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东方君掐指一算 , 离正月还有24天 。
大江南北的Tony老师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刻 。
毕竟一进入正月 , 九年义务教育教给你的唯物主义将在舅舅们的生命安全前彻底败下阵来 。
孙之獬@这个人 , 拉低了全国人民的颜值//热点频道 /
正月 , 也因此被称为全国人民颜值最低的一个月 。
这件事 , 归根到底 , 都得怪一个人 。
孙之獬与剃发令
文 | 纪连海
华北、华南再往南 , 就到了江南 。 越往南越有这句流传了很久的民谣 , “正月里 , 不剃头 , 正月剃头死舅舅 。 ”这正月剃头死舅舅 , 还是少的呢 。 在北京 , 还有一些地儿 , 一年俩月不能剃头:正月不能剃头 , 正月剃头死叔叔;五月不能剃头 , 剃头死舅舅 。 为什么?没人告诉你 。
很多人依然恪守着正月不理发的习俗 , 等到二月二 , 龙抬头的时候才走进理发店 。 后来翻啊翻 , 翻到山东省掖县县志《掖县志· 卷二· 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
“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 , 明朝体制一变 , 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 , 故曰‘思旧’ 。 相沿既久 , 遂误作‘死舅’ 。 ”
正月不剃头 , 原是“思旧” , 思明朝之旧 , “思旧” , “死舅” , 所以正月不能剃头 。 正月我要怀念祖宗 , 这给正月不能剃头一个合理的解释 , 正月剃头就把祖宗给忘了 。 我们说 , 姑舅亲 , 打断骨头也连着筋 。
注意这个时间不对 , 其实清朝的剃发令是顺治二年(1645 年) 6月颁布施行的 , 时间应该是记错了的 , 不过民谣的含义还是可靠的 。 分页标题#e#
为什么别的县没有这种县志 , 只有山东那边有这个?这要从清朝初年的剃发令说起 。
孙之獬@这个人 , 拉低了全国人民的颜值//热点频道 /
说到这儿我们要注意 , 汉族人跟满族人的习惯不一样 。 《礼记》上记载 , “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丝毫不可以损伤身体发肤 。 汉族人说 , 你耳朵上要戴什么东西 , 可以 , 但得是别在耳朵上、不能打眼的那种 。 因为耳朵是爹妈给的 , 不能在上面扎眼 。 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 , 不反对人打耳朵眼儿 。 “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在这种教育之下 , 以男人为例 , 18 岁以前因为头发软 , 可以剃发 , 18 岁以后就再不可以剃发了 , 所有的头发都得留着 。 所以不管男女 , 一生的头发都很长很长 。 你看宋朝的官那么大的帽子都不掉 , 为什么?帽子里全是头发 。 这是我们汉人几千年的规矩 , 别的可以变 , 这个不可以变 。
满族人不这样 。 关外的游牧民族都得剃发 。 西夏人把中间剃出来 , 四边留着 。 以满族人为代表的 , 是四周都剃 , 剃四外(头顶四周) , 留中原(头顶) , 然后把中间的一股头发梳着 。 现在电视演的 , 四周都剃 , 中原的前半边留着 , 其实不是那样 。
孙之獬@这个人 , 拉低了全国人民的颜值//热点频道 /
本来关于满汉之间的发式问题在1644 年就解决了 。 多尔衮进关后 , 马上下令全国所有官民人人剃发 , 并且规定 , “留发不留头 , 留头不留发” 。 强令官民剃发的举措引起汉人的普遍不满 , 不久 , 鉴于汉人的抵制情绪 , 多尔衮下令罢黜剃发 , 以收买人心 。
1645 年的6 月19 日 , 多尔衮的亲弟弟豫王多铎仍然发出法令说:
“剃头一事 , 本国相沿成俗 。 今大兵所到 。 剃武不剃文 , 剃兵不剃民 , 尔等毋得不遵法度 , 自行剃之 。 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 , 本国已经唾骂 。 特示 。 ”
让什么人剃头呢?就是从军官到士兵 。 当兵的要剃头 , 这规矩很正常 。 因为你那么多头发 , 没法当兵 , 很容易让人俘虏 。 所以他的条件很简单 , “剃武不剃文” 。 还有两句 , “尔等毋得不遵法度 , 自行剃之” , 谁也不允许没有经过同意就剃头 。 如果我要不经过同意非得剃呢?那就不好听了 , “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 , 本国已经唾骂” 。 你剃发了再见我 , 叫无耻官员 , 因为你是前明的官员 , 投降我大清也不能把头发剃了 。 然后后面还有两个字“特示” 。 分页标题#e#
转过月来到7 月 , 多尔衮就改变了剃发与否“听其自便”的政策 , 向全国发布“剃头令” 。 命令既出 , 清兵即带着剃头匠 , 挑着剃头挑子巡行在城镇乡村 , 挑子上挂着“留头不留发 , 留发不留头”的牌子 , 强迫束发者立即剃头梳辫 。 稍有反抗 , 就会被当场杀害 。 有的还被割下首级 , 悬在剃头担子上示众 。
孙之獬@这个人 , 拉低了全国人民的颜值//热点频道 /
问题在于 , 是什么原因让多尔衮颁布了前后如此矛盾的命令呢?
在历史上这个血淋淋的剃发令颁布的背后 , 有个汉人降臣起了很大的作用 , 他就是孙之獬 。
孙之獬 , 山东淄博人 。 明天启年间的进士 , 授检讨 , 后升侍讲 。 就是进入了仕途 , 在朝廷里当了小官 。 孙之獬做官时正是魏忠贤当权时期 , 阉党吃香 , 手下好多文臣武将 , 所以孙之獬也投靠了魏忠贤 , 着实过了一段好日子 。 魏忠贤倒台后 , 明崇祯皇帝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三朝要典》 , 孙之獬曾抱着《三朝要典》痛哭 , 为士林所不齿 。 在这种情况下 , 他带着对明朝的满腔怒火、仇恨 , 辞职回山东了 。
后来一听说清军入关 , 他就俯首乞降 , 高兴 。 赶忙的 , 没有经过别人同意 , 找着剃头挑子 , 就把自己家人刮完了 。 自己带头与家人、奴仆一起 , 剃头、留了辫子 , 并换上了满装 , 一心一意在山东等待满洲主子的到来 。
因为清军刚入关 , 还没有到山东 , 他就派人给多尔衮递话 , 我这个头已经剃好了 , 你什么时候用我?多尔衮说 , 还有这样一个奴才 , 赶紧招 。 招到北京当礼部侍郎 , 比明朝官大 。 但这还不是让他臭名昭著的原因 , “剃发令”的倡议才是孙之獬被大家牢牢记住、并被刻在耻辱柱上的最主要原因 。
孙之獬@这个人,拉低了全国人民的颜值。
孙之獬@这个人 , 拉低了全国人民的颜值//热点频道 /
分页标题#e#他到北京上朝 , 一看不是他想的那样 。 满清刚进北京时 , 因天下未定 , 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饰 , 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 。 满东汉西 , 满族人在这边一溜 , 汉族人在那边一溜 。 可这孙之獬为了独得满清欢心 , 特地“标异而示亲” 。 他第一天上朝时变得“焕然一新” , 不但剃了发 , 留了辫子 , 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 。 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 , 他很自来熟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 。 可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 , 哪能容忍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我们这样的优等民族哪有你那样的汉奸 , 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 , 不让他入班 。
孙之獬自讨没趣 , 悻悻然走回汉班 。 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 , 一个紧挨一个 , 毫不松动 , 不让他入班 。 汉人那边说 , 你昨天还站在满人那边 , 你不愿意当汉人 , 我们还不愿意要你呢 。 你别看这些人投降了 , 但是还有一点自尊 。 每个人都站得很紧 , 他想加塞也加不上 。 站在最后一个吧 , 他礼部侍郎官也没有那么小 , 不能要 。
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 , 狼狈万状 。 那么他到底站在哪儿呢?中间 。 这孙之獬一怒之下便上疏对满清提出:“陛下平定中国 , 万事鼎新 , 而衣冠束发之制 , 独存汉旧 , 此乃陛下从中国 , 非中国从陛下也 。 ”就是说你看这个汉人 , 头发非常重要 。 他表面投降了 , 因为发式、服装没有变 , 所以他心里随时都觉得自己是汉人 , 跟你们不一样 。 让表面上投降的人 , 心里投降 , 这可比登天还难 , 怎么做?必须让他剃发易服 , 留头不留发 , 留发不留头 。
孙之獬@这个人 , 拉低了全国人民的颜值//热点频道 /
他这一说 , 多尔衮这时候觉得 , 我大清王朝已经征得了天下 , 你这个剃发的事说得太对了 , 便顺势采纳了这一提议 , 于1645 年7 月下达剃发令 。 清军所到之处 , 以十日为限 , “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 , 不从者治以军法” 。 令出行随 , 到处可见兵勇带着剃头匠 , 挑着担子巡行在城镇乡村 , 担子上挂着“留头不留发 , 留发不留头”的粉牌 , 见一个捉一个 , 强行前额剃发 , 后脑留辫 。 就这样 , 全国改行“剃发易服” 。
孙之獬@这个人,拉低了全国人民的颜值。———— / END / ————
来源:(东方出版社)
【】网址:/a/2019/1231/j1332791.html
标题:孙之獬@这个人,拉低了全国人民的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