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叶榭是“灯舞之乡”。早在西汉前期,本地就有“舞龙”活动,此后的2000余年间,先民们在外埠传人、宗教传说和生产工具模拟中,先后编制了“草龙舞”、“水族舞”、“马灯舞”、“手狮舞”、“采菱灯舞”等12组大型灯舞,每年的岁末、元宵和关帝庙会上集灯表演,引万民争观,热闹非凡。叶榭竹编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草龙舞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草龙求雨仪式

70年代,为了防止千年古灯失传,叶榭镇挖掘恢复了部分灯舞节目,1978年参加“松江县民间灯会”演出,荣获一等奖,此后经常应邀参加市、县的各种文化及大型庆典活动,深受赞誉。1986年,上海电视台来叶榭拍摄“叶榭民间灯舞”专题纪录片,使千年古灯重放异彩。最为荣耀的是“草龙求雨”仪式,2008年审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叶榭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瓦肆勾栏

叶榭文艺源于扬州(广陵)文化,西汉前期,扬州的王室歌舞逐步流入本地民间,先民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中,融合、借鉴和繁衍出了“田山歌”、“草台戏”、“扬台大唱”和“江南丝竹”等文艺形式,逐步普及和发展。唐宋时期,本地已建有“瓦肆勾栏”等歌舞表演场所,“田山歌”和“小青班”(江南丝竹演奏班子)遍及全境。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瓦肆勾栏  等歌舞表演场所

清代后期,里人陆小妹吸收田山歌和劳动号子的韵味,丰富了“滩簧”的唱腔,成为沪剧“西厢调”(西帮)的台柱和沪剧第一个著名女艺人。

陆小妹,清末知名花鼓戏女艺人,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花鼓戏申滩时期(沪剧前身)的知名女艺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从师演唱西乡花鼓戏,工旦角,擅长演《卖红菱》、《庙堂相会》、《拔兰花》等戏。还能串扮生角,演《朱小天十八押》等戏。在上海、青浦、松江等县村的演艺界极有名气,俗称"西帮"。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新五文工团排练《罗汉钱》

解放后,成立了农民俱乐部,同时组建了叶榭区文工团,排练演出《讨还血债》、《出卖灵魂的人》和《长夜到天明》等大型沪剧节目。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重建了公社文化站、影剧院等文化机构和设施,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丰富活跃。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著名沪剧演员华雯—出生于张泽

1980年公社创办“农民业余艺术学校”有学员150多人,自编自演节目和器乐曲荣获县文艺会演一等奖和二等奖。创作的一批农民画先后入选全国和上海市的各类画展,其中有部分作品分别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英文版及被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收藏和出口美国,《人民画报》、《文汇报》和《小舞台》等报刊均先后发文、摄影报道。

2002年图书馆成为市一级馆。2006年起村村搭建小戏台,每季文艺巡演。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

叶榭专场 “百姓明星”戏曲类初赛

(内容来源:绿色叶榭)

细说历史丨灯舞之乡——叶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