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术研讨会规范模式的利弊

小议学术研讨会规范模式的利弊

时下多数学术研讨会的规范模式是安排主题或者主旨发言阶段,分场组发言阶段,每段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内。规定主持人、评议人,发言人并限定时间。有时还安排大会的分组代表交流阶段。这种模式来自欧美,人人有机会发言,哪怕仅仅七八分钟时间,毕竟在会议上发言了,有人评论了,甚至有机会交流了。其实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往往是小型化、对口专业化的学术研讨交流会。少则数百人大到上千人的大型学会、学术研讨论基本上是学术信息交流市场,结认人,回单位报个账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通知

2017年度科研业绩津贴奖励工作即将启动,请各位老师上学校信息门户—-社科管理系统对2016年度已经出版发表的学术著作、科研论文、项目、经费、研究咨询报告、包括访学、学会会议等成果信息进行核对,如有漏报的请补充”。其中明确规定“学会会议”属于“成果”且与“科研业绩津贴奖励”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这样的学术研讨会皆大大欢喜,主办单位、与会学者、甚至学校机关都满意。(这些学术研讨会一般安排在星期五报道,星期六日开会,并不影响学校教师的教学安排。)



问题在于,为了让这类学术会议具有相应规模,往往会议主题被与会学者碎片化、量化学术论文题目所掩盖,难以甚至无法就主题学术内容进行深入研讨,成为你说我说大家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信息交流场所,甚至是个人学术成果的推介会议。这是我参加的2016年8月以来参加三次美国问题学术会议的突出感受【1】也包括2017年11月18-19日陪同吕启祥在深圳参加的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某些感受。



主题研讨会变成了实际上没有主题的论文宣读会。学术研讨会事实上未能就主题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研讨。这是目前大型主题学术研讨会谋求越来越多学人的参与和参与学人研究主题者甚少之间的矛盾表现。



按照国际规范,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需经预审,确认后指定评议人准备评议,然而事实上评议人会前都看到并作认真准备的甚少。由于评议时间有限,且专业不甚对口,只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基本上是个不宜得罪人的差事。至于与会人员则极少事前阅读大会论文,这样评议和研讨的质量可想而知。此外不少学者使用PPT显示固然形象生动,但是往往形象重过论文核心内容的阐释,有时注重了论文结构的面面俱到,忽略了对于论文主要论点和论文新意的阐释,核心观点、创新观点、论文精华反而被淡化了。



笔者主张将学术研讨会能够集中的主题深入研讨上,提高与会代表的论文内容的门槛,缩小会议规模精益求精,讲求学术研讨实效,使学术研讨会真正名实相符。为此,分组讨论宜于细化小型化,不宜将不同论题合并于一个大组进行。至于学会年会必须用相对充分时间讨论学会工作,推动学会工作更上一层楼。



【1】2016年参加美国问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2016年8月20-21日在沈阳举行的中国美国史第十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提交《现代化和美国史教学研究》论文

在8月20日开幕式会议上发表讲话《凝聚力量倡导奉献开创新局—在中国美国史第十六届年会上的讲话》

*《学术报国,不忘初心--“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暨纪念历史学家杨生茂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的发言》(2017年9月23日)

黄安年文《学术报国不忘初心——杨生茂先生与他的学术精神》(人民日政协报2017年9月25日12版)

*《让美国铁路华工话题进入公众视野----在“中美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从美国华工谈起’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2017年11月7日)这次会议(11月5-8日)是由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科院美国主办、五邑大学广东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百纳留言区

你怎么看呢?在下面留个言吧。

小编:御史大夫

来源: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经授权转载。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87174.html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bainazhishi@163.com

▼点击查看百纳历史干货

赌博or读博 | 审稿杀手的心里话 | 与研究生谈撰写论文 |  如何选研究题目? | "双一流"建设 | 颜宁:女性科学家在哪里 |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加拿大博士后的薪酬福利与生活 | 超详细论文写作规范手册 | 这9件事每个博士生必须尝试 | 周健: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 | 线城市三流高校老教师的科研之路 |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

小议学术研讨会规范模式的利弊

《百纳知识》由百纳公益组织创办和运营,

由子斯月、王成禹、赵序茅3位博士担任主编,

廉富镯担任执行主编,

60余位本硕博和青年老师参与公益运营。

科研是一场美丽的冒险,

《百纳》愿做大家冒险路程中最真诚的陪伴者。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一次不一样的百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