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从7月19日起 , 每周五到周日 , 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延长运营时间 , 沿线各站末班车发车时间均在零点以后 。 看得出来 , 为了我们的夜生活 , 地铁都很努力 。
夏末的一个夜晚 , 正阳门外 , 中轴线西 , 大栅栏北 , 首届“北京书店之夜”主会场所在地北京坊 , 将城市夜生活延展至书店 , 同时 , 遍布全市的25家书店分会场也点燃星星之火 。 这一夜 , 北京夜生活的口号是“约饭 , 不如约书店” 。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带来诵读节目《遇见一家书店》 , 绘本作家熊亮讲演《如何打造中国孩子的童话世界》 , 素描戏剧《白日梦太奇》和黑胶音乐声光舞蹈秀 , 则营造出了夜间游园的氛围……
听说“北京书店之夜”的消息 , 初一女孩美怡拉上阿姨和阿姨家的弟弟一同前来 , 跟随“打卡地图”的路线走走看看 , 已经打卡了3个点 。 美怡说 , 如果能延续下去 , 她还想参加 。 马啸带着女儿专门赶来 , 他是一名教师 , 觉得孩子更应该参加“书店之夜” , “读书能直达心灵” 。
北京最富有特色的45家书店 , 聚集于北京坊三富街 , 形成一条“北京书店大街” 。 走完这条街 , 书迷们在一面巨大的立体许愿墙上留下了满壁心愿——“我想带着《瓦尔登湖》去趟瓦尔登湖”“希望能找到爱读书的另一半”“希望能读完一本大部头经典”“全世界的最美书店等等我”……
一切都很好 , 只是这样的热闹就像一次以书店为主角的“快闪” , 此夜之后 , 夜生活的选项能否加上书店?“一夜”能否变成“夜夜”?
事实上 , 在书店过夜生活也不是新鲜事 , 之前各地就有24小时书店的探索和尝试 。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京晶看来 , 在政府资源统筹和支持下开展的此次系列活动 , 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和引领 , 但书店夜生活要想可持续发展 , 还要取决于书店自身的积极性和诉求 。
最直接的 , 书店夜生活的开展和书店运营成本密切相关 。 刘京晶说:“夜间运营所需的人员、安保等成本会比白天大幅增加 , 书店能否通过延长营业时间来获得足够的回报 , 这是制约书店夜生活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 ”
刘京晶认为 , 目前书店夜生活的开展有两种路径:一是将书店拓展为功能复合型的公共文化空间 , 为各类文化活动提供载体 , 比如观影会、朗诵会、读书会、话剧、音乐 , 甚至夜间培训等;二是在各种空间内承载与书相关的生活 , 比如在餐厅、商场、影院等开展阅读活动 。
把书店夜生活好好过下去 , 刘京晶觉得首先“急不得” 。 “可以先找一些品牌性、标志性的书店进行探索和尝试 , 而不宜一下子全部打开 。 因为这取决于书店本身能否生存下去 , 还是要待城市从整体上形成夜间文化生活的氛围后 , 它才可能有更多发展空间 。 ”
将书店拓展成文化综合体 , 这在一二线城市已经较为普遍 , 在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时 , 期待产生更多新的业态 , 如将书店与餐饮、创意市集 , 甚至汽车美容相结合 。
而后者 , 在这次“快闪”活动中也初现端倪 。 在MUJI HOTEL BEIJING(无印良品酒店北京店) , 住店客人可以从大堂书吧约8000本书中 , 挑一本喜欢的书免费带回房间阅读 。
在儿童乐园“小绿洲” , 奇想国和一米阳光童书馆把孩子最喜欢的阅读场景搬到了乐园中 。 小绿洲创始人马瑾说:“要让孩子把绘本看成玩具 。 在我们的空间里 , 会在不同的角落布置‘阅读角’ , 同时设立小小图书馆 , 把所有绘本开放给家长和孩子 , 供所有来到小绿洲的家长挑选和借阅 。 ”
“家传”品牌旗下的家庭式餐厅“妈妈+” , 设立了熊亮经典绘本的试读区 。 熊亮说 , “在其他场景 , 书应该有这样的机会” 。 “妈妈+”餐厅每月会推荐一本书 , 开业第一个月是著名童书出版人郝广才的绘本《妈妈的一碗汤》 。 在那个月 , 家传联合创始人孙岩琨发现 , 整个餐厅的小朋友都在读同一本书 ,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
孙岩琨说:“我们的客人中 , 有七成是带着小朋友的家庭 。 在构想餐厅时 , 第一个放进来的板块就是阅读角 , 也是我们关于‘餐桌和书桌’理念的一个体现 。 爸爸妈妈在等位时放下手机 , 很投入地给小朋友读绘本的样子 , 真美 。 ”
“推动夜间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 , 要求城市的各个系统都来支持夜间生活 , 包括公共交通、治安维护、夜间景观等 。 书店夜生活不取决于单一书店的发展 , 更有赖于整个文化消费习惯的形成 。 ”刘京晶说 。
稿源:(中国青年报)
【】网址:/a/2019/0910/010news143949.html
标题:中国青年报:书店夜生活,还只能玩“快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