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大众文化:中国人 , 美起来!//热点频道 /
人皆爱美 , 于今尤甚 。
从“富起来” , 到“美起来” , 中国人已经闯过了物质温饱的关隘 , 被压抑已久的对生活品质的向往、对美好形象的追求 , 正如潮水般奔涌而来 。
大众文化:中国人,美起来!。从减肥到健身 , 从染发到塑形 , 从炫美到选美 , 美的欣赏、美的塑造 , 已经成为全民性的“生活叙事” 。 有媒体报道: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岱北村从2018年6月起开设“塑形课” , 请城里的健身老师来村里上课 , 一下子有上百人报名参加 。 从颜值到网红 , 从生活到文化 , 消费升级拉动需求 , 一场美业革命正风生水起 。
这是一种觉醒、一种解放、一种进步 。
同时 , 我们也当警醒 , 其中有误区 , 有歧途 , 还有陷阱 。
大众文化:中国人,美起来!。
大众文化:中国人 , 美起来!//热点频道 /
一女青年在健身房锻炼 鞠焕宗/摄
大众文化的雨露滋润
加快了全民审美意识蓬勃生长
爱美 , 求美 , 造美 , 既是物质丰裕后对生活品质的欲求 , 也有精神丰富中自主权利的张扬 , 更是新的文化潮流中审美意识的生长 。
当下的社会 , 已经步入“视觉文化”时代 。 数字影像、在线视频、网络游戏……新兴媒体花样翻新、强势崛起 。 在现代科技的强力催动中 , 大众文化正展开一场静悄悄的蜕变 , 视觉愉悦、快感体验 , 传递出一种难以抗拒的审美魅力和眼球效应 。 在视觉文化的召唤中 , 日常生活加快了审美化进程 。 它挟带着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 , 昭示着大众文化鲜明的民主性和广泛的连通性 。 分页标题#e#
一种“读图的文化” , 衍变出一个“看脸的社会” 。 靓丽的容颜、生动的形象、美妙的身材 , 被人们刮目相看 。 身体美学 , 在视觉文化的光照下赫然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视野 。
多少年来 , 我们被教导、被传承、被熏染的 , 是对精神、心灵的向往和崇敬 , 是对凡胎俗骨的遮蔽和羞惭 。 今天 , 在温饱生活的滋润中 , 在幸福阳光的沐浴中 , 身体在苏醒 , 欲望在升腾 , 人们重新发现了身体的美 。 它散发着一种浪漫 , 一种诗意 , 它是快乐的泉源 , 是审美的呈现 。 美在生活 , 美在日常 , 美在我们自身 。 身体作为生命和精神的存在 , 它的文化内涵被不断发掘出来 , 它的审美价值也得以充分释放 。
消费主义的勃兴 , 也使身体审美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 视觉文化和身体美学被转换成种种新奇的消费符号而大放异彩 。 嗅觉敏锐的资本从中猎获巨大的商机 , 借助于大众媒介和网络空间 , 在满足广大消费者视觉审美需求和实现感官审美快感的过程中 , 实现商业模式、消费形态的颠覆和转型 。 于是 , 网红消费和颜值经济粉墨登场 , 各路偶像明星趁机从中收获大量的粉丝和财富 。 在社会审美趣味和消费取向的迁移中 , 广大消费者也分享了身心的愉悦和审美的解放 。
跨越审美误区:
超越功利 , 拒绝歧视 , 跨过陷阱
审美体验 , 获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享受 。
然而 , 在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中 , 美感的体验常常在功利化的审美取向中被扭曲、被异化 。 颜值 , 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一种人力资本 , 它在市场规律的导引中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交换 , 实现资源的增值功能和资本的商业价值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审美活动中存有功利之心 , 世人也多难免俗 。 经济学家哈默迈什曾主持过一系列专题调查 , 结果显示 , 在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前提下 , 貌丑的人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 而美貌的人收入超过平均水平 。 哈默迈什也由此推出了专门研究美貌和成功关系的美貌经济学 。
问题在于 , 过度解读这一“美丽溢价”现象 , 背离社会公平正义准则 , 只是以貌取人 , 鼓吹“颜值即正义”“学得好不如长得好” , 我们就已跨过了红线踏入社会歧视的误区 。 由此 , 我们看到 , 职场招聘面试中的相貌歧视屡屡发生 , 随着服务业的日益兴盛 , 这一歧视竟有愈演愈烈之势 。 倒逼之下 , 一年中的暑期已成为美容整形的高峰时节 , 不少毕业生面临升学、就业压力 , 急切期望以全新的面貌提升自己的优势 , 捕捉难得的机会 。 我们从中可以体察到一种沉重、无奈的社会心理 , 一种错位、畸形的人才观念 。 分页标题#e#
前不久 , 云南瑞丽一位女播音员被公示拟任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 , 引发网民质疑 。 当地组织部门回应:能力与岗位匹配 。 美女从政往往会被人认为有凭美色上位的嫌疑 , 这当然是一种性别偏见 。 美丽无罪 。 只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有罪推定”?因为社会生活中并非鲜见的外貌歧视 , 已经固化为一种思维定式 , 干扰着人们的评判视线 。
哪里有盲信 , 哪里就会有陷阱 。 对颜值和形象的价值无限放大和过度追捧 , 自然产生了近乎偏执甚至狂热的社会跟风 。 于是 , 就有了美业良莠不分的野蛮生长 , “美容变成毁容”的恶性事故也屡见报端 。 为了“复制”他人评价中的“花容月貌” , 多有一些年轻女性心甘情愿前赴后继地付出金钱、伤残乃至生命的代价 。 还有一些贪婪的贷款公司 , 设下“零抵押、零担保、低利息”的诱饵 , 暗藏诸多隐性条款 , 并与非法医美机构“联手” , 诱导众多学生堕入“美容整容贷”的深渊而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 更有无良商家 , 瞄准少年儿童 , 整容广告无缝不钻 。 在这些未成年人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 , 审美观还未成型之际 , 便向他们拼命兜售“只要长得好看就是人生赢家” , 把整容定制为成功的捷径 , 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 扭曲他们的审美观念 。
大众文化:中国人 , 美起来!//热点频道 /
第二届“全民美 育·诗歌的样子” 儿童优秀美术作 品年度展在北京 举行 。 家长带领 小朋友参观展览 任超/摄
美在哪里?
美在自然 , 美在个性 , 美在心灵
让每一个自我都美起来 , 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权利 。 针对一些生理缺陷、身体创伤进行医疗性整容和常规性修复 , 提升更加健康、更有尊严的生活质地 , 是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 , 是完善自我的勇敢挑战 。
只是 , 每一个千姿百态素面朝天的本我 , 是否非要为了写大一个“美”字 , 去经历一番 “面部削骨”“脂肪移植”之类的大动干戈 , 去“再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其实 , 背离了真的自然 , 也就流失了美的价值 。 这种刻意打造出来的、远离自我本真存在的“美” , 又能焕发多少风采、葆有多久的魅力呢?
美在何处?当我们以为在施行选择自己形象的权利 , 其实背后早已隐藏着媒体的操纵和时尚的裹挟 , 还有资本的专制和技术的蛊惑 。 分页标题#e#
多元的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念 , 映照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态 。 其基础、其支撑 , 恰是一个个独立个体鲜活生动的自由和自然 。
令人警醒的是 , 大众审美的需求在蓬勃生长 , 审美的标准却在急剧趋同 , 审美的丰富性、独特性 , 渐渐被时尚的标准化模式化所俘获 , 并构成一种隐性的强制和霸凌 。 中国人都失去审美的想象力了吗?一如大自然 , 本来有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 , 我们却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 。 当年 , 影视圈刻意制造的“柔弱美”明星文化火红一时 , 由此引爆了一轮激烈的争议 。 争议的实质 , 绝非是简单地对生活“柔弱美”的否定 , 而是包容性地对多元审美观进行张扬 。
美在自然 , 在个性 , 更在心灵 。
中国人美起来 , 指向的不只是美丽的容颜、傲娇的形象 , 还应是清新、刚健、文明的呈现 , 是健康、智慧、品格的外化 , 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审美方式的提升 。
毋庸讳言 , 当下的社会 , 从心态到言语到行为 , 多见道德滑落、有法不依、私欲泛滥现象 , 充盈着种种浮躁之心、逐利之风和暴戾之气 。 失去自然的美是虚伪的 , 压抑个性的美是专制的 , 缺失灵魂的美是苍白的 。 没有价值的引领 , 没有文明的底蕴 , 再漂亮的容貌 , 再高的颜值 , 也很难让人看到有什么光泽闪耀 。
大众文化的勃兴 , 推涌着现代审美的潮流 , 也助长着感官愉悦的沉沦 , 振奋了我们的自尊、自信 , 同时也衍生出虚幻的自恋、自欺 。
美起来的时代 , 何为美?为何美?如何美?全社会亟须开展一场“公民美育”:着力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 陶冶审美素养 , 提升精神境界 , 促进公民自由全面发展 , 在个体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中 , 塑造全社会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
从颜值到品质 , 从形象到灵魂 , 美起来的时代将给我们的未来生活铺开无边的风景 , 也将给我们的生命成长拓展出无限的生机 。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1期
作者:苏北
主编:孙爱东
编辑:杨建楠
![首页](/images/logo2.png)
来源:(半月谈网)
【】网址:/a/2020/0103/j1335372.html
标题:大众文化:中国人,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