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基因检测,另一种“剧透人生”
你的面前有个盒子,盒子里只有一只猫和少量的放射物质。放射性物质有50%的可能会衰变并释放出有毒气体来杀死这只猫,也有50%的可能不会衰变,猫安然无恙。然而“生”或“死”的结果,你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否则,那只猫就一直处于生死叠加的不确定状态。
人也是只受困于不确定性的猫。不过,包围人的并不是非死即生的极端假设,而是更多复杂多变的未知。正是这些未知带来的情绪铺成了人生的底色:恐惧、期待、兴奋、焦虑……而在这些情绪中,焦虑是最普遍的,像空气中的毒气,于日常生活中缓慢阉割掉你的精神。
好在,人类在“阉割”中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基因检测作为这些努力成果的其中一项,被认为能够突破“薛定谔的猫”的假设。这就好像在箱子上开了扇窗,基因检测让外面的人看到你,并且告知你的状态甚至未来,进而瓦解你的焦虑。这种“剧透”人生听起来很酷,但是,你敢来吗?
被“剧透”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体验?
人对未知,尤其是与己相关的未知,有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一方面是好奇,想要尽可能的探索自己、获取信息而消除不确定性。毫不夸张的说,这种对未来的好奇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之一。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剧透人生就像考前“划重点”,知道考什么心里才踏实。
而另一方面,是恐惧和忧虑。南怀瑾老先生自问自答:“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地下、过去未来的一切事?”“因为我们不通,阻碍了。是被什么阻碍了?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嗔、痴、慢、疑等等。”
这种人性的弱点也经常被反映在影视剧里,大雄透过哆啦A梦的任意门,看到了西装革履、满脸写满“成功人士”的未来的自己,于是回到现实后更加不思进取,“反正未来一定会成功,现在怎样都无所谓”。设想一下,如果大雄看到的是失意的自己,那么他也许也会有足够的理由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反正未来都那样了,现在怎么努力也没用。”
不过,也有人对人性的自控力很有自信。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降临》,就模拟了“剧透人生”这样的极端假设。女主人公露易丝是一位语言学家,她在与突然降临的外星人沟通的过程中,洞悉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具备了看到未来的能力。不过她看到的未来并不美好:丈夫离他而去,女儿死于25岁。看到结局的露易丝的选择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去爱、去经历相逢的喜悦或离去的悲伤。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者也对“剧透人生”及其后续对人的影响产生了兴趣。早在1960年代,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就曾撒过一个“权威性谎言”,他在一所小学随意选出了18个班级进行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将一份毫无根据的“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并由校长向全校公布。结果8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博士再次回到学校进行复试时,他发现,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虽然这个实验更多被用作解释某种“期望效应”,但是上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也是被“剧透”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带来了反馈无疑是正向的。
遗憾的是,我们既没有哆啦A梦的任意门,目前也没有确证有外星人的存在,更别提能“洞悉他们的思维方式”以获知我们的命运了。而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也不过是心理学家们的一个谎言。
摆在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跟孔子修炼准确率高达70%以上的占卜能力,“吾百占而七十当”,或者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通灵之人;要么,就直接放弃“剧透人生”这条写着“此路不通”的路吧,一路摸爬滚打,也是独一无二的人生。
基因检测,另一种“剧透人生”
2013年5月,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实施了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原因是她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的BRCA1基因缺陷,这意味着她分别有高达87%和50%的概率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再此之前,朱莉的母亲已与癌症斗争近十年,并于56岁时死于卵巢癌。两年后,2015年,朱莉又再次接受了卵巢和输卵管手术,将罹患癌症风险降至5%。
实际上,朱莉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名人,早前乔布斯在罹患胰腺癌后花费了约10万美元进行基因检测,他在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采访时曾表示:“我要么是第一批以这种方式击败癌症的人,要么是最后一批死于癌症的人。”
这股基因检测风也刮到了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给儿子轩轩做了份儿童多元智能基因分析,测试报告显示,轩轩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极其突出,轩轩的妈妈用这份报告在微博上喊话拳王爸爸:“不要想着让轩哥继承衣钵了,别浪费天赋,培养他成为主持人吧。”
如果说检测技术的提高、成本降低让基因测序开始踏入1000元时代,那么安吉丽娜·朱莉、乔布斯、邹市明这类公众人物的极力推崇,则让基因检测在普通消费者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助推效应。在更多人的眼中,疾病易感基因、慢病遗传病风险的基因检测不应该专属医疗临床应用领域,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用消费水平内的金钱,享受到亲民的基因检测。于是,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壮大。
医疗临床领域的基因检测多被应用于临床诊断,靶向药物治疗,专业壁垒高且政策限制大;而大众消费级别的基因检测则更贴切消费者需求,市场空间大,玩法也更多。如多数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都会有祖源分析、运动基因分析、营养代谢分析等项目,用户只需要花少部分钱,即可在网上购买基因检测服务。
根据笔者观察,目前市场上的基因检测有很大趋同性,如唾液采集方式,遗传病、慢病、祖源等检测内容,行业内在最终反馈给用户的报告,也都是以数据解读报告的形式呈现。那么在巨大的市场红利诱惑下,身在蓝海中的基因检测公司,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开辟一条新大陆航线?
最近,一家叫水母基因的基因检测公司推出了LifeCoach(生命教练)服务的新玩法,所谓的“生命教练”,就是把检测得到的个体数据分析与实际“训练”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和后续服务。跟以往基因检测收到的一纸文书和一堆数据相比,生命教练会更有行动力,数据也不仅仅停在表面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空白。
无论是水母基因这类消费级基因检测也好,医疗级基因检测也罢,人们会去做基因检测的大部分原因都是“无法预测未来”的焦虑所致。因为不解,所以畏惧。就如同时下大热的儿童天赋检测,被嗤为新时代的“科学算命”,与古代的“抓周”无异。事实上,笔者也认为基因检测不过是部分家长缓解焦虑的“救命稻草”,如果家长将天赋检测的报告当做教育孩子的“最高行动纲领”,那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种风险固然存在,但是更多的消费者是理性的,因为遗传因素并不决定你到底是谁,你的孩子将会成为谁,事实上,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在共同起作用。如果换个思路看基因检测、尤其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基因检测,其带来的是个性化、精准的理念,不管是医疗也好、还是教育也好。每个人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独一无二的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一起,使人成为人。
因此,与其说是因为焦虑而寻找的出口,倒不如说是私人订制的缓解焦虑的定心丸。如果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的,那么通过基因检测获取自身的精准数据作为参考,倒也不失为“剧透人生”的另外一种路径。
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基因检测这颗缓解焦虑的定心丸,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营养保健为例,根据营养基因组学(Nutritional Genomics),不同的遗传背景有不同的代谢特点,应该相应的基于营养补充或禁止。例如,只建议APOE4型的人群采用低脂肪饮食,MTHFR的变异型多吃生鲜绿叶食物,ACE的D型人群采取低盐饮食,而APOA5的变异型携带者则应该避免一些油脂类的坚果。
又比如说,基因检测也可以用于评估身体代谢能力,进而帮助用户进行体型控制。很多人可以测出来饮食或者运动对体重影响不大,实际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即使是同一套健身计划+饮食计划在不同的人身上实施,可能效果会差的很多。
但是,凭借基因检测获得数据,也许只停留在“知晓”层面,并不一定能导致最终行为的改变。因此,仅仅有数据,没有行动,也就谈不上焦虑真正意义上的根除。
既然缺行动,那就把行动这一环节补上,把“数据”和“行动”结合,达到知行合一,也许会产生不一样的动能。市场上也确实有公司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比如水母基因最近推出的产品LifeCoach(生命教练)。
就像上文提到的,LifeCoach(生命教练)在原有的基因检测“数据”之后,加上了两环:“教练”和“行动”,从而形成“数据-教练-行动”的完整链条。所谓“教练”,是由生物学和医学的权威人士组成,他们通过解读分析个体的基因检测数据报告,在疾病、营养、特质、遗传病、药物、运动等9大生活场景中,一对一为用户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建议。而“行动”指的是,结合数据和教练的意见,一步一步改善用户的不良习惯,实现私人化的定制行动方案。从“数据”到“数据-教练-行动”,这一小步,将会给格局分散的消费级基因检市场测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即便基因检测后,我们被“剧透”的部分人生是不完美的,比如我的基因决定了靠运动就是瘦不下来、我就是不能吃我爱吃的坚果……但至少我们不会再为始终不动的体重而焦虑、也不会为偷吃了几口坚果而充满负罪感。就像罗曼·罗兰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 【健康人生】晚餐与体重和寿命的关系,幸好今天知道了!
- 上海成立肿瘤基因诊断中心 化疗有效率有望翻倍
- 癌症治疗有望实现“量体裁衣”上海肿瘤基因诊断中心成立
- 【晋清学校】播种阳光体育,收获健康人生
- 一家六口“基因突变”无痛觉 骨折都不会痛
- 中国肝癌体外诊断检测领域又添“犀利武器”
- 手把手教你用 CCLE 看基因在肿瘤细胞系的高低表达
- 干货分享 | 让基因干扰易如反掌
- 【健康人生】咖啡与癌症的关系,原来我们都不知道
- 排卵期检测助怀孕,安全期避孕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