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去“空心村”,农村人会得“城市病”?

城里人去“空心村”,农村人会得“城市病”?

未来20年,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民。这是世界级投资大师詹姆斯·罗杰斯说的一句话,现在看来颇有先见之明。

城里人去“空心村”,农村人会得“城市病”?

一、逃离乡村

农民,在中国是没有财产收入的赤贫阶层。他们富起来,社会才是“橄榄型富裕”。

一个持续了多年的趋势:外出上学、务工,年轻人和文化人流向城市,中国乡村正在逐步变成空心村。

他们被卷进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和市场所构筑的一个等级结构中。还留在农村的人,就像当代社会学巨擘齐格蒙特·鲍曼所揭示的,似乎成为被这个等级结构所淘汰、抛弃的人。

二、留住农民

从2016年起,国务院对农民不断释放重大利好。

简单地说:保地权、稳就业、有社保。也就是说,农村户口迁移到城市后,不仅可以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保障、就业机制等公共服务,还可以同时保留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依然享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去年此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三权分置”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农村改革创新,多项举措保障新型经营者权益,农民增收有了新路径和制度保证,农民进城落户无须退出土地承包权。

说了几十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有了更为准确的说法:让一部分蓝领和农民也富起来。而现在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早已开始。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未拦住他们匆匆进城的脚步。

三、返乡路上

终结“逃离农村”趋势的,是这个变革的时代。

未来数十年,或许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过渡期。农业进入生态与科技、自然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的"新农业时代的到来",农耕文明有相当一部分被消灭。而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百分之百的商品化生活方式驱动下,或许催生新的形态:部分农村开始迅速进入到乡村城市状态。

中国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更是依照城市化的理念推进,推动着农民并不太欢迎的新农村。新农村改变着中国农民,同时也终结了城市时代的命运。

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逆城镇化”可能改变产业格局。

调查发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缓慢的背后,已经出现一定的“逆城镇化”现象。

一个具体表现是:大多数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不再迁户口了,一部分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农村户籍人员,已经完全具备落户城市的条件,却还是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

之所以常住城市的农民落户意愿不高,一方面源于农村户口所附带的利益,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农民有宅基地和农田、山林等的承包权,甚至随着近年政策的倾斜,农村户口在养老、医疗方面也有所优待;另一方面,此前城市居民所具备的优势,诸如教育、医疗、购房,农村户口人员只要与城市居民参与同等工作即可获得,吸引力大减。

消费升级则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食”在田园乡村具有绝对优势,蔬菜基本是有机蔬菜,又开始从有机蔬菜追求本地和原种食品;“住”不再仅仅追求室内的舒适度,而是开始强调室内外的环境。乡村环境会成为城市人追求的主流目标。

房地产或许也开始转向广阔的乡村市场。土地资源限制下, 乡村或许真的成为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

而在新的政策推动下,多年以后再回到乡村土地上的主人,或许不是曾经走出去的农民,而是从城市奔向农村的大学生和工人。

也许未来某年,农村会变成新的人类家园,种田是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30万人以下的城市会变成首选之地,3-5万人的小城镇将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中国完全进入老龄化时代。随着高速、地铁、交通、互联网、物流网的异军突起,传统生活方式将逐步消失。

四、趋势反转的前夜:从空心村到空心城

也许有一天,空心村会转移,都市有钱人住进了乡村,某些城市核心区将会成为“空心城”。

城市有工厂、有市场,是警察与小偷共存的地方;农村是家园、是生活和享受的地方。富裕起来的城市人一经跨入乡村,他们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道德与自治之间的关系,城市人会明白生活价值。

村里有土地、户口、河流、林地等珍贵资源,就业岗位不够,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那时,中国正式步入“农民问题”转入“城市问题”的时代。

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出台各种利好农业、农民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农业,新农业蕴含着巨大潜力,是一块值得投资者期待的领域。

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大整合,或许可以看作是房地产业的“前十年”,经过大整合后,也许未来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做房地产,而是做“农民”呢?

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留言联系小编。



旅游学习营服务热线(可复制)

胡老师:150 1010 5778



城里人去“空心村”,农村人会得“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