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东欧政策与苏联软实力的兴衰(20世纪40到60年代)

苏联的东欧政策与苏联软实力的兴衰(20世纪40到60年代)
苏联的东欧政策与苏联软实力的兴衰(20世纪40到60年代)

【上篇】外交政策与软实力理论

上个世纪中期,在美国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冷战,长达半个世纪的争夺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苏联的失败不仅同其硬实力的衰退有关,而且与其软实力的不断衰微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软实力的较量上,苏联远不是美国的对手,缺乏对软实力资源的保护意识,为了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一味地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外交政策,导致了苏东之间矛盾不断激化。

软实力也被称为“软权力”或者“软力量”,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他首先阐述了“权力”的定义,接着提到了一些无形的权力资源,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他认为控制其他国家意志的能力与这些无形的权力资源有关,并称这种能力为软权力。后来,奈把软实力的内涵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他在2004年出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除了对过去阐述的有关“软权力”思想进行比较系统地表述之外,还就欧洲、亚洲、苏联等行为体所拥有的软实力做了一些阐述与分析。并指出“软力量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这种让别的国家也想达到你所愿结果的软力量,靠的是拉拢而非胁迫别人”。 2006年,奈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软权力再思考》(“Think again: Soft Power”)的文章,进一步明确了软实力的来源,软实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对他国有吸引力的文化,得到国内外认可的政治价值观,合法的且具有道德权威的外交政策”。 

苏联的东欧政策与苏联软实力的兴衰(20世纪40到60年代)

约瑟夫·奈

在软实力的三个来源中,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是软实力的价值层次的来源,与之相比,外交政策则处于工具层次,“工具层面的软实力更多地是为价值层面服务的,可以累积价值层面的软实力,可以促进价值软实力的增长,而处理得不好,则会耗损价值层面的软实力。”因而,满足合法性、互惠性和有效性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和国际威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那么,作为工具层次的外交政策怎样独立的发挥效用呢?又是怎样作用于价值观层次的资源来提升软实力的呢?

第一,外交政策本身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其实施过程中可以对有些国家的偏好产生影响,使其对该国产生认同感。

在国家追求权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过程中,理性的外交政策可以降低国家的外交成本,这种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吸引力,体现出一国的责任感及国际影响力。强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外关系上积极融入世界政治

文明和国际社会,成为对世界政治有所贡献的负责任国家。”通过这种方式,决策行为体的利益与国际利益能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在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前提下,也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相反,扩张式的霸权外交政策则只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最终会导致决策行为体影响力的削弱。

第二,外交政策通过塑造一国的国际形象来提高国家的威望。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一种综合认识与评价,是一个国家过去的所作所为给国际社会留下的关于该国的意志、决心和能力的印象,国际社会中的其他国家正是根据这一印象来回应该国的行为并藉此预测其未来行为,特别是在战略博弈中以此为预期和反应的依据。具有合法性的外交政策有利于塑造一国友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这是增强一国软实力的前提条件。传统现实主义者汉斯·摩根索曾明确的论述过威望政策,他认为“国家通过树立威望,显示自己的权力,可以对其他国家的政府和民众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扩大其对外影响力,是国家权力斗争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提高一国的国际地位,增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第三,外交政策是文化价值观念和外交理念在实践中的反映,通过推广普世认可的价值观可以深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在软实力的资源要素中,文化价值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普世性的价值观或者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观念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无形资源,特别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不但可以作为软实力的一种独立的资源发挥作用,而且还可以作为国家外交政策追求的目标,左右国家的外交决策,进而影响国家的软实力。“它(意识形态)会以固有的历史文化张力以及价值导向性和神圣使命性,赋予行为主体行为和政策合法性,道德与伦理性等意义,并使政治权威具有政治文化认同性,从而使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

未完待续~

苏联的东欧政策与苏联软实力的兴衰(20世纪40到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