已制度化的节日 , 由此才逐渐卸下礼法的重担 , 流露出温婉的一面 。
岁时节令在本质上终究是社会需求的映射 。 在农耕色彩较强的时代 , 农人们试图在恰当的岁时用特定的活动体现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而当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 节日中的娱乐色彩便日渐明显 。
岁时记里书写着文明史 , 而春天作为一年之始 , 更是岁时节令文化的集中体现 。 读懂了岁时记 , 就读懂了中华文明;而读懂了春天 , 就读懂了散落在历史中的一部部岁时记 。
【魏晋岁时:春风料峭馀寒重】
立春贴 “宜春”是为了适应春季的展开 , 元宵祭蚕神是为了祈求蚕业顺遂 。 魏晋时期的岁时节令还相对朴素 , 人们在一年之初所思所想大体脱离不了禳灾祈福 , 这背后也能折射出当时农人生活的艰辛
中国第一本岁时记诞生于南北朝并不是个偶然 。 五胡乱华后 , 中国陷入漫长的分裂期 , 衣冠士族的舞台也从天高地迥的中原转移至层峦叠嶂的江南 。 月令的森严色彩逐渐淡化 , 崇尚魏晋风骨的文人们更有可能从远离庙堂的视角来审视时间观念 , 于是便有了南朝梁官员宗懔在思乡之余创作的《荆楚岁时记》 。 他不知道 , 这一提笔 , 昭示了一个崭新体裁的诞生 。
《荆楚岁时记》以时间为序 , 其开篇自然也要从元旦开始 。 在中国改用公历之前 , “元旦”一直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这一天“一元复始 , 万象更新” , 庆祝活动尤为集中 , 《荆楚岁时记》载:“长幼悉正衣冠 , 以次拜贺 。 进椒柏酒 , 饮桃汤 。 进屠苏酒 , 胶牙饧 。 下五辛盘 。 进敷于散 , 服却鬼丸 。 各进一鸡子 。 造桃板着户 , 谓之仙木 。 凡饮酒次第 , 从小起 。 ”
直到今天 , 中国人依然讲究“过新年穿新衣” , 这一习俗其实就能追溯到“长幼悉正衣冠”这六个字 。 不过 , 魏晋元旦风俗的“重头戏”倒不是穿衣戴帽 , 而是后面的“开春大宴”——这里的每一道菜品 , 都大有讲究 。
【「屠苏酒」读懂了三春烟火 就读懂了散落在历史中的岁时记】椒柏酒是椒酒与柏酒的合称 , 分别用花椒、柏叶浸制 。 椒与柏在民间被认为是“玉衡星精”和“仙药” , 能蠲除百病 。 桃汤是以桃树枝叶熬制成的汁 , 古人相信桃木能驱鬼 , 道士打醮亦常以桃木剑为法器 , 饮桃汤为的是“伏邪气 , 制百鬼” 。 因为王安石《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 , 屠苏酒可谓大名鼎鼎 , 其实“屠苏”指的是草屋 , 服虔《通俗文》言“屋平曰屠苏” , 魏晋人会在屠苏中制药酒 , 据说在元旦“合家饮之” , 能“不病瘟疫” 。 胶牙饧是用麦芽等原料制成的粘性软糖 , 《荆楚岁时记》猜测其意“胶牙者 , 盖以使其牢固不动” , 自然是讨个牙齿健康的口彩 。 五辛盘其实就是春饼的雏形 , 取“葱、蒜、韭菜、芸薹、胡荽”五种辛辣之物 , 食之可以发散邪气、调动气血 。 敷于散和却鬼丸均为方剂 , 出自于葛洪《炼化篇》有驱邪避鬼的功效 。 “鸡子”即鸡蛋 , 早在东汉张仲景《张仲景方》中就有以鸡子、大豆等物以驱“恶气”的药方 , 作为日常食物 , 鸡子依然是辟瘟之物……可以看出 , 这顿“开春大宴”不为满足口腹之欲 , 而是饱含着避除疫疬的朴素愿望 。 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阖家平安、远离疾病困扰 , 食用种种“药膳”就成了元旦里自然而然的选择 。
相对于“吃” , “凡饮酒次第 , 从小起”别富深意 。 古时礼法尊老 , 饮酒一向是长者为先 , 为何元旦饮酒却要从年轻者开始?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按语中如此解释:“小者得岁 , 先酒贺之;老者失岁 , 故后与酒 。 ”细品之余 , 竟有一丝时光逝去的落寞 。
如果说元旦代表了万象更新 , 那立春就昭示着一年劳作的开始 。 此时大地回春 , 天气转暖 , 《时训解》中第一个“风不解冻”的“凶兆” , 正是从这一天开始计时的 。 相对于元旦的“华丽阵容” , 《荆楚岁时记》中的立春风俗只有“悉剪彩为燕戴之 , 贴‘宜春’二字” 。 不过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句话 ,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有“宜春百福字销金”一句 , 可知当下人们在新年贴“福”字的传统 , 源头正是这个“宜春”贴 。 及至元宵 , 人们白天“作豆糜 , 加油膏其上 , 以祠门户” , 夜晚则“迎紫姑 , 以卜将来蚕桑” 。 其实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个传说:在正月十五用膏粥祭蚕神 , 可以求得养蚕丰收——贴“宜春”是为了适应春季的展开 , 祭蚕神是为了祈求蚕业顺遂 , 虽然节日不同、风俗有异 , 但背后的美好愿望却是一理 。
去冬节一百五十日 , 是历史悠久的寒食节 。 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是禁火 , 然而在魏晋民间 , 寒食前后却是嬉戏娱乐的好时节 , 斗鸡、打球、秋千等活动层出不穷 , 大约此时已临近夏天 , 天气渐渐暖和 。 寒食虽然名中带“寒” , 其风俗却是魏晋春季中一抹难得的“暖”色 。
魏晋时期的岁时节令还相对朴素 , 人们在一年之初所思所想大体脱离不了禳灾祈福 , 这背后也能折射出当时农人生活的艰辛 。 魏晋春天的诗意 , 是“春风料峭馀寒重” 。
【宋代岁时:红杏枝头春意闹】
【「屠苏酒」读懂了三春烟火 就读懂了散落在历史中的岁时记】寒食节宋人祭拜祖先、踏青春游 , 商贩们则不放过“消费者”出行的契机 , 纷纷卖起“伴手礼” 。 在经济繁荣的“底气”中 , 宋代的岁时节令有了浓浓市井气 , 人们虽也不忘禳灾祈福 , 但更愿意花时间享受人生
稿源:(文汇报)
【】网址:/a/2020/0402/010news247772.html
标题:「屠苏酒」读懂了三春烟火 就读懂了散落在历史中的岁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