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5号楼楼前有一段路面结冰了 , 老人孩子出门容易滑倒 , 赶紧找人把冰铲了吧 。 ”上午10点半 , 家住东城营房西街小区的老党员张连生准时来“家门口”党建驿站值班了 。 记录下居民的诉求 , 第一时间联系物业 , 10多分钟后 , 眼看着楼门口的残冰被铲干净 , 张连生在问题登记表上办理情况一栏写上“物业已清理”的回复 。
您有事儿?找家门口党建驿站! []
“您家要有事 , 到‘家门口’党建驿站找我们党员 , 第一时间帮您协调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像这样开在居民家门口的24小时党建驿站 , 如今已建起了9家 。
■ 请来“元老” 参与小区改造位于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法华南里社区的营房西街小区是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只有5栋楼的老旧小区 。 由于楼体没有加装外保温层 , 家家户户的窗户还是最古老的铁窗 , 到了冬天 , 屋外的寒风呼呼往屋里灌 , 就算家里靠近暖气的地方也不过才16摄氏度 。 “冬天在家就没脱过棉袄 。 ”居民们无不抱怨 。 由于年久失修且常年没有物业管理 , 上下水管道锈蚀严重 , 光是下水道堵塞的状况每周就得发生两三回 。
2017年 , “老破小”的营房西街小区改造提上日程 。 但最初入户征集民意的过程中 , 社区干部就碰了钉子 。 随着社会流动加剧 , 小区人员结构变动 , 一些社区逐渐变成了“陌生人社会” 。 “我们去居民家敲门 , 人家不认识你 , 根本不给你开门 。 别说签意见书了 , 连人都见不着 。 ”屡屡碰壁的法华南里社区党委副书记顾磊一肚子委屈 。
想要做好社区工作 , 就要善于集聚各种资源 , 在创新方面探索经验 。 法华南里社区党委书记陈淑凤主动联系到了在营房西街上土生土长的社区“元老”张连生和几位社区老党员 , 向他们寻求帮助 。 提起热心肠的“老张”张连生 , 小区里几乎无人不识 。 由老张出马联系小区居民 , 没准比社区干部强得多 。
“谁啊?”“我 , 咱们楼老张 。 ”张连生和社区老党员们挨家挨户敲响了居民的门 。 遇到有抵触情绪的居民 , 赶紧送上改造效果图 , 给居民详细讲解小区整治后的规划 。 看到效果图上整修一新的小区和家住同楼热心的老党员们 , 居民的态度渐渐松动了 , 最后终于在意见书上签下了名字 。 分页标题#e#
■ 轮流“坐堂” 搭建沟通桥梁今年3月 , 营房西街老旧小区改造正式启动 。 但由于是“带户施工” , 更多难事接踵而来 。 这边家里躺着卧床不起的80岁老人 , 隔壁就开始叮哩咣啷刨沟砸墙 。 “居民意见大了 , 几乎打爆了居委会的电话 。 ”
改造老旧小区是好事 , 但办好事的过程中 , 也要让居民满意才行 。 社区党委紧急行动 , 在营房西街小区一间一楼的空房内设立起“家门口”党建驿站 。 张连生和热心的社区老党员们成了驿站的第一批值班员 , 一头联系社区群众 , 一头联系施工队和社区居委会 , 为双方搭建起沟通桥梁 。
窗户安得不牢固应该找谁?网线断了怎么办?楼上漏水了 , 谁能赶快过去给看看啊?厕所能把蹲坑换成坐便器吗?遇上烦心事 , “一脑门子官司”的居民气急败坏地冲进驿站 , 看见熟悉的老张 , 心里的气先消了一半 。 “您这是怎么了?坐这儿 , 咱老哥俩来聊聊 。 您这事 , 我这就找人去您家看看 。 ”五栋楼同时开工改造 , 每天光是居民反映的各种问题 , 就足足能记录两大篇 。
“家门口”党建驿站24小时“营业” , 换人 , 不断人 。 35名社区党员每人值守半天时间 , 轮流“坐堂” 。 每个值班时间段都保证有两名党员在岗 , 随时为居民排忧解难 。
过去 , 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 , 通常只能参加周末卫生大扫除 , 清理一下草坪绿地、楼道杂物 , 擦拭运动器材 , 或是搬抬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 。 如今 , 23名在职党员已成为“家门口”党建驿站必不可少的成员 。 每个周末 , 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都会来到驿站值守 , 听取居民心声 , 解决群众疑难 。
加装外墙保温、为屋顶重新铺设防水层、更换保温密封窗、改造上下水管和燃气管线……8月30日 , “好看又好用”的营房西街以崭新的面貌重新亮相 , 并同步引入物业管理 。 “除了楼体结构没变化 , 基本就相当于把每栋楼翻新了一遍 。 ”居民们赞不绝口 。 截至目前 , “家门口”党建驿站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 , 已为700余人次排忧解难 。
■ 有呼必应 特设“居民心愿墙”“四号楼1单元的一位居民希望平时有人能上门陪自己聊聊天 。 ”“二号楼一位居民希望有人能扶着下楼活动 。 ”“一号楼有居民腿脚不利索 , 希望有人能帮忙代买东西 。 ”值班间隙 , 张连生将一张张心形纸片插在墙上的卡槽中 。 “您有所呼 , 我有所应” , 原来 , 这是“家门口”党建驿站特别设立的一堵心愿墙 。
墙壁上用大红心圈起的区域 , 被划分为两大部分 , 一部分为“居民点单”区 , 居民有何心愿 , 都可以写在黄色纸片上 , 插入墙壁左侧的卡槽中 。 陪上医院、陪下棋、陪打牌、陪聊天、陪逛公园……采访人员在许愿卡上发现 , 大部分居民的心愿都与“陪伴”相关 。 而墙面的另一部分则为“党员接单”区 , 党员平时能够提供什么帮助或是服务 , 也可以写在红色的卡片上 , 插入墙壁右侧的卡槽中 。 张连生和社区党员们的任务 , 就是在值班时 , 注意查看心愿墙上的心形许愿卡 , 只要发现“居民点单”的心愿和“党员接单”内容一致 , 便立刻负责为居民和党员结对 , 让党员为居民提供“一对一”服务 。 分页标题#e#
“这个党员说 , 她每天都要去菜市场买菜 , 可以帮需要的居民带一份菜 。 这不 , 正好能跟刚才那位居民的需求对上 。 ”张连生用手虚指着墙上的一张黄色心形许愿卡 , “希望有人能帮忙代买东西 , 这张居民许愿卡找着了” 。 他用胶水将一黄一红两张卡片背靠背紧紧贴在一起 , 这就代表结对成功 。 接下来 , 党员会主动与居民联系 , 前往居民家中按需提供相关志愿服务 。 采访人员发现 , 被粘贴在一起“结对”成功的卡片已经堆起了厚厚的一摞 。
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不仅仅是管管家长里短、搞搞文体活动 , “家门口”党建驿站将党建与群众关切紧密关联 , 抓住社区居民最关心的事情 , 用百姓最容易亲近的“熟人”当作桥梁 , 一一攻破社区治理的难点问题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目前 , “家门口”党建驿站已走出法华南里社区 , 在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9个社区扎根 , 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暖心驿站 。
来源 北京晚报 采访人员 张楠 文并摄 流程编辑 TF003来源:(未知)
【】网址:/a/2019/1225/j1326472.html
标题:您有事儿?找家门口党建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