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按照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实施方案》有关要求,中国力学学会自10月组织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候选人选拔工作。截止10月15日12时,学会共收到28位有效候选人的推荐表。根据《中国力学学会青年人才托举管理办法》,由常务理事会通过通讯的方式进行了投票,遴选出拟参加复评(现场答辩)的11名候选人。 

公示期为11月27日—12月4日,对于公示人员如有异议,请以署名方式反馈意见到guoliang@cstam.org.cn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

常正,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常正,1985年9月出生,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力学系讲师。

常正于2013年7月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导师:胡更开教授),2013年7月~ 2015年6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冯西桥教授),2015年7月加入中国农业大学应用力学系任讲师、硕士生导师。

常正主要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固体波动力学研究,在超材料理论与波动控制方法、天然生物材料波动力学等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研究基础与经验。截至目前,常正已在《IJSS》、《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Appl. Phys. Lett.》、《Phys.Rev. B》、《JASA》、《Opt. Express》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篇,SCI引用150余次,其中SCI他引1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1项,中国农业大学校内基金2项,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5项,曾获2013年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主要学术成果有:

(1)波动控制理论方面:揭示了基于坐标变换的波场控制理论的力学内涵;建立了基于局部仿射变换的一般性波动控制方法;提出了弹性波调控的“变换弹性动力学”方法。相关研究为基于材料分布的波动控制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相关变换介质的实现方式,为波动控制器件、隐身装置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2)波动控制装置设计方面:提出了波动控制装置的“功能-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该方法既突破了传统方法对装置构型的限制,又简化了装置所需介质的材料特性,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相关装置的实现难度。相关工作获得了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X. Zhang教授、Descartes研究奖获得者D.R. Smith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多次重点引用和正面评价。

(3)软材料波动控制方面:揭示了超弹性材料本构对弹性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发展并完善了利用超弹性软材料进行剪切波调控的“超弹性变换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宽频、可调、无损特性的弹性波模式分离方法。相关工作获得包括美国声学会会志《JASA》副主编、《Wave Motion》主编A.N. Norris教授等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

以上成果,反映出常正在科研工作中思路清晰,视野开阔,具有突出的科研创新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其良好的学术潜力。因此,我们热忱推荐常正作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候选人。





代胡亮,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代胡亮,1986年11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讲师。

代胡亮201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到2015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8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工作至今。

代胡亮博士目前主要从事“输流管道系统动力学“横向流致振动控制与能量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Appl Phys Lett(IF:3.411), ApplEnerg(IF:7.182), Int J EngSci(IF:4.261), Nonlinear Dynam(IF:3.464), Smart Mater Struct(IF:2.909), Commun Nonlinear Sci(IF:2.784), J Sound Vib(IF:2.593),J Fluids Struct(IF:2.021), Int J Non-linear Mech(IF:2.074)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被闻邦椿院士团队、J Fluids Struct前主编Pa?doussis教授和现主编E. de Langre教授、Int J Dyna Control副主编Ghayesh教授及JVibAcoust副主编Daqaq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学者正面引用超过400余次。候选人已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建立了若干输流管系统动力学的新理论模型:包括输流管涡激振动模型、输流管尺度相关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电/磁场中输流管耦合振动模型等。相关成果被同行评价为“发展了新的非线性理论模型”(developed a new nonlinear theoretical model)、做出了“关键贡献”(key contributions);被加拿大院士Pa?doussis教授在其专著中认为是该领域近年来“重要贡献”(important recent contributions)之一;研究工作可为工程管路设计与振动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有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

2提出了横向流致振动控制新策略,优化了横向流致振动能量采集系统:针对横向流致振动问题,提出了时滞反馈和非线性能量阱控制策略;建立了压电悬臂梁涡激振动能量采集的分布式参数模型;提出了非线性涡激振动宽频能量采集策略等。研究工作被纽约城市大学的Andreopoulos教授等发表在Exp Fluids期刊上的论文评价为“近10年流致振动俘能方面重要工作(significant work)之一”;被南安普敦大学Ronch教授等发表在ProgAerospSci的论文评价为“俘能模型具有精准模态(exact mode shapes)”。研究成果有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可为横向流致振动能量采集器设计研发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

候选人今后将重点开展“非线性流致振动宽频高效能量采集实验与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中的双稳态、软/硬特性和混沌等非线性行为,以期实现宽频、高效能量采集,为流致振动能量采集器件的动力学理论、关键技术和供能应用做出贡献。

候选人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亟需力学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培养,资助其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开展更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等,使之成为国际学术界“非线性流致振动控制与能量利用”领域有较高影响力的青年学者。





郝鹏,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郝鹏,1986年11月出生,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郝鹏2013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担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美国航空航天学会ProfessionalMember。

密切结合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建立了结构不确定性设计系列先进方法,成功应用于我国弹箭体结构关键舱段研制。发表(16篇一作+12篇通讯+6篇二作)=34篇主要作者SCI论文,H-index为13,27篇JCR 1区,23篇IF>2.0,主要发表在AIAA J.、Comput. Method Appl. M.、Compos. Struct.、Struct. Multidiscip. O.、Int. J. Solids Struct.等。授权日本发明专利2项(排1)、美国发明专利1项(排2)、国家发明专利5项。正在合作撰写英文专著1部。

主持中央军委装备部-教育部联合基金青年项目(同年先进设计与制造领域全国仅立项6项)、国防973项目子专题(13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11个项目。曾获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CJK-OSM7),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获钱令希力学奖青年教师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大连市专利奖一等奖等。

学术贡献:①在非概率可靠度框架下,建立了增强型混沌控制变循环方法,揭示了传统PMA算法失效机理,显著提高了可处理变量规模及分析效率;②建立了板壳后屈曲连续分步类优化算法,基于局部刚度剪裁、层次自适应代理模型等学术思路,解决了大直径筒壳解空间呈现高维度、非连续等特征所导致的寻优困难;③提出了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算法的大型柔性整流罩地面分离预示方法,克服了现有算法收敛性瓶颈,跨越式提高了关键分离特性的预报精度。

他人评价与应用:①提出的连续分步类优化算法成功应用于多个航天重要型号研制,被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为保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做出实质性的重要贡献”;②提出的可靠度高效优化算法应用于海军某战略型号关键舱段设计,实现减重15%;③谷歌引用>400,成果被航空航天领域顶级期刊AIAA J.副主编Kapania教授、俄联邦工程科学院院士Dimitrienko教授、方岱宁院士课题组、张卫红教授课题组、可靠度优化领域权威Choi教授、德国宇航中心资深科学家Degenhardt教授、Sandia国家实验室Phipps教授、密歇根大学Collette教授、比例边界元创始人Song教授等诸多著名学者正面引用,认为是excellent methodology、considerable success、significant insight、advanced approach、promising evolution等;结构稳定性领域权威Abramovich教授在专著中以整页篇幅评述申请人方法为guideline、promising extension;④提出的大型柔性整流罩地面分离预示方法,应用于我国首次5米直径整流罩设计,被航天总体单位评价为:“关键分离特性参数与实测值误差在10%以内,对我国火箭整流罩设计意义重大”(见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

郝鹏围绕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取得了一批颇具显示度的成果,形成了基础理论密切服务航天重大工程的研究特色,展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若能托举成功,将助其更快成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领军型优秀青年人才。





李寅峰,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李寅峰,1986年4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讲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2014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0-2012年期间国家公派至布朗大学师从高华健院士,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并积累了前沿科学交叉研究的经验。其研究工作聚焦了微纳米尺度下材料系统中夹杂及界面问题的力学表征,结合多尺度计算、理论、实验多种手段揭示了微、纳米尺度下材料的一些奇异的力学行为,并用力学的方法和思想阐述了机制,如首次提出石墨烯与细胞膜接触作用的模式等,研究成果在PNAS、JMPS、Nanoscale、Carbon、ActaMaterialia等刊物发表SCI论文23篇,SCI引总数已有377次,在纳米生物力学的界面研究领域已经有较高的学术影响,被包括中外院士在内的众多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获得过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上海力学学会优秀青年学者等荣誉。李寅峰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具有清晰有意义的研究规划,将系统开展微纳米材料性能和行为的力学表征与调控,该研究方向对于低维材料在微纳米器件、生物等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李寅峰目前还没有获得国家或省部级人才头衔,但是其研究成果足以证明他是一位非常有潜力的青年学者。需要通过托举计划的支持,帮助他快速成长。

同时李寅峰也具备活跃创新的学术思想,与专业领域内的诸多国际研究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布朗大学高华健院士、EPFL的William Curtin教授、UPenn的VivekShenoy教授、新泽西理工大学DattaDibakar及香港理工姚海民、新加坡Yongwei Zhang等诸多学者都有非常成功的合作经历和论文成果。相信通过托举计划的支持会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视野,取得更突出的研究成果。

基于以上原因,郑重推举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李寅峰参选本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吕鹏宇,北京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吕鹏宇,1986年2月出生,北京大学工学院讲师。

吕鹏宇2015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在荷兰屯特大学DetlefLohse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流固耦合界面力学的研究,在微结构表面浸润状态与浸润转变、气泡形貌演化、流体界面滑移特性、液滴蒸发溶解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对增材制造、药物输运、微流体器件、微流动控制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吕鹏宇博士在如下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1)对水下浸没的微结构液气界面演化发展的全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包括浸润状态的双向转变、气泡生长与形貌演化等,揭示了演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律;(2)研究了喷墨打印中多元混合液滴的热力学行为及内部对流特性,以及催化诱导气泡的生长行为。在《PhysicalReview Letter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Physics of Fluids》、《Langmuir》、《Soft Matter》、《力学进展》等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篇、国内学术期刊1篇。SCI论文被他人SCI引用140多次,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并实质引用,其中2014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在《PhysicalReview Letters》上的论文入选国际“基本科学指标”(ESI)高引用论文。另外,吕博士探索性研发了共聚焦显微镜成像辅助装置,拓展了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领域,研发成果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获得一项国际专利,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5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誉。

  吕鹏宇博士在科研过程中表现出认真严谨的态度,在工作中踏实努力,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团队合作,具备优秀科研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鉴于吕鹏宇博士的综合素质、学术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相信他能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通过“人才托举工程”,可以支持他进行自主科研选题研究,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帮助其进一步成长为具有优秀专业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学术人才。因此推荐吕鹏宇博士申请“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孙秀婷,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孙秀婷,1987年8月出生,上海理工大学讲师。

孙秀婷博士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工程力学专业,于2009年7月获学士学位。同年在本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徐鉴教授,聚焦时滞非线性隔振器的振动特性研究。2013年1月参与首届同济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双博士项目,进入香港理工大学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成利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新型高静低动隔振结构的开发、设计、分析和优化,她于2015年3月分获香港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双博士学位。

孙秀婷博士曾经获得麦斯特奖学金(2010)、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上海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思学学者”称号(2016),入选上海市杨帆英才计划(2016)。目前她已经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

孙秀婷博士具有扎实的力学理论基础,并具有在国际知名大学从事动力学隔振研究和实验操作的经历。迄今为止,她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F:7.17)、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F:4.36)、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IF:4.12)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共18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16篇,包括JCR一区期刊论文10篇,二区论文2篇),引用共计119次。出席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大会(ICTAM2016)、欧洲非线性动力学会议(ENDC2017)等并做分会场报告,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一直都是动力学界的前沿热点,时滞主动控制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振动抑制技术,具有出众的单方向/多方向振动隔离效果。但由于时滞和非线性的复杂性,目前对于带有时滞主动控制的非线性隔振结构的研究仍非常有限,这不但是振动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难点所在。孙秀婷博士一直致力于新型时滞非线性隔振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展示时滞和非线性特性对振动隔离的作用效果、阐明时滞控制机理及研发高效智能的实验样机;核心科学问题是建立时滞非线性隔振的动力学分类,并根据多重非线性振动特性提出优化准则。候选人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实现了一种新型可推广于多方向的非线性被动隔振结构,通过几何非线性实现高静低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其隔振效果优于准零刚度隔振结构;(2)提出了一类时滞控制非线性隔振系统,研究了时滞和非线性共同作用下的隔振系统动力学转迁过程,明确时滞、非线性等因素的控制机理;(3)基于动力学分类分析和转迁过程,建立参数与多个非线性隔振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结构和控制的优化准则。候选人研发的新型SLS隔振结构已先后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程、信号测量等领域,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孙秀婷博士的研究方向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领域具有挑战性,是动力学与控制领域中一项创新性、突破性的前沿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重视国际学术交流、跨学科交叉合作和实际工程应用,需要与国内外相关学者和科研团队进行学术研讨。

鉴于以上理由,我们同意推荐她作为中国力学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女性候选人,借助中国力学学会优势资源,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进一步提升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作用。



王艳锋,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王艳锋,1987年2月出生,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讲师。

王艳锋博士于2015年6月获北京交通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导师汪越胜教授)。博士期间,他先后赴挪威东富尔大学(合作导师王力田教授)、德国锡根大学(合作导师张传增教授)访问学习。博士毕业后赴法国FEMTO研究所开展一年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Laude Vincent教授。2016年9月回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工作。

从2009年至今,王艳锋博士一直从事声子晶体及声学超材料的理论模型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等方面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3篇,主要包括:Appl. Phys. Lett. (2017)、Phys. Rev. Appl. (2017)、Phys. Rev. B (2015)、J. Appl. Phys. (2011, 2013)、J. Phys. D Appl. Phys. (2014a, 2014b, 2014c)、J. Sound Vib. (2013)、J. Acoust. Soc. Am. (2016),被同行他引135次,其中SCI他引88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1项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第二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要学术成果有:

  • 1.含共振单元的多孔声子晶体

  • 通过在均匀固体或涂层中开孔的方式,设计共振单元,形成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及其板结构;结合带隙边界的模态分析,分析了带隙的产生机理,并发展了近似简化等效的弹簧-质量或弹簧-摆模型预测带隙的边界,为低频隔音减振降噪和新型声学器件的设计制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大利Bologna大学的学者依据我们的设计思想制作了样品并进行了测试,证实了该设计思想的有效性。

  • 2.粘弹性声子晶体的波动特性

  • 发展了基于COMSOL偏微分模块的复能带计算方法,结合模态分析,解释了复能带的物理意义,分析了粘弹性对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复能带结构的影响;研究了凋落波与行波的耦合作用,并发展了复能带结构的显式表达式,为新型声屏障的设计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工作受到了《欧洲力学A》副主编M. G. D. Geers和南京大学张淑仪院士等学者的正面引用。

  • 3.可重构液固耦合声子晶体

  • 基于流固耦合声子晶体,通过在多孔声子晶体板不同的孔中填充液体,设计了不同的声子器件;并利用其可重构特性进行弹性波传播的可调控制,实现了不同的声学功能,分析了流固耦合效应对波传播特性的影响;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王艳锋博士思想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科研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借助“托举”项目,王艳锋博士有望在弹性波可调控制方面取得更具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拓展其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范围,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并最终成长为新一代的创新领军人才。因此,我们郑重推荐王艳锋博士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候选人。





    熊启林,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熊启林,1987年11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讲师。

    熊启林于13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田晓耕教授),随后在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教授为Meguid Shaker,2015年1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工作。候选人主要从事超快热力耦合问题、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优化及功能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计算模拟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一项。候选人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6篇,JCR1区与2区论文18篇,14篇IF>2.0,包括Scientific Reports(IF: 4.259)、Phys Chem Chem Phys(IF: 4.123)、Mech Mater(IF: 2.653)、Eur Polym J(IF: 3.53)、J Appl Phys(IF: 2.068)、J Phys D Appl Phys(IF: 2.588)、J Therm Stresses(IF: 1.493)、J Appl Mech-ASME(IF: 2.133)、EurJMechA-Solid (IF: 2.845)等领域权威刊物,论文被引用100余篇次。

    近年来,候选人在超快热力耦合问题方面(超急速加热下的材料力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取得代表性成果如下:1针对其时空皆微尺度的特点,提出了双曲型两步热传输-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模拟方法及技术(宏微观相结合的理论模型);揭示了金属材料在超快激光作用下“非热”破坏的内在力学机制,为超快激光“冷加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2)针对超快热机耦合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根据材料的被热机制不同,分别提出声子主导受热与电子声子耦合受热两种不同模型,弥补了目前纳米尺度热机耦合模型的不足3在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与功能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原子结构的连续体描述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增强环氧树脂的非键界面力学性能,并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方法证实了候选人提出的连续体方法的合理性。

    上述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取得较大影响,如提出的热力耦合宏微观相结合的理论模型受到密苏里大学Zhang Yuwen教授等著名热学研究者的关注;此外Scientific Reports的审稿人评价候选人的工作为超快激光诱导材料结构缺陷提供了完美生动的机制“...they provided the community with a vivid mechanism describing the evolution of structure defects and stresses throughout the deformation till final fracture...”;在与京都大学Takayuki Kitamura教授合作研究过程中,候选人被其评价为“hard-working, excellent researcher”。由于他出色的研究工作,于2016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

    熊启林博士对学术有强烈追求,且具有非常出色的独立科研能力与发展潜力。其开展的超快热机耦合理论及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激光纳米制造技术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支持他潜心研究,取得更多更有影响的成果,迅速成长成为更高层次的杰出人才,本人特推荐他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候选人。





    翟志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翟志刚,1985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翟志刚,于2012年11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罗喜胜教授和杨基明教授)。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10月至今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激波动力学、流动稳定性等领域的实验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AF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防科工委挑战计划、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特别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等科研项目。

    候选人在非定常高速复杂流动这一学科前沿领域,针对柱形汇聚激波的形成方法以及流体界面动力学特性和机理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水平激波管中基于激波动力学理论提出并实现了柱形汇聚激波的产生方法,为研究汇聚激波动力学特性及其诱导的流体界面不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相关工作得到了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Mikaelian教授、Prestridge教授以及国际著名激波专家Skews教授和Apazidis教授等学者的正面评价与引用;(2)提出了不同形状流体界面的形成方法,揭示了不同初始形状对界面不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相关工作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流体力学专家Bonazza教授等同行正面引述;(3)在平面激波及汇聚激波诱导下,详细地实验研究了多种不同形状流体界面的演化,获得了大量具有原创意义的实验结果,被英国Sheffield 大学Nowakowski 教授等国内外同行用来验证其数值方法。

    候选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发表在流体力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6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篇)、Physics of Fluids(1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9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1篇,共同通讯作者)以及Physical Review E(3篇)、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1篇)等SCI收录论文30篇。受邀在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撰写英文综述一篇,作为主要合作者在《力学进展》期刊上撰写综述2篇,其中一篇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论文)。候选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及Physics of Fluids、实验流体力学、物理化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候选人工作踏实、勤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取得了一些具有较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展现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推荐候选人申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充分依托中国力学学会优势资源,为候选人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候选人得到快速成长,进而成为同龄人中能够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尽快成为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影响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





    张欢,兰州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张欢,1986年8月出生,兰州大学讲师。

    候选人张欢于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于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风沙环境力学小组学习,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继续从事风沙运动中静电现象的研究。

    候选人在所在团队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野外观测发现:风沙电场不仅仅只有垂直地表方向的垂向电场,而且还存在沿风向的流向风沙电场,其强度远高于垂向电场。随后,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定量预测出流向风沙电场并揭示其形成机制,还指出其主要是流向输沙强度的脉动所致,这是不同于垂向风沙电场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候选人还建立了一套通过观察风沙电场变化来预报沙尘暴临近的理论方法,这是从未见报道的。目前为止,候选人已在国际重要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区,IF:4.409)、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2区,IF:3.454)、Scientific Reports (2区,IF:4.259) 和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E等发表学术论文6篇,SCI他引24次。例如发表在Geophysics (2016年,IF:2.391)和Physics Reports (2015年,IF:17.425) 的文章单篇多次引用了候选人的工作,特别是Nature Geoscience (2017年,IF:13.941) 将其测量的土卫六沙尘颗粒的荷质比与本候选人工作进行了比较:“note that similar charge-to-mass ratio values has been measured on wind-blown sand grain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值得注意的是,相似的荷质比结果已经在自然条件下的风沙流中被测量到)”。

    本小组有关风沙电的沙尘暴野外观测和风洞实验以及理论模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关注,成为风沙研究和多场耦合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处于“并跑”和部分“引领”的地位。同时,进一步的研究也急需深入,例如如何通过电信号反演沙尘暴内部结构信息,是一个没有被关注的研究,候选人有可能开展原创性研究。候选人已经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并甘愿在西北甘肃从事相对艰苦的研究工作,实在难得。我郑重推荐并希望候选人进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张杰,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张杰,1988年1月出生,西安交通大学讲师。

    张杰博士于2009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硕博连读,2015年1月毕业后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研究生期间,张杰主要进行磁流体力学(MHD)和多相流体力学的算法发展及相关流体运动的机理研究,背景为热核聚变Tokamak装置中磁场影响下的金属流体运动,如液态包层和第一壁中的气泡运动、薄膜流动和液滴运动等MHD两相流动。

    张杰博士作为主要负责人编写了求解复杂边界磁流体和两相流的三维程序,发展的算法在J.Comp.Phys上发表了2篇论文,以此搭建的平台是科技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液态锂壁在未来聚变装置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的重要计算平台。鉴于上述工作,课题组最近受到J.Comp.Phys的邀请,撰写一篇关于磁流体两相流动数值算法最新进展的论文,主要由张杰博士来完成。

    在完成程序编写后,张杰博士进行了若干MHD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通过研究单气泡在液态金属中的上升,发现磁场是通过改变气泡的尾涡结构来改变气泡的上升路径和上升速度的,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若干现象,在Phys.Fluids上发表2篇论文。注意到即使是在水中,气泡路径为何会从Z字型向螺旋型转逆的机理依然不清晰,以此为目标,张杰模拟了数十组算例,最终确定是由于气泡形变的不对称造成尾涡之间的相对运动,诱使了气泡的路径出现转逆,相关结果在J.Fluid Mech上发表论文1篇。同时,他还关注其他与Tokamak装置有关的MHD两相流问题,如液滴与液膜/固壁的撞击问题,给出了磁场作用下液滴铺展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相关的2篇论文发表在Phys.Fluids和J.Fluid Mech.上。

    张杰博士于2016年获得了“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奖励,潜心于应用基础研究,希望有更宽松的环境专注于学术本身,对托举的需求有:希望在科研选题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在已取得成果的方向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有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正和法国方面继续合作研究(通过CSC资助,张杰到图卢兹流体力学研究所-IMFT访学一年,合作导师为J.Fluid Mech.副主编Magnaudet 教授),拟互访进一步深化合作;能被推荐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我们推荐张杰博士出于下述原因:研究涉及到磁场,流场和界面力学的多物理场耦合的前沿问题,并取得了丰富的前期成果(2篇J.Comp.Phys.,3篇Phys.Fluids和2篇J.Fluid Mech.);继续深入上述研究,有望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气液/液固相变的算法发展及多气泡在磁场中的运动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法国的合作研究是分层流动方向首次进行三维直接数值模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数据和结果,双方达成了保持合作的意向,后续研究值得期待,“托举”将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END·

     

    小编:右仆射

    文章来源:中国力学学会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bainazhishi@163.com

    ▼点击查看百纳历史干货

    赌博or读博 | 审稿杀手的心里话 | 与研究生谈撰写论文 |  如何选研究题目? | "双一流"建设 | 颜宁:女性科学家在哪里 |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加拿大博士后的薪酬福利与生活 | 超详细论文写作规范手册 | 这9件事每个博士生必须尝试 | 怕什么前途未知,进一寸有一寸的成长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参加复评人员名单公示

    《百纳知识》由百纳公益组织创办和运营,

    由子斯月、王成禹、赵序茅3位博士担任主编,

    廉富镯担任执行主编,

    60余位本硕博和青年老师参与公益运营。

    科研是一场美丽的冒险,

    《百纳》愿做大家冒险路程中最真诚的陪伴者。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一次不一样的百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