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王澍]获得建筑界“诺奖”,他说在现实建筑中,已经很难闻到精神



按关键词阅读:

[王澍]获得建筑界“诺奖”,他说在现实建筑中,已经很难闻到精神

[王澍]获得建筑界“诺奖” , 他说在现实建筑中 , 已经很难闻到精神的味道//热点频道 /

王澍 著名建筑师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 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 。

获奖理由

他有着艺术家的感性 , 也有着科学家的严谨 。 他用砖瓦沙石构建作品 , 表达思想 。 他的作品遍布中国 , 宁波美术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作品备受赞誉 。 他是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 , 也是继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 。 他的作品超越争论 , 演化成扎根于历史背景、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 正如他本人所言 , “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 。

2019年度文化人物

王澍:房子里的家园

本刊采访人员/古欣

[王澍]获得建筑界“诺奖”,他说在现实建筑中,已经很难闻到精神的味道。王澍以建筑师的身份而广为人知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和宁波博物馆都是他屡被提及的代表作 。 2012年 , 他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 , 成为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籍获奖者 。 从那时候起 , 王澍就说 , 他将把主要精力放在乡村 。 2015年 , 在浙江富阳文村 , 他带队设计的14栋24户民居建造完毕 。 他对于这个试点村庄抱着很大的期待 , 觉得这有可能成为乡村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

“现代化可以说是不可逆的 , 但我也不认为它有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强大 。 如今的环境和生态 , 包含着某种危险的可能性 。 我这些年会花更多的精力放在乡村建设上 , 因为我觉得可能中国的未来是要靠乡村的 。 ”王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文村的项目开始之前 , 王澍已经对浙江等地的农村进行了十年的调研 。 而在项目推进的三年时间里 , 他和妻子陆文宇一次次奔向这里 , 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的外立面设计 , 营造新的乡村图景 。

无论是园林和村落 , 还是高楼和别墅 , 这些房子的空间形态孕育出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精神观念 。 在他看来 , 造房子就是重建文化自信与生活价值的自主判断 , 寻找返回家园之路 。 分页标题#e#

从文村出发

文村位于山区和平原的过渡地带 , 距离杭州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 如今已是杭州市的一个区 。 一条溪水将整个村子分成了两半 , 左岸是石头屋、杭灰石墙面和泥灰房 , 右岸是后来建造的小别墅、小洋房 , 以及村委会大楼 。

村支书沈樟海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 上世纪80年代起 , 文村的村民陆续拆掉老房子 , 建材被运到文溪对岸 , 那里兴起了一批新房子 。 由于无人管护 , 村里最大的沈氏宗祠也塌朽了 。 祖宗的画像从祠堂搬移 , 摆在议事厅堂屋的两侧 。

文村保留了过去的基本格局 , 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 但总体上又够不上历史文化村落的称号 , 部分新盖的房子混杂其间 , 横七竖八 。 王澍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残疾村” , 这很中国 , 他说 。

王澍的名字和文村连接在一起 , 是在2012年 。 当时 , 富阳的几个干部在北京守了一个星期 , 目标就是刚刚拿到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 。 时任富阳市委书记希望在城市中心建一座博物馆 , 此前操刀过多个公共文化项目的王澍是他们的首选 。

收到邀请的王澍没有第一时间答应 。 他做了另外一件事 , 带着几个研究生 , 把富阳周边的农村跑了一遍 。 王澍开出条件 , 整个富阳境内 , 还有二十几个值得保护的村子 , 拿出一个村子 , 我们帮你做改造 , 我就答应做博物馆 。 王澍立下了两个原则 , 不做历史文化保护名录的村子 , 不做在交通主干道上的村子 , 前者已经有文保部门的关注 , 后者因为交通方便 , 做成以后容易迅速被商业化 , 这也不是他想到的结局 。 “最要紧的是那些没上名录的 , 随时会被拆掉的 。 ” 王澍说 。

最后 , 文村进入王澍的视野 。 文村有点偏远 , 村里到镇上的车只有早中晚三趟 。 村子有自己的产业 , 做五金加工的小生意 , 所以外流的村民不多 。 这正好符合王澍想要面对普通村民生活的愿望 。

为了节约造价 , 适度的标准化是必须的 。 但王澍同时希望做出多样化的面貌 , 而不是概念化 , 一水儿的黑瓦白墙 。 在村里逛的时候 , 他发现鸡窝和猪圈用的是本地的一种石灰岩 , 黑颜色的杭灰石 。

这种材料原来被老建筑大量使用 , 随着新材料的出现 , 材料等级逐渐下降 , 最后变成了鸡窝猪圈专用 。 杭灰石在文村当地就有 , 王澍就地取材 , 在村里找到二十七八个石匠 , 带着他们复活了这个工艺 。

一开始 , 认同王澍的村民并不多 。 村支书沈樟海挨家挨户地做工作 , 说这是省建设厅的项目 , 著名建筑师的房子肯定是好的 。 然而村民并不知道王澍是谁 , 心里疑问很多 。 王澍给了村民们最大的选择空间 。 愿意接受新房子的 , 整体拆除 , 不愿拆除的 , 能改造的进行外立面的改造 。 分页标题#e#

王澍的设计方案里 , 每家每户都要有个天井院子 。 从进门开始 , 经过一个院子到正堂 , 这是中国的一整套传统礼节 。 村民却认为 , 造天井占用了宅基地面积 , 不划算 。 为此 , 王澍跟省里争取政策 , 把这十平方米的天井面积划到宅基地之外 。

如今 , 住进新房子的住户 , 人们都在天井摆了四方桌 , 还有人在院子入口修了玄关 , 造了池水盆景 。 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天井的利用率超高 , 请客吃饭都在这里 。 ”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 , 原先 , 村民不理解房子外为什么伸出来一块屋檐 , 觉得没什么用途 。 但是不久之后 , 村民们就开始在屋檐下晾晒柴火 , 用来烧土灶 。 王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他希望自己造的房子 , 把空间作为一种暗示 , 不知不觉地“诱导”村民恢复传统的生活方式 。

死屋与家园

王澍今年56岁 , 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 在北京的胡同里也生活过四年 , 他很喜欢大杂院的日子 。 两地来回之间 , 王澍习惯了辗转变动的生活 。 那时候 , 新疆和北京来回的火车要四天三夜 , 旅途漫长而无聊 , 年幼的他没事就在纸上画画 , 各地的风土环境差异极大 , 这让他着迷 。

早年的时候 , 他是以反叛者的面目出现的 。 科班出身 , 却喜欢以“业余”自称 。 学建筑专业 , 却对哲学和文艺有着浓厚的兴趣 。 大学期间 , 他曾沿着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路线 , 一个村子一个村子 , 走了整整三个月 。

1988年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答辩 , 王澍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这篇叫做《死屋手记:空间的诗语结构》的论文 , 借用了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名字 , 实际上是建筑创作的笔记 , 对当时建筑界的现状进行了批判 。

[王澍]获得建筑界“诺奖”,他说在现实建筑中,已经很难闻到精神的味道。回过头看 , 王澍的很多思考在那时已经成型 , 后来投身于乡村建设 , 也是当时那些思想的延续 。

“思想和感性的分裂造成建筑中人性的丧失 , 建筑师灵魂的丧失 。 可以说 , 在现实的建筑中 , 已经很难闻到精神的味道了 。 ”王澍在论文里写道 , “我们在疯狂支配环境的同时 , 已经残暴地扼杀了个人的内心宇宙 。 ”

90年代 , 遍地是钱 , 看起来也是建筑师大有作为的好时候 。 变革的洪水将过往的遗迹纷纷冲走 , 大家都在忙着圈地占坑 , 盖房赚钱 , 拆了又建 , 建了又拆 。 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景观发生突变 , 王澍也曾到深圳发展 , 但却在1992年离开了那里 。

他选择后退 , 返回杭州 。 当时妻子陆文宇在一家大型设计院工作 , 负担了大部分家用 , 两人生活虽然清贫 , 却逛遍了杭州西湖大大小小的风景 , 在茶室喝喝茶 , 也优哉游哉 。 分页标题#e#

王澍接些小工程 , 打打零工 , 改造老建筑 。 正是那段时间 , 让他真正地从图纸走向现场 。

这为王澍后来操刀复杂的结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王澍的代表作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瓦山”有着十分复杂的吊梁设计 , 没有标准化的计算公式 。 妻子陆文宇评价王澍 , 他的脑子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 , 这些数字都在他脑子里 , 工人到现场后 , 每一根梁怎么装配 , 先装什么后装什么 , 王澍也要考虑清楚 , 随时在施工现场指导 。

从研究生毕业到读博士前的七年 , 被王澍称为主动学习 , 也是主动忘却的过程 , 他在实践中进一步积累对建筑的感性经验 , 在苏州园林的浸润中重新思考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 逐渐领悟到 ,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 。

王澍喜欢中国画里所反映出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 一个人端坐在房间或亭子 , 目光平视向外 , 望着远方 。 这是他理想中的人与家园的关系 。 他想通过建筑 , 重建山水自然的诗意生活 , 把我们的文化、审美、生活方式从全球化巨大机器的消化系统边抢回来 。

当王澍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后 , 他又返身杀回建筑学界 , 在同济大学攻读了建筑学博士 。 接下来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 , 1998年 , 王澍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一战成名 , 他的老朋友、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童明评价 , 虽然是王澍第一个项目 , 但感觉他早就准备好了 。

2000年 , 王澍和妻子共同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 。 2001年 , 业余建筑工作室负责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规划和设计 , 这让王澍有机会大规模地实践自己的想法 。 象山校区位于杭州 , 这里拥有悠久的建筑传统 , “一半湖山一半城” 。 校园之内 , 所有的建筑和象山都形成了呼应关系 。

建造象山校区时 , 王澍的团队使用了大量回收的旧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 。 这是从宁波传统的瓦爿技术获得的灵感 。 宁波靠海 , 过去台风过境 , 常常摧毁海边的房子 , 为了快速恢复 , 当地的工匠会把碎掉的砖、瓦、瓷片全部砌筑在一起 , 造成新房子 。

王澍觉得这种循环建造有着对时间的诗意体会 , 但是如今 , 这种传统已经成为过去 。 2005年 , 做宁波历史博物馆的项目时 , 王澍再次启用瓦爿技术 , 并将这种循环建造的传统与混凝土技术相互结合 。

宁波历史博物馆选址在新建起的政府大楼旁边 , 原先的旧街区成片拆掉 。 王澍感到痛心 , 他在原来村落的废墟上 , 搜集了大量废弃的砖瓦 , 做成宁波历史博物馆的外墙 。 据说 , 已经迁走的村民经常回来转转 , 因为外墙上还能找到过去家园的痕迹 。 分页标题#e#

王澍被邀请营造的很多项目 , 用他的话说 , “都是把一个地方所有人的活动痕迹全部抹光 , 铲成一块平地 , 再做一个项目 当地球是像月球或者火星” , 在他看来 , 这是对自己以往的历史和人的所有的活动缺乏尊重 。 于是 , 这位已经获得世界至高荣誉的建筑师决定把目光投向村庄 , 希望在那里找到另一条道路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网址:/a/2020/0102/j1334081.html

    标题:[王澍]获得建筑界“诺奖”,他说在现实建筑中,已经很难闻到精神


    上一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20开年值得关注的12种好书

    下一篇:婚姻■夫妻每天做的这件事,暴露了婚姻的本质


    人文

    只留1个人工通道:未装ETC就得挨堵?|新京报快评

    阅读(34)

    北京壹网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 :只留1个人工通道:未装ETC就得挨堵?|新京报快评 只留1个人工通道:未装ETC就得挨堵?|新京报快评 [北京壹网www.jing111.com] ▲资料图 , 图文无关 。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文 | 陆仁忠 客观讲 , 在我国私家车保有量接近2亿辆的大环境...

    人文

    【运势】带着转运 RNA 挂件去实验室,导师都更爱我了

    阅读(50)

    加个样都能漫出来老板老是给钠揭捉?力开组会被批斗还遇不到一段良缘你须要一个可爱的崇奉帮你转转运!心境好,运势强,科研天然就顺啦!来,今天咱们一路迷信一波包邮送500个「转运RNA」只有科研人才懂的护身符!-礼品展示-转运RNA挂件展示瞅瞅这枚RNA挂件,小众又有内...

    人文

    张近东致信家乐福中国员工:服务是零售业生存之本

    阅读(27)

    9月27日 , 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 , 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已经正式完成交割 。 紧随公告发布的 , 还有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致家乐福中国员工的一封信 。 在信中 , 张近东再提零售本质 , “作为零售企业 , 为消费者服务、为合作伙伴服务是生存之本 。 ” 20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