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前脚出校门 , 后脚进补习班” , 这是现在许多学生的日常 。 这种无缝衔接 , 不仅把孩子累够呛 , 也让又掏钱又接送的家长压力山大 。
真减负应恢复学生在校时长?仔细琢磨 , 这个建议靠谱! []
资料图 李嘉 制图魔幻的现实让人不禁要问:说好的学生减负呢?
算起来 , 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半个世纪 。 各地举措大同小异 , 基本集中在早放学、减作业、少考试、不排名等方面 。 按照这样的设计 , 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大致是每天下午三点来钟放学 , 回家做半小时作业 , 之后就愉快地玩耍了 。 至于考试更不必担心 , 且不说一年到头没什么考试 , 即便考了 , 家长也不知道别人家孩子的分数 , 闹不清自己家孩子的排名 , 许多“80后”的“家长会噩梦”不复存在 。
理想很丰满 , 现实很骨感 。 如果自家孩子像上述这般轻松自在 , 恐怕没有几个家长能保持淡定 。 事实也正是如此 , 比如南京家长就发出“减负等于制造学渣”的愤怒声音 。 至于各大城市奔忙在课外班的孩子和满脸焦虑的家长 , 就更像是一种对减负的讽刺了 。
有媒体对此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 其中一位专家提出:真“减负” , 应恢复学生在校时长 。 这一观点得到许多人的支持 , “这个提议相当靠谱”“总算有明白人 , 减少在校时间只不过是在校工作人员省心了 , 家长挑过了担子罢了”“学校教的久 , 家长才减负”等家长心声值得相关部门好好省思 。
减负的初衷没有错 , 但为什么适得其反?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对减负概念的误解 。 许多人将减负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减少学习 , 认为所谓的快乐教育就是学校放羊、课程放水 。 过来人都明白 , 求学的过程注定是个辛苦和压力相伴的过程 。 不论是早出晚归 , 还是背诵做题 , 其实都是夯实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 。
减负的初衷 , 不是向这些动刀子 , 而是意在叫停超前超标培训等不符合规律的做法 , 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时间精力用在欠缺的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等内容上 。 某些减负政策一刀切地砍掉在校时长和课程作业 , 其实是混淆了“学习必须的负担”和“人为制造的负担”两个概念 。 到头来 , 校内学习的压力大大减少 , 甚至变成了浮皮潦草的教学 , 学生只能跑到课外班去加码了 。 分页标题#e#
没有家长敢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 , 在每一个阶段都狠抓学业是必然结果 。 在这一社会现实面前 , 上述那种被曲解的减负反而会加剧家长们的焦虑感——学校早早放学了 , 接下来的时间都自由安排 , 究竟别人家孩子怎么学?如何才能保证自家孩子不落后?这种不确定性蔓延开来 , 导致家长们听风就是雨 , 你家上三个课外班 , 我家就上五个课外班 。
从这个角度说 , “真减负应恢复学生在校时长”的建议 , 可谓切中肯綮 。 教育的主体是学校而非课外班 , 只有确保了在校时长 , 学校才能有空间去安排教学和课后活动 。 打个比方 , 一天只有1节数学课 , 那老师自然只能讲讲新知识 , 至于巩固提高 , 恐怕就要学生到课外班完成 。
但如果在校时间长了 , 课程量上来了 , 从学新知识到做练习题 , 学生都可在学校完成 。 即便傍晚放学 , 但学生已经充分完成了学习任务 , 反倒是轻松了 。 至于家长们关心的文体、科技等活动 , 其实今天的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组织 。 只要确保了在校时长 , 有了专业老师 , 远比到来路不明的课外班中交“智商税”强 。
减负不是失压 , 快乐不是“放水” 。 期盼相关部门能够认真听取建议、积极推动改革 , 把该补的补回来 , 该减的减下去 , 早日破解“学生和家长叫苦连天 , 课外班赚的盆满钵满”的尴尬 。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在校时间长了 , 学生才能真减负 , 这个建议靠谱!)
来源:(长安观察)
【】网址:/a/2019/1225/j1326808.html
标题:真减负应恢复学生在校时长?仔细琢磨,这个建议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