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经方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通常认为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我们知道经方组方是有其独特理论的,那么经方的经典、独特之处在哪里?本文从药味加减以及剂量变化的角度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1.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众所周知,经方的加减变化严谨,加减一药即另成新方。其中最典型的是桂枝汤演化出许多方剂,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又如小青龙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芍药甘草汤与芍药甘草附子汤;干姜附子汤、四逆汤以及白通汤等四逆汤类方。

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及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等苓桂剂;栀子豉汤及其类方;白虎汤及其类方;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等。这种方药加减的严谨性,在经方之间普遍出现。

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思想,反映方药功效与所针对的病机紧密联系,药随机变,表示张仲景对于病机诊断要求的严谨性,即使是细微的变化仍需以新方名作强调。比较后世的时方,实际上亦有类似思想,但是相对而言较少出现。

如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人参败毒散与荆防败毒散,白虎汤与白虎加苍术汤,理中汤与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与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与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等。时方对于药物加减即成新方的思想,虽与经方相近,但相对较少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情况,多为加减数药才成新方。再者,后世方书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方剂为数不多,相较经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中则有大量且密集的例证,这一点亦反映了时方对于病机的要求相对宽松。

中医经方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2.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除了上述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特点外,张仲景在加减一药时,亦考虑到加减药物,对原方本身药物剂量的影响。

张仲景对药量的确定十分考究,量随病变,丝丝入微,剂量随药物之间的加减配伍而变化,用药法度非常严谨。这种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的理论,在其他方书上甚少出现。

3.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除了药物加减严谨外,经方对于全方剂量的要求十分严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同药异方”的现象。所谓“同药异方”,即是指两方的药物组成相同,但是由于剂量不同,则命名为不同方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伤寒论》的小承气汤与《金匮要略》中的厚朴三物汤,两方同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但因药物剂量比例不同,功效以及所针对的病机与证候亦有不同。

这种现象单在《伤寒论》中也有不少。例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等等。

除此以外,尚有三对方剂是在剂型上变化的“同药异方”,剂型变化亦使全方药物剂量有所改变,包括抵当汤与抵当丸,半夏散及汤的散剂与汤剂,还有理中丸以及其方后注的作汤剂之法等。

单是在《伤寒论》112首方剂之中,已经有17首方、9对方剂出现这一同药异方现象,而这一种剂量变化即成新方的情况,可以说是经方所独有,是经方与时方的明显差异,可证经方对于剂量要求严格,方中药物的剂量变化,亦对应着病机的转变,再次反映张仲景对于病机诊断要求的严谨性。

除了同药异方的情况外,一般经方的药物配伍比例亦细致入微。例如干姜与细辛的配伍,虽然在不少经方中使用,但是各方中剂量有所不同,如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干姜、细辛各三两;在射干麻黄汤与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中,两药则各用二两;真武汤加减法中,干姜与细辛各只用一两。

又如桂枝配甘草的配伍有五种常用比例,最多的是桂枝三两配甘草二两的3︰2比例,还有如桂枝附子汤、小青龙汤中桂枝甘草各三两的1︰1比例,但1︰1比例有葛根汤、大青龙汤中的桂枝、甘草各二两的轻量情况。

亦有两种2︰1的比例,分别为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桂枝四两配甘草二两,还有麻黄汤、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二两配甘草一两,各种配伍比例反映针对的病机不同。由此可知,经方的剂量考虑了药物之间的配伍,随着药物增减而需要调整方药剂量,这一种配伍比例的严谨态度,在时方中甚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