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现代快报讯天下才子 , 半出江南 。 而古都南京又是江南文枢 , 自古便是文人大咖荟萃之地 。
[南京]南京这条街那条巷,一条比一条有文化。这座弥漫着书卷气息的城市 , 街巷一条比一条更有文化 。 或许 , 你每天上下班经过的那条路 , 就曾经 "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
无名山路
《文心雕龙》在这一带完成
紫金山上 , 梧桐叶飘落的山间小道 , 名不见经传 。 但路的尽头 , 刘勰与《文心雕龙》纪念馆屹立其间 。 白墙黛瓦 , 古朴典雅 。
纪念馆门前是刘勰的雕像 , 着斜襟衣裳 , 平视前方 。 雕像背后的墙壁上 , 题着 " 将阅文情 , 先标六观:一观位体 , 二观置辞 , 三观通变 , 四观奇正 , 五观事义 , 六观宫商 。 斯术既形 , 则优劣见矣 。 " 这是《文心雕龙 · 知音》中提出的六观说 , 意思是说 , 文学鉴赏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
纪念馆内 , 展出的是上世纪 90 年代考古出土的上定林寺的文物 。
关于《文心雕龙》的诞生地 , 坊间有很多种说法 , 但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认为 , 这部文学评论巨著就是在紫金山上完成的 。
1500 多年前 , 刘勰从镇江来到南京 , 住在上定林寺 ,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巨著 。 " 我们在山上找到了上定林寺的文物 , 比如瓦当 , 有莲花纹的、兽面形的 。 " 贺云翱说 。
有了刘勰开头 , 后世的文豪们纷至沓来 。 王安石晚年归隐南京 , 也到了这里 , 还建了一间书斋 , 取名 " 昭文斋 " 。 宋代文学家陆游来过上定林寺两次 , 还留下了游记 。
[南京]南京这条街那条巷 , 一条比一条有文化//热点频道 /
清凉山铺满红叶的路 分页标题#e#[南京]南京这条街那条巷,一条比一条有文化。清凉古道
众多文学大咖来爬过山
山上是世外桃源 , 山下是红尘万丈 。
在清凉古道走一走 , 台阶上铺着雨后零落的红枫 。 不难理解 , 为什么走在这条路上的文人骚客都爱怀古 , 实在是满目皆画卷 , 诗意扑面来 。
" 山围故国周遭在 , 潮打空城寂寞回 。 " 石头城遗迹位于清凉山西麓 , 唐代的很多诗人都喜欢在这里写关于石头城的怀古诗 , 比如刘禹锡、杜牧 。
山中也有古刹梵音 。 始建于南唐的清凉寺 , 曾是当时的皇家避暑行宫 , 南唐二主李璟、李煜都曾到访此地 。 不知寂静的山风 , 可曾让奔走于红尘之中的心清凉下来 , 在两位词人的心间吹起涟漪 , 化为笔下惊艳的词句 。
东麓半山坡上 , 有一座崇正书院 , 依山而建 , 分为三进 , 山中清幽尽收眼底 。 明代的时候 , 这里会聚了江苏、安徽等地的尖子生 。
红枫铺在清凉山南麓的小径上 , 倒是应了 " 扫叶楼 " 的名字 。 院前翠竹婆娑 , 院后假山层叠 。 明末清初 , 龚贤居住在此 。 他不仅是南京画派 " 金陵八大家 " 之首 , 在诗坛也享有盛誉 。 由于拒不和清政府合作 , 人们崇敬他的民族气节 。 当时文人来到南京 , 都会去扫叶楼拜访他 , 写《桃花扇》的孔尚任就曾来过 。
[南京]南京这条街那条巷 , 一条比一条有文化//热点频道 /
太平南路上的古籍书店太平南路沿线
曾是南京有名的书店一条街
在太平南路街巷的转角处 , 有一家古籍书店 。 车水马龙间 , 倒更显出嫣红色门匾的闹中取静 。 分页标题#e#
走进书店 , 人不多 , 一排排文史典籍排列有序 。 随手翻开一本 , 瞬间让人浮躁的心沉下来 。 在存放古书的房间 , 泛黄的古书整齐罗列 , 书中垂下很多书签 。 书签也有年代了 , 蒙着灰尘 , 由毛笔书写 , 上面记载着书名、印刷方式以及价格 。 那时 , 一本古书的价格多是 2 元或 5 元 。
这栋楼建于 1936 年 , 当时是 " 中华书局南京分局 " 。 书店里木质楼梯和地板 , 也泛着 80 多年来岁月摩挲的光泽 。
书店负责人说 , 这条街曾经有 50 多家书店 , 因为种种原因 , 大多已不见踪迹 。
沿着太平南路寻觅书香 , 不知不觉走到三山街 , 这里曾是古代的出版中心 。
明代南京的书坊 , 先后有 100 多家 , 其中 60 多家在三山街 。 《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 , 都曾在这里刊刻出版 。 这些书坊密密麻麻 , 都有堂号和坊号 。
南捕厅
《白下琐言》诞生地
南捕厅这个老地名 , 听起来让人心中一凛 。 但是走近看看 , 满眼都是文气 。
这条路上 ,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甘熙故居 , 中国最大的私宅 。
推开甘熙故居的门 , 仿佛另一个世界 , 白墙灰瓦将红尘和喧嚣隔在门外 。 阳光被古朴的窗棂碾碎 , 变成点点洒金落在地面 。 这里现在也是民俗博物馆 , 很多非遗技艺在这里展示、传承 。 而在清代 , 这里属于甘家 。
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的文人、金石家、藏书家 , 在这座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里 , 他写出了南京掌故笔记《白下琐言》 。 这本书记载了金陵山水、名人遗事等 , 内容包括名胜古迹、经济状况、文化生活、风俗人情等 , 共 570 多则 , 是研究明清南京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 。
[南京]南京这条街那条巷 , 一条比一条有文化//分页标题#e#热点频道 /
龙蟠里龙蟠里
300 米小巷引无数文人竞折腰
小街不长 , 只有 300 多米 , 却是诸多文人墨客钟情之地 。 在人行道旁的墙壁上 , 挂满了名人简介 , 诉说着他们与这条街巷的故事 。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方苞 , 把家祠建在了龙蟠里 , 即 " 教忠祠 " 。 方家家祠东边 , 就是魏源故居 。 魏源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就是他提出的 。 道光十二年(1832 年) , 魏源定居于江宁府 , 也就是南京 , 住在龙蟠里的小卷阿 。 他的屋名取自诗经《大雅》的篇名 " 卷者曲也 , 阿者大也 " 之意 。
在魏源故居对面 , 是曾经的江南图书馆 。 江南图书馆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 ,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 蔡元培、鲁迅、胡适、徐悲鸿等人都曾在这里住馆阅览 。
丹凤街
张恨水笔下的烟火气
南京人总有一部手机来自丹凤街 。 走在丹凤街 , 路边最多的就是数码电子店 。 这和现代文学大师张恨水笔下的丹凤街 , 倒有很大差别 。
20 世纪 40 年代 , 在张恨水创作的长篇小说《丹凤街》中 , 这条街充满了烟火气 , 鹅卵石铺成的路边 , 油盐杂货店、米铺、柴炭行、酱坊、茶馆等商铺林立 , 菜场、鱼市、布店等也是人声鼎沸 。 " 每日中午以 12 点为界 , 整个上午是热闹喧嚣的菜市 , 日影过午 , 便静寂空落 , 给人以时光倒流的感觉 。 "
这本书原名叫《负贩列传》 。 从书名中不难看出 , 张恨水就是在为平凡的贩夫走卒著书立传 。 他把丹凤街写得这么好 , 是因为他曾经住在唱经楼 。 如今的丹凤街上 , 依然有一个唱经楼小区 , 居民口中恩正的南京话 , 也还是小说里那个味儿 。
分页标题#e#
[南京]南京这条街那条巷 , 一条比一条有文化//热点频道 /
成贤街成贤街
通往古今和未来的成贤之路
北到北京东路 , 南到珠江路 , 这是一条通往古今和未来的 " 成贤 " 之路 。
明朝时 , 最高学府国子监便在这条街上 。 往来皆是即将步入仕途的学生 , 因此名为 " 成贤街 " 。
如今 , 写着 " 国子学 " 三个大字的门楼依然矗立在街角 。 往来于门楼之下的 , 是东南大学的莘莘学子 。 建校百年来 , 大量文化学者集中在这里 , 踏着明代国子监学生走过的路 , 在学海上下求索 。
南京图书馆老馆也在成贤街 。 老馆里现在有几十家教辅机构 , 依然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
成贤街是一条单行线 , 亦如人生 。 在成为贤者的道路上 , 不进则退 。 徜徉在这千百年来读书的好去处 , 总能有些新的感悟 , 来自这一处处沉默不语的历史遗迹 , 也来自一代代读书人的薪火相传 。
(编辑 张宇)
来源:(现代快报)
【】网址:/a/2019/1223/j1323964.html
标题:[南京]南京这条街那条巷,一条比一条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