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买同样的商品 , 如果选择到商场去 , 不仅自己要出力 , 还得准备购物袋 , 否则只有自己额外出钱购买;但如果在网上下单 , 不但有人免费送上门 , 连塑料袋的钱也省了——这是笔者最近购物的一个“新发现” 。
近日 , 据媒体报道 , 虽然早在10多年前国家就出台了“限塑令“ , 但不想这一政策却在网购时代落了空:塑料袋已成为网购时代的主要运输载体 。 包裹、外卖、生鲜 , 几乎都离不开打包盒、包装袋、透明胶布等塑料制品 。 因此 , 电商平台急需寻求“限塑令”下新的解决方案 。
2008年6月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正式开始执行 , 这一被社会熟悉的“限塑令”中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 要求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
也许有人会说 , 电商是一种新兴业态 , 10年前的“限塑令”溯及力没那么强 。 这固然是一个原因 , 但并非最根本的原因 。 根本原因在于 , 限塑在执行过程中违背了“降塑”这个环保初衷 。
红星新闻@快评丨电商成“限塑令”空白地带 治理何时上新?。首先 , “限塑”限制范围偏向终端领域 , 而忽略了生产、流通领域 。 根据规定 ,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 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旅客列车、客船、客车、飞机、车站、机场及旅游景区等不得向旅客、游客提供超薄塑料购物袋(包装袋) 。
通过这些规定发现 , 政策对“超薄”塑料袋的针对性很强 , 而范围主要针对公共场所 。 近年来 , 商超等公共场所确实比较好地执行了这一规定 。 国家发改委2017年曾公布的数据显示 , 2008年以来 , 商、超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 , 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 。 虽然公共场所效果不错 , 但由于没有对生产、流通领域辅以相应的落地措施 , 结果电商新业态出现后 , 仍是塑料袋“满天飞” 。
另外 , “限塑”有偿使用政策没有起到价格杠杆应有的作用 。 10多年来 , “限塑”最受诟病的就是变成了“卖塑” 。 有偿使用政策是指望通过价格杠杆来引导社会形成自带环保袋的习惯 , 从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 保护生态环境 。 然而 , 由于配套措施不到位 , 使得商场等机构从原来的免费提供塑料袋到名正言顺向消费者出售塑料袋 , 反倒可能比原来赚得更多了 。 商场和消费者本来都是“限塑”的履责环节 , 结果成了“消费者负担增加、商场趁机获利”——这显然有悖政策的初衷 。
红星新闻@快评丨电商成“限塑令”空白地带 治理何时上新?。最后 , “限塑”缺乏生产、流通、使用等整体环节的强制性规定和惩戒手段 。 比如 , 对商场、超市的监管可能相对到位 , “限塑”执行得就好一些;同样属于公共场所的集贸市场 , 起初还有人提起了久违的菜篮子 , 但由于没有持续的监管 , 免费塑料袋又重新回来了 。
比较欣慰的是 ,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限塑”的缺陷 。 据报道 , 在北京举办的2019中国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年会上 ,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任树本表示 , 发改委将发布新的“限塑令” , 同时研究包装绿色化 。
希望新的“限塑令”能够彻底管制塑料袋 。 对此 , 笔者认为 , 限塑必须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全领域 ,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限制”为前提 , 消费领域可以运用价格杠杆 , 生产、流通领域可以通过提高税收等方式调节 。 还要建立领域强有力的监管和处罚机制 , 塑料袋生产厂家和商家的生产使用必须接受监管 , 违规者将被强制干预并予以处罚 。 分页标题#e#
此外 , 必须为“限”找到出路 , 找到塑料袋的替代品 。 这当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全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 , 让人们认可塑料购物袋对环境带来的长远危害 , 并自觉减少使用量 。 政府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 , 鼓励生产和使用环保型、可降解的替代购物袋 。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于途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来源:(红星新闻)
【】网址:/a/2019/1224/j1325797.html
标题:红星新闻@快评丨电商成“限塑令”空白地带 治理何时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