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朱紫街】小编提示您:本篇文章标题是《朱紫街|凸显老街背后的石湾产业力量,朱紫街复原完毕重新迎》。朱紫街//本文由热心网友[ribur33] 投稿。
本文标题:朱紫街|凸显老街背后的石湾产业力量,朱紫街复原完毕重新迎
(小编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凸显老街背后的石湾产业力量 朱紫街恢复“文化记忆”)
朱紫街已被恢复到清末民初的建筑风貌。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戴嘉信 摄
百年前,日享“三太”是富豪巨贾们最喜欢的社交活动,窑工们则在繁重的劳动中,偷得闲情,以日啖陈太吉白酒为乐……近日,位于禅城区石湾镇“中国陶谷”内的朱紫街经过复原,重新迎客。分页标题#e#
采访人员从已渐渐恢复“文化记忆”的这条传统老街中,寻获到隐藏在此区域中不为大众所知的秘密。
朱紫街并非康庄大道,它如今仅剩100余米,但在百余年前,它和周边街区组成的区域,是石湾最繁华的地段。在这里,商贾往来、商铺林立,陶业行会以极为细致的产业分类,遍布石湾各处。这也可让人从侧面了解到,当时陶瓷细分行业竟细致至此。
“历史传统街区、历史故事等都是佛山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市文联名誉主席、佛山知名作家任流表示。
而事实上,文化记忆的背后,是最鼎盛生产力——陶瓷手工业实业的支撑。石湾通过陶瓷手工业生产汇聚了大量商贾、陶工、窑工等,从而延伸出发达的商业经济与城市形态。
在此,文商旅等各种元素交织,组成社会发展的根基,支撑陶瓷产业的脉络延续至今,让千年陶都持续释放魅力。
“三太文化”道出石湾繁荣之象
如今,从石湾的跃进横路拐进朱紫街,三个高耸入云天的米罐彩绘映入眼帘,紧接着,砖雕灰塑、台角楼、青砖墙、三角墙、满洲窗等岭南传统建筑和装饰工艺纷纷而来。这条传统老街已被恢复至清末民初的建筑风貌,还让已消失多年的太元茶楼重新亮相。分页标题#e#
人若置身其中,穿越之感扑面而来。
史料记载,朱紫街最早出现在宋代,清朝年间,陈太吉酒庄在此开张,逐渐让此街繁荣兴盛,此后更聚集了茶楼、商铺、酒肆等,名噪一时。
任流已出版《朱紫街传奇》一书,以德善和诚信为主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年朱紫街上书生、大夫、商贾、武者、工匠等各类人物的故事,展现南国陶都石湾传统老街朱紫街的精气神。
“朱紫街是岭南酒文化、陶文化和茶楼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任流的一句话,道出了旧时石湾的繁荣之景。
据悉,在这条原来200多米的街巷中,陈太吉酒庄、太元茶楼和太平夜粥是街道的“三大天王”,每天无数客官纷至沓来。清末民初的石湾工人,早上到太元茶楼喝完茶后,到酒庄工作,晚上再到太平夜粥店吃夜宵,因此这条街从早到晚都人气鼎盛。
朱紫街当时的繁荣仅是石湾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朱紫街及周边街巷,是以前石湾的CBD,有着旧时石湾最活色生香的市井文化,老石湾的巨贾富豪们喜欢的“三太文化”也在此孕育而生。
日享“三太”被认为是彼时最流行的文化。在古时的石湾,“三太”指太如茶楼、太平酒家、陈太吉白酒。在由朱紫街及附近街巷等组成的这个石湾的“CBD”中,富豪巨贾们最喜欢早上在太如茶楼叹上“一盅两件”,中午吃饭即可转战太平酒家,这个酒家以菜肴味美著称,位处街北段临江一侧,二楼设有雅座,可望江而坐,看无数船只在眼底穿梭,悠哉乐哉,可谓快哉!而一天的任何时候,品上一杯由陈太吉老酒庄酿造的白酒,都是赏心乐事。分页标题#e#
代表着当时鼎盛生产力的窑工们,即使无法日享“三太”,也可偶尔享受“一太”“二太”。特别是陈太吉白酒,是当时最受打工仔们欢迎的“饮料”。窑工每天在高温的窑灶前消耗大量体力体液,工作之余喝上一杯“陈太吉玉冰烧”,既补充一天内流失的体液,又使血管扩张,增强血液循环,能有效解除疲劳。
在清代,石湾区域内有多达107座龙窑在同时生产,为数可观的陶商、窑工、陶工在此工作生活。在石湾这个产业小镇中,人文文化与产业交融,产业在“诗与远方”中日渐壮大。
文化氛围背后彰显产业实力
从诸多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石湾展现的大镇形象和“精气神”。与现在的石湾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气质正契合的是,数百年前,繁荣昌盛、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商贾从四面八方聚集,共同开创陶瓷业发展的大局面。
明清时期,广东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广州又设市舶司,当时佛山的陶制品和石湾窑陶器都是畅销国内外的商品。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清时期“佛山已是民庐栉比,瓦屋鳞次,有烟火十余万家”“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佛山为归”。由此可见石湾汇聚的商贾之多,产业实力之强。分页标题#e#
陶瓷产品通过镇内交错的河涌,输送至汾江河、东平河,运达广州,销往世界各地。其产品至今仍然大量外销,让陶瓷业一直维持繁荣的态势。时至今日,不少在海外的移民家庭中,仍然有不少来自石湾的诸如杯子、碟子、罐、茶壶、油灯等各类日用陶器,以及来自石湾的陶塑公仔。
从这些远销海内外的日用陶器中可以发现,当时石湾日用陶瓷的种类繁多,大至酒缸、酒埕、花盆,小至用以制作砵仔糕的小砵,均可在石湾当时的商铺内找到。
根据禅城地情丛书《禅城旧地》记载,前清时期,石湾镇内以窑作单位,分为“三窑”,即三个区域。上窑是商业街区,窑灶为数不多,有如高灶、新灶、旧灶、云兴灶等共10条灶,多生产缸类,如糖缸、水缸、酱料缸;中窑则是陶瓷生产厂家的聚集地,在此建厂的陶瓷厂家约有20家,均有一定规模,厂家利用岗地高的优势自建窑灶,发展出公益灶、南风灶、陈灶、孖灶、黎灶、六合灶、三合灶、文灶等共26条灶,多生产酒缸、酒埕、花盆、横耳(即汤煲)等;下窑同样是生产密集区域,有大小生产作坊百余家,均生产“三盆”(碗盆、黄盆、砂盆),“三砵”(大、中、小砵,多用作盛莱肴)、“三盅”(焗盅、冚盅、蟀盅)以及瓦烛台、灯盏、香炉、夜壶等日用陶器制品。分页标题#e#
读者们可以通过想象还原彼时石湾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生产场面,在清代,石湾区域内有多达107座龙窑在同时生产,为数可观的陶商、窑工、陶工在此工作生活。
陶瓷产品的多种多样,从石湾陶瓷业行会就能窥知一二。
在过去,石湾制陶业,按不同产品类别分成不同的行头,每行都设立行会,各行不能跨行生产。“内而厘定行例,以杜内部之哄争;外以树立团体,以杜外界之滥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石湾陶瓷业各行会间既有竞争关系,也形成错位,同时也有竞合关系,一致对外。
石湾的陶瓷业行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最初只分有8行,到了清代有24行,直至清末民初增至30多行,有以陶器形态功能区分的大盆行、缸行、花盆行、面盆行等,还有以釉色为分类标准的白釉、黑釉、红釉等行会,各具特色。
整个陶瓷行业以行会为单位,各自深耕细分市场,同时又形成极为细致紧密的商业组织,让陶瓷业走上规范化经营之路,同时支撑着陶瓷业的自成体系、薪火不熄。
谈古论今
分页标题#e#文商旅融合发展
中国陶谷演绎千年陶都新魅力
在石湾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直以来不变的是陶瓷业的影响力和发展势头,如今石湾在自身禀赋和基础上,聚焦“城产人文”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特色小镇。
此中,中国陶谷以陶为发展主线,依托石湾深厚的陶文化底蕴以及陶瓷产业基础,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向着世界级陶瓷创新中心迈出了新征程。
据采访人员了解,2018年,中国陶谷小镇入选全国首批15个特色小镇典型案例之一,并代表佛山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陶谷“一谷十园”进驻企业总数达1700家,2018年新引入企业180余家。
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中国陶谷极力挖掘发展新空间。
目前,南风古灶片区启动建设国际创意社区,改造提升原电炉厂3万平方米旧物业,集聚发展高端工业设计产业。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引进佛山市清美工业设计策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柳冠中牵头,打造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和新材料中心。石湾古镇文创园新引入12家企业,园区企业实体进驻达34家。佛山市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一期佛山梦工场项目完成建设,招租率达98%,全力打造成为南方影视中心广东·佛山影视产业园,而二期佛山设计之都正在加快建设,已引进4家陶瓷公司总部。分页标题#e#
与此同时,石湾镇街道通过中国陶谷小镇建设,投入2.5亿元实施陶瓷博物馆筹建、宝峰塔重建、丰宁寺及莲峰书院修缮、古镇牌楼建设等6项文化保护项目;投入近7600万元对大雾岗地块进行生态修复,建设大雾岗城市森林公园;投入近2000万元将石湾公园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个陶文化主题公园,丰富并完善石湾公园及周边公共设施配置,着力打造“中国陶谷北大门”。
石湾以此丰富文旅资源,以“文商旅”融合发展,演绎千年陶都新魅力。
消息来源|南方日报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网址:/a/2019/0308/gd87848.html
标题:朱紫街|凸显老街背后的石湾产业力量,朱紫街复原完毕重新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