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我唯一的野心就是根本不成为任何什么人”//热点频道 /
1、“世界全都在我们之中 , 而我则完全在我自身之外”——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 1908-1961) , 法国著名哲学家 ,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 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 。 他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 , “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
1926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 在大学期间 , 梅洛-庞蒂与年龄稍长的萨特、尼赞、雷蒙·阿隆、让·伊波利特初步相识 , 不过只是后来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 这些结识为日后的诸多恩怨埋下了伏笔 。
1930年获得学士学位;获得哲学教师资格证书;1947年开始兼任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出版《人道主义与恐怖》 , 涉及到马克思主义问题、人学问题等 , 在苏联问题上保持一种含混姿态:既批判极权主义 , 又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 , 同时对苏联的许多做法(诸如对布哈林的审判)表示同情 。 萨特正是在梅洛-庞蒂的这些文章影响下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
1951年在第一届国际现象学会议上作了题为《论语言现象学》的报告;开始撰写《世界的散文》 , 目的是为了回应萨特的《什么是文学》 。 针对萨特严格地区分散文和诗歌 , 并且要求文学介入社会和政治的立场 , 梅洛-庞蒂认为伟大的散文也是诗歌 , 语言并不是透明的工具 。 这两个作品以及他在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学院的讲座开始了语言学转向 , 这不仅深化了他自己的哲学 , 而且对于整个现象学运动的进展 , 甚至对结构主义运动的出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
1945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觉现象学》. 从《知觉现象学》来看 , 他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好的解释者 , 同时也发挥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天才思想 。 《知觉现象学》的探讨方式是这样的:以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象学为整个理解的中枢 , 然后一方面用胡塞尔发生现象学再去重新解释胡塞尔早期、中期的东西 , 如还原、意向性等等 , 认为这两者差别特别大 , 但是并不一定矛盾;另一方面 , 则是合乎道理 , 合乎理路地突破了意识现象学的藩篱 , 达到了“身体”的现象学 , 实际上是身体和意识没有根本区分开的那样一种身-心现象学 。 他关注的主题是身体与性爱 。
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意义与无意义》、《眼和心》、《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等 。 分页标题#e#
下面是梅洛·庞蒂谈知觉世界与科学世界 。
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我唯一的野心就是根本不成为任何什么人”//热点频道 /
2、“我唯一的野心就是根本不成为任何什么人 , 这似乎是最合理的一件事 。 ”——查尔斯·布考斯基
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 1920-1994) , 德裔美国诗人、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 。 布可夫斯基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 他写了数千首诗歌 , 数百篇短篇故事 , 6部小说 , 总计出版了110本书 。 人们常常将他称为“贫民窟的桂冠诗人 ” 。
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我唯一的野心就是根本不成为任何什么人”。布考斯基的作品受家乡洛杉矶的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很大 。 他喜欢描写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的穷苦白人的生活 , 他热爱写作 , 嗜酒如命 , 离不开女人 , 干过苦差 , 喜欢跑马 。
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开始 ,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 , 布考斯基广泛地在小型文学杂志和小出版社出版作品 , 后来 , 黑雀出版社(即现在的哈珀柯林斯/ECCO)将他的诗歌及小说结集再版 。
“某种犯忌的雄性动物的白日梦:不羁的单身汉 , 嗜毒、反社会、彻底的自由” , 一位批评家曾这样描述布考斯基的小说 。 有时 , 在公开发表的放荡诗作和公众场合的举止间 , 他会试着将这幅图景贯进去 。 自从1994年去世之后 , 布考斯基的生平和作品就成了许多评论性文章和著作的议题 。 而相比较而言 , 学院派评论家很少关注他 。 ECCO继续出版他的诗集 , 这些诗歌都出自他之前发表在小型文学刊物上的作品 。 据ECCO称 , 现在 , 他曾经出版的作品都已经再版 , 2007年出版的《人们终于像花朵一样》将是他死后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 。 2004年出品的电影《布考斯基:生来如此》记录了作家的一生 。
2006年6月 , 布考斯基的遗孀将他的文学档案捐给了加州圣马力诺的亨廷顿图书馆 。 西密歇根大学陈列着黑雀出版社为其出版的所有作品的样书 , 在黑雀出版社2003年关闭之后 , 西密歇根大学购买了该出版社的档案 。
分页标题#e#下面是布考斯基的一段采访录音 。
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我唯一的野心就是根本不成为任何什么人”//热点频道 /
3、“我在这世上毫无所能 , 除了燃烧 , 我爱你 , 直到死去”——乔治·巴塔耶
乔治·巴塔耶 (Georges Bataille1897-1962) , 法国评论家、思想家、小说家 。 他博学多识 , 思想庞杂 , 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等一切领域禁区 , 颇具反叛精神 , 不经意间常带给读者一个独特的视角 , 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 著有《内在体验》等 。
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我唯一的野心就是根本不成为任何什么人”。巴塔耶的童年无甚惊奇之处 , 如他自己所说 , 只是个“散漫贪玩的学生” , 直到17岁他受洗开始信奉天主教 , 学业和信仰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 虽然他之后很少提及他一战中短暂的(因结核病退伍)士兵生涯 , 但战争的暴力和死亡无疑让他对生命有了崭新深刻的认识 。 1920年他作为一名牧师被派往英法海峡怀特岛上的科尔修道院 , 在冥思苦想数月之后 , 神秘般地宣布自己“突然失去了信仰” 。
在巴黎的古文书学校毕业后 , 巴塔耶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司书 , 这也成为了他的终身职业 。 他开始阅读尼采 , 并与诸多超现实主义者来往 , 但始终与超现实主义保持着距离 。 31岁时 , 他与当时著名的电影演员西尔维亚·马科莱丝结婚 , 并化名罗德·奥修暗地出版了他“臭名昭著”的小说《眼球的故事》 , 然而这本色情虐恋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直到作者逝世也只能在黑市袖口中流传(这让他既无名望也无财富上的收益 , 因为出版商始终拒绝为化名的他支付稿酬) , 但这部小说中所触及的欲望与死亡成为巴塔耶一生探寻和追问的两大主题 。
在这之后 , 写作 , 编辑出版杂志和组织结集各种社会团体成为巴塔耶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 直到1957年 , 巴塔耶的三本著作 , 《天蓝》、《文学与恶》、《色情》分别在伽利玛和午夜出版社先后出版 , 巴塔耶在文坛和学术界的声望逐渐为人所知 。 但也于是年 , 这个长期受结核病困扰的“爱欲与死亡的大师”健康开始恶化 , 并于5年后病逝于巴黎 。
来源:(英俊保卫兄弟)
【】网址:/a/2019/1231/j1332041.html
标题:亨利·查尔斯·布考斯基:“我唯一的野心就是根本不成为任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