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下的国民焦虑: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养老
前段时间,一篇《对不起,爸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被疯狂刷屏,开头的那三句“对不起”,更是道出了中国家长对于孩子上学的焦虑:
对不起,你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之时,妈妈爸爸没有带你去3W的早教班;
对不起,你适龄踏入幼儿园之时,妈妈爸爸没有送你去8W的双语;
对不起,当你即将入学之时,妈妈爸爸依然无法给你800W的学区房。
正因为满足不了上面这些入学条件,他们带孩子环游世界的魄力透露着些许无奈,但想要让孩子看不一样的世界是真的,不想让孩子过早的沉浸在繁复的功课和补习班之间是真的。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魄力,中国的大多数父母还是按部就班,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而面对孩子的教育,补习班成为家长们最大的焦虑。
除了孩子的补习班,中年的家长们还得面临自己父母的养老问题,如果父母都是退休职工还好,可以用自己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甚至农村地区,老人大多没有收入来源,完全依赖子女赡养,遇上重病大病,更是棘手。
上有老下有小,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养老,成为盛世下国民的两大焦虑。
孩子补习班的焦虑
请回答1992
1992年年末,因《水手》火遍两岸三地的台湾歌手郑智化推出自己的第六张个人专辑,在盗版泛滥的情况下,这张专辑仍在大陆创下超高正版销量数字,不完整统计数据为280万张。
该张专辑的同名主打歌《星星点灯》成为了大部分70、80后和小部分90后的共同记忆,但同出自于这张专辑的《补习街》却没什么人记得,或许是彼时的大陆歌迷对歌词中“拥挤的补习街”的描述还无法产生共鸣。
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陆独生子时代的开启,课外补习班在80年代末刚刚露出萌芽,90年代初,当俞敏洪正提着浆糊筒在深夜的中关村的电线杆子上张贴托福培训小广告时,郑智化这首《补习街》所描述的、仅有350米的台湾南阳街,每年至少迎接着1万人次来补习的学生。
不过很快我们就会赶上进度。与《补习街》同年发行的电影《大撒把》所表现出的留洋潮,帮助从事零散英语培训助被辞退的北大教师俞敏洪挣到了第一桶金,一年后,他的新东方学校在一间10平米的屋子里成立。
迈入21世纪前的十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了从1700.6元到6280元的快速增长,同时,第一代独生子们经历了进入初高中、大学的几次升学节点。
虽然国家层面屡次提出要施行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但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重点校制度”仍以各种方式变相存在,加上父母一代的人口基数太大,学生升学压力空前强大,家庭教育可支配支出的增加、收入不高的教师和需要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兼职需求综合作用下,面向基础教育的课外培训迅速发展起来。
但由于在校教师在外兼职不被允许,课外培训大都停留在上门辅导或小作坊的阶段,课外补习未成规模,而主要以“家庭教师”形式出现。那些年里,中小学门口、买教辅的书店门口都是举着“家教”牌子等活的大学生。单对单、小班就意味着价格高,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能请得起家教的大都是城市中的中高收入家庭。
2000年,一本叫做《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横空出世,随后的若干年里,屡屡登上畅销榜,书中刘亦婷母亲成为了很多父母模仿的对象,虽然书中不乏让孩子捏冰块“锻炼意志力”的描述,但中国父母更加相信了,校外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附加值。
2003年春天,“非典”爆发,俞敏洪的一位北大师弟就被北京的一户军队大院家庭请了去,辅导家中六年级的孩子数学。
4个月奥数思维的培养后,孩子一举考上北京四中。这位师弟辅导数学的功力一下就从大院里传了出去,更多的小学生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他的指导进入重点中学。
这年8月,他在毕业典礼上听到了已开办新东方10年的俞敏洪的演讲,随后他立刻在一间12平米的屋子里,以最擅长的奥数起家,开始复制俞敏洪的故事。
疯狂学而思
这位名叫张邦鑫的北大师弟,在那年创立的奥数网后成为“学而思”(现在又更名为好未来)的前身。
受到大院补习经历的启发,他只做培优而非补差,以小班作为核心,自己研发教材,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口碑和资本。在他的启蒙者新东方上市后4年,好未来也登陆纽交所,如今市值已达171亿美元(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还超越了新东方的149亿美元。
一直做K-12阶段课外辅导的好未来虽然长期保持克制的扩张,但若你身边有中小学生的父母就有体会,好未来及旗下的辅导班已经牢牢占据了一线城市中小学生的课外时间。
一位孩子在海淀上学的学而思家长表示,女儿所在的班级所有学生都在上学而思。这个孩子二年级,学而思的课程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上了。
在多个地方媒体对于好未来线下班上课情景的描画中,可以看到,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好未来教学点总会拥挤不堪,从学前班到高中生,各年级的家长陪孩子进入课堂,坐在课堂最后旁听的家长记笔记甚至比学生还认真。
从今年初到年内最高点,好未来股票的涨幅超过200%,被雪球上的投资者称为“中概股里绝对的超级明星股”。在雪球关于好未来股票未来是否还会涨的讨论中,持有好未来股票的雪球创始人方三文认为,好未来依然走在增长的正确道路上。
不过,也有人认为目前好未来这种面向基础教育提供应试技巧的模式——尤其是超前教育和套路式解题是在作恶,“一年级是二年级难度”、“四年级要学初中知识”,用于解奥数题的非常规套路,只为高分而不能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
这种质疑常伴好未来,但不能造成丝毫影响。
每到开班时,家长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排队,线上班的报名常使服务器宕机。没报上名的家长愁容满面,报上名的马上拉着孩子准备分班考试。
一边抱怨着好未来小班模式“饥饿营销”一座难求的家长们,往往一边又会为好未来辩护。一条评论简单直接:“家长考虑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要不要上学而思,而是要不要走高考这条路。”
市面上好未来的模式相关分析已经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不过上面那条评论几乎是所有看好好未来前景的人的共同依据。
其实,人们看好的并不只是好未来或者他的老大哥新东方,而是中国课外辅导教育的整条赛道,不,也并不只是中国的这条赛道。
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课外补习”已经自成文化圈,它不仅有着悠久牢固的历史根基,镜像中已有肉眼可见的生命力和美好未来。
东亚式中产焦虑
将教育资质看作个人及家庭晋升主要途径的儒家传统和中产阶级占据社会形态的纺锤体中央时所释放出的巨大“焦虑势能”,是这个产业的原始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决定了补习文化圈的发迹从都受儒家思想影响并在经济上率先腾飞的亚洲四小龙身上开始,并且一经发起,经久不衰。
文章开头时郑智化所唱到的南阳街,1985年就曾出现过在台湾地区的影视作品中,电影《国四英雄传》中,在台北市公立高中联考落榜的男主角周儒林与陈敬低头走路,轻声交谈,竟然没有勇气走完不到三百米的南阳街。
1958年出生的歌手李宗盛,也因初中学习不好,在补习班度过了悲惨的一年,不过依然没考上重点高中。
而今这条街道依旧补习班林立。说台湾以便利店的密度和数量闻名,显然是没有给予补习班足够的“尊重”,截至今年1月,全台湾已有18492间补习班,是全台便利商店(约1万间)的1.8倍,与20年前比增长了12倍。
同样采用应试教育制度,但因为在国家独立后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的韩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迎来了教育热。
此后国家不断提出减轻负担的教育改革,例如取消小升初制度,努力推广教育广播系统(EBS),让孩子可以通过电视讲座学习,但补习产业只是将重点转移至进入高中和大学的阶段,热度不减。
韩剧《请回答1988》中,就有除了考试内容什么知识都知道的暴发户二代金正峰收看电视补习节目的画面,由于连年考不上大学,他成为全家人的心病。因为韩国人坚信接受高等教育就等于成功。
2007年韩国前总统李明博在总统竞选中承诺,要实现“公共教育双倍,私人教育减半”的目标,成效寥寥。
2011 年9 月,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南韩补习文化盛行的文章《老师,请放那些孩子一马吧》(“Teacher, Leave those Kids Alone”),叙述了韩国学生即使到了很晚时间仍在上补习班拼命读书的情况。
如今,在韩国,90%的小学生都参加课外补习班。当地家庭对中小学影子教育 的支出相当于政府对公立中小学教育支出的 80%。
在公立大学系统仅可容纳约18%的当地高中毕业生的中国香港,补习产业和韩国差不多同一时间发展起来。
大型补习机构往往以打造明星讲师IP揽获客源,在近80%全港中小学生家长的追捧下,一位“补习天后”、“补习天王”的承包费能达数千万元港币,有的甚至近亿元港币。
在TVB推出的一档纪实节目《没有起跑线》中,有家长表示,在香港不做两件事就可以活得很潇洒:一、不买房;二、不生孩子,但如果你生了孩子,就得“赢在子宫”。
激烈的竞争导致香港孩子必须从几个月起就开始接受各类补习,否则从幼儿园起就告别了成功的人生。有个还在上学前补习班的家长粗略算了一下,供孩子上到大学至少要花700万港币。
知道在同样有着深重“怕输”国民性格的新加坡,现在有多少比例的中小学生参与补习吗?97%。
需要说明的是,东亚补习文化圈绝已不仅限于早先经济腾飞的国家和地区,现在,在印度、斯里兰卡、阿塞拜疆等国家,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例都超过60%。
所以抱怨中国学生升学压力大,大概东亚学生们都会从练习册里拔出张苍白的脸,微微一笑吧。
学区房或“学而思”,你至少得买一个
可以看见,近几十年来,不仅是中国,东亚多国课外补习业都由市场经济的开端而起,繁荣都与其社会中产阶级的迅速壮大呈正相关。
而这批中产阶级实现早先实现向上流动的路径,大多离不开教育,因此对于阶级坠落抱有深切的恐惧感的他们相信——给子女更好的教育,是稳固阶级的最可靠路径。而更好的教育,仅靠公立学校是远远不够的。
弥补公立教育的不足,成为了中产阶级维持阶层地位的必要功课,这个功课或许从子宫中的“胎教”而始,更普遍地,至少从购买学区房开始,而如果你没有抢到重点校旁边的学区房还想让孩子上重点,怎么能不继续报“学而思”呢?
“如果你想择校,让孩子上海淀区的重点中学而不是划片的学校,不报学而思是考不上的,那些学校选拔考试的内容根本不是学校教的内容,那些太简单,他们考拓展内容,就是学而思的那一套。”
虽然孩子只有二年级,但这位家长早已未雨绸缪,即便如此,她也表示,自己已经算要求比较松的家长,给孩子报名网上的课程只是随堂做做题,“有的家长就在学校门口等着,一放学就把孩子送到学而思了。”
如何看待学而思所面对的“作恶”质疑?这位家长不置可否,表示:“没有选择。”对于学而思的产品和教学逻辑,她赞不绝口,让她不够满意的,反而是将“减负”挂在嘴边的公立学校。
在她眼中,学而思是无比成功的,除了教学和内容产品的护城河,小班模式需要抢座的运营模式更将家长的焦虑指数级叠加,“他们完全抓住了家长不甘落后、从众的心理。”于是,K-12教育的客户从来都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
正是因为如此,早期立足于成人英语培训的俞敏洪被他的师弟张邦鑫用很短的时间超越了,后者抓住的小学生家长一旦进入他的领地,必将长期的留存下去,持续报名、消费。
而续报率是所有教育公司努力的生命线。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的成功,使得新东方后来也开始涉足K-12领域。2003年的故事,似乎调了个个儿。
补习教育的主要研究者香港大学教授马克·布雷(Mark Bray)对于亚洲课外补习主要研究作品叫做《影子教育:亚洲课外补习及其对政策制定者之启示》,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是西方对于课外补习教育的称呼,意思是其与教育体系平行存在,只要应试教育存在,补习业将永远如影随形。
于中产父母而言,这个必须去追随的“影子”使他们的人生进入了一种重复,自己完成的路,再陪自己的下一代走一遍,下一代还将继续……
从学区房出发,迈向这条不断延长的“补习街”,学生和家长不断轮替,永远熙熙攘攘。
老人养老“生活”的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一二十年是乐观的。我们正在处于上升期,而且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十四亿人必将会爆发出超过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强大力量。
现在,中国人在新闻上听到中欧展开对话,已经习以为常了,本来中国就可以和欧洲平起平坐,我们的领土和欧洲差不多大,而我们的人口超过欧洲的一倍以上。
然而,在中国经济和国力迅猛向前的同时,不代表中国不存在隐忧。中国未来的隐忧是什么呢?非常感谢我们是个大国,在这个大国内部,总有不同的发展样本。于是这些样本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启示。
中央为什么要给黑龙江2775亿
我们登陆中国财政部的网站,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中央政府向全国各个省市的转移支付的金额,这里面有一个省非常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黑龙江。黑龙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016年,黑龙江接受了中央政府2775亿人民币的转移支付,排在全国第四位。接受中央转移支付最多的省份前三位是四川,河南和湖南。
这里面就有意思了。按照2016年底的人口数量,四川省8262万人,第二名的河南省1.0788亿人,第三名的湖南省6822万人。
而黑龙江仅仅只有3799.2万人。不要说人口超过4500万的落后省份江西省获得的转移支付不如黑龙江多,事实上,连常住人口高达7027万人,发展程度比较落后的安徽省,获得的转移支付都不如黑龙江多。
如果我们看全国获得转移支付金额最多的十个省,黑龙江人均金额仅仅低于特殊情况的新疆,高居第一位。
如果全国所有省市区一起看,黑龙江人均获得转移支付金额在非自治区的所谓“汉族省份”里面也是第一位。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光看贫困县的数量,黑龙江比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内蒙,甘肃,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四川,河北等等一大票省份都要少,黑龙江人口也不多,贫困人口数量更是比不过上述省份,为什么中央独爱黑龙江呢?
我们打开看下黑龙江省政府的报告就知道了,这些钱究竟去了哪里。
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的财政收支情况。
2016年黑龙江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48.4亿元,同口径下降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228亿元,增长5.2%。
收入1000亿级别,支出4000亿级别,这个财政亏空真的是不一般啊。那么是不是因为黑龙江缴纳了太多国税的缘故呢,我们知道大庆的油田可是国家资源啊
我们看下黑龙江缴纳了多少国税给中央,以2015年为例,黑龙江共完成国税收入989.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收208.4亿元,下降17.4%,分级次看,中央级企业收入完成806.2亿元,下降17.1%;地方级企业收入完成183.1亿元,同比减收41.6亿元,下降18.5%。
如果按照类别看,其中,原油国税完成226.4亿元,比起2014年的395.7亿元大幅下降43%,非原油完成762.9亿元,增收39.1亿元,增长5.4%。
到了2016年,面对市场需求不振、石油煤炭价格持续处于低位的严峻形势,黑龙江全省国税收入完成 912.1 亿元,比2015年继续下降。
从上面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确实央企多,央企占了全省缴纳国税的80%以上,如果按照产业来看,石油是最大税收来源,2014年占了全省33%。
不过黑龙江全省国税全部加起来,也只有大概900亿元左右。也就是说,即使黑龙江省一分钱国税不缴纳,那么全省财政收入也只有2000亿左右,和4000亿的支出比起来,还是处于亏空50%的状态。
那么这4000亿都花到哪里去了呢?黑龙江省政府的报告里面是这么写的,2016全省公共财政支出最大的有12个项目。
我们简化的看,超过500亿的支出有这么几项,教育支出558.9亿元,主要是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需要投入经费,这个是没有问题。
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799.9亿元,这个主要是补贴农民种粮食,黑龙江是中国第一大粮食大省,要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同时大兴安岭的生态保护也需要投钱,这个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这个也没问题。
两个重头戏来了: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32.4亿元,主要是落实国家调待政策,将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分别提高7%和6%;
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80.6亿元,增支6.6亿元,增长2.4%。主要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380元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由年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
社保、医保支出成为黑龙江省政府支出的最大部分,合计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占到了全省支出的差不多四分之一。即使黑龙江完全不缴纳国税,没有中央的转移支付的话,意味着黑龙江省50%的收入要付给社保和医保。
棘手的老龄化
这背后有两大原因。
第一,是黑龙江产业结构不好,高度依靠石油。以2014年为例,国税收入里面33%来自石油,这几年国际油价大跌,黑龙江第二大经济城市大庆经济增长一塌糊涂。这个我在后面的文章会写,东北的经济为什么不好。核心还是产业结构问题。
第二个就是黑龙江在迅速走向老龄化。
黑龙江全省企业退休人员由2010年的268.8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457万人。与此同时,养老金跟随全国实现了翻倍增长,基本养老金由月人均1076元提高到2119.56元,净增长1043.56元/月,整体增长近一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排名由全国第32位上升至第24位。
黑龙江3800万人口里面竟然有457万企业退休人员,注意这还只是企业的,如果把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算进去还会更多,恐怕会有500万人。
实际上,黑龙江是全国养老金亏空最严重的省份,没有之一。
我们和人口高达6822万的湖南省比较一下,湖南省离退休人员人数只有390.7万人。但是,我这里要加个但是,我们肯定以为湖南省的老龄化程度比黑龙江要轻,其实不然。
下图是2016年湖南省统计公报,6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达1201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高达801.5万人,占比为11.75%。 而黑龙江2016年的统计公报里面,65岁以上老人人数为440.7万人,占比为11.6%。
其实湖南和黑龙江老龄化程度差不多,这也可以反应出全国生育率都非常低,下图是湖南省2016年末的人口构成。
湖南和黑龙江老龄化程度差不多,那么为什么黑龙江退休人员人数多出那么多呢?
原因是黑龙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由于黑龙江距离苏联最近,在当时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青年大量涌入作为边疆的黑龙江搞工业化和大农业生产,黑龙江人口从1950年的1037万人,到1960年变成了1815万人,十年工业化时期人口暴增了80%。
为了吸引年轻人到边疆,不管是工业化人口,还是集体农庄人口,大多数都被纳入国家体系。
2016年,黑龙江65岁以上老人数量为440.7万人,而黑龙江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事业退休人员人数超过500万,可以说基本上黑龙江老人的绝大多数都是有国家养老金的。
湖南就不一样了,湖南开始工业化的时间比黑龙江晚很多。即使在2016年,湖南省的城市化水平依然比黑龙江低7个百分点。
2016年湖南光是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01万人。考虑到女性是55岁退休,因此实际上应该退休的人数还大于1201万人,但是湖南省企业退休人员只有区区390.1万人。
这390万老人可以享受每个月2000元以上的企业退休养老金。但是在湖南广大农村生活的数百万60岁老人,只能领取每个月8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你没有看错,不是800元,而是每个月80元
当然他们可以选择一次性补充缴费,这样可以领取更多的养老金,但是也少的可怜,因为中国政府目前规定的农村养老保险最高一年只可以缴纳500元,没错是一年最多能缴纳500元(各省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比如有的省规定可以最高一年可以缴纳1000元)。
我们就按照一年缴纳500元计算:
举例来说,假设王大叔今年50岁,缴费到60岁,那么退休后王大叔每月的养老金发放标准=(500元+30元)×10年/139+80元=118元;
假设小王30岁每年缴纳养老保险500元,一直到60岁,那么小王退休后每月老金发放标准=(500元+30元)×30年/139+80元+(30-15年)×(1+1%)=209元。
根据湖南省政府的数字,2017年初总共有910万湖南农村老人参与农村养老保险。
下面是报告原文“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0元,此举将惠及909.74万(不含暂停待遇人员28.57万人)60周岁及以上参保人员。”
为什么湖南的老龄化看起来没有那么严重,这背后就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光是一个中国湖南省,就有9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仅仅依靠着一个月80元(最高200元左右)一个月的养老金生活着,他们的生活来源,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劳动,以及子女的赡养。
所以,我每次在网上看到年轻人说,养儿防老的观念过时了,要靠国家来养老,这句话只是对了一半,不只是养儿才能防老,女儿也可以赡养老人。
错误的一半是什么呢,你看不到我们国家,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还有成千上万人无法依靠国家活着,他们必须要自己不停的劳动,或者依赖子女的赡养才能生存。
同样是60岁以上,黑龙江的老人们普遍拿着2000元一个月的退休金,而湖南省的老人普遍拿着一个月不到200元的基本养老保险,这就是区别。
中国的发展,农民永远是最苦的,不像有单位的人,中国农民年轻时想缴纳社保也没有门路,所以我们才要大搞城市化,大搞工业化。
不够用的养老金
中国的未来,不会是现在的湖南一样,大部分退休老人领着完全无法维持生活的养老金,而必然是越来越像黑龙江一样,越来越多的人纳入高标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
也就是说,领2000元左右“正常养老金”的老人会越来越多,领不到200元的“超低养老金”的老人会越来越少。我们的养老金必然是不够用的。
为什么不够用呢,以2016年为例子,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2.3亿人,我们假设每个人都发2000元每月的养老金,那么光是这个支出就有5.5万亿人民币一年,占到全国财政收入15.96万亿元的35%。注意这个全国财政收入是中央+地方之和。
如果是3000元每月的养老金呢?在当今的中国社会,3000元一个月也只是能够维持生活的水平,谈不上很高生活水平,那就需要支出8.28万亿,占到全国财政收入52%。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老人还是得靠自己和子女解决生产问题。
我们今天,全国养老金亏空最严重的黑龙江就是这样,社保+医保支出占了全省收入的50%左右。所以需要中央转移支付。
更何况,中国的老人数量还在不断增长,2016年的2.3亿人不会是终点,因为仅仅在2015年,这个数字还只是2.22亿人,去年一年时间就增加了800万人。
更严重的是,中国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达到峰值之后,已经在不断下降,2016年为90747万人,这个数字在2015年为91096万人,一年时间下降了349万人。
我们要扭转中国人口还在增加这个错觉,中国的人口已经在下降了。现在中国的所谓人口是增加是老年人口的增加,青壮年人口数量已经在2012年开始出现了稳步的下降,2016年中国老人数量增加了800万人,而16~59岁青壮年人数却下降了349万人。
如果说数字的变化是现象的话,那么还有另外一个大趋势,即使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育率必然会不断走低,因为贪图享受和安逸是人类的天性,不论男女。
生育和养育孩子虽然在长期看是有利的,但是生育和养育孩子在短期内毕竟是一件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是违反人类希望一直玩耍和享乐到死的天性的。
2016年中国全面放开二胎,卫计委一直说会多出生多少多少人,结果全年下来只多出生了130万人左右,完全微不足道,而且相当大一部分是70后抢生。
要知道中国所谓的超生,90%是二胎,三胎及其以上的超生占不到10%。完全放开二胎也只有这个效果,实际上放不放开三孩,也不影响大局了。
说了这么多,我很少说悲观的话,但是有几个事实我们必须要清楚:
第一,不要说什么养儿防老过时了,大多数人不要指望国家来养老,国家没有这么多钱给你养老。
国家和政府养老这句话,只适合于部分国人,就以现在全国才2.3亿老人来说,人均养老金3000元也要消耗掉全国财政收入的52%,我国财政之所以还能维持,实际上是靠大量老人只领一个月不到200元的基本养老金。
更何况对于80后,90后来说,他们退休以后的中国不是2.3亿老人,而是4亿老人,其中绝大部分人,除了国家以外都还需要子女和家庭的赡养。
第二,发达国家解决养老金亏空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促进生育和引进移民。
欧美澳不用说了。我国台湾地区,目前就有数十万大陆新娘,东南亚新娘;我国香港同样每年引进数万大陆新移民;新加坡不断引入中国移民;韩国则是大量引进中国朝鲜族移民;
我国以后引进什么移民呢?义乌和广州已经有了部分答案。
第三,使用机器人不是解决老龄化的办法。劳动力不足,用机器人来替代不就行了吗?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机器人只能解决生产的问题,不能解决需求的问题。
机器人不会购买房子, 智能手机,汽车,不会喝酒吃饭,不会出去旅游,不会看电影。
不管是住房,汽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还是喝啤酒,看电影,旅游,消费和需求的主体都是年轻人,老人在这些方面的需求是远远比不上年轻人的,年轻人数量少了,会导致行业走下坡路,反而降低资本和技术进入该行业的兴趣,从而降低进步速度。
举个例子,那个产品有1亿人想买,你肯定会投钱去搞研发,而且还会有竞争对手和你争相比较投入,搞技术研发竞赛,现在我告诉你,那个产品只有100万人想买了,竞争对手也撤出去了,你还会投这么多钱吗?这实际上是降低了产业进步的速度。
在国家层面就是这样,我国的各大先进产业,都是在国内巨大市场积累了巨额的利润之后,再去进攻国际市场的,我们就以智能手机为例子,华为,OPPO, VIVO,小米都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前提是因为在本土市场拿下了大量份额和利润。
我们举个例子,假设中国人口不是1.4亿人,而是140万人,他们会积累起这么多资金去征战国际市场,和国际巨头竞争吗?会有利于他们投入资金搞产线升级改造,技术升级换代,搞机器换人吗?当然是不利的。
老龄化会延缓了技术进步的脚步,反而是健康的人口结构的社会,技术能力和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更快。
第四,正视并且接受中国数千年来赖以生存的生育文化已经被不断破坏。中国将长期处于低生育率、不断走向老龄化的现实。
以前要解决低生育率问题,只有计划生育的卫计委这个大麻烦,中国地区太大,为什么要全国统一搞计划生育,像在生育率已经低到1.0的北京,上海,东三省的户籍居民,我想不出来搞计划生育除了消灭掉更多的年轻人以外,还有什么意义。
倒是在我国出现人口大爆炸的某些地区,为什么不敢搞一胎化计划生育?
除了卫计委,现在又多了两个敌人,一个是不想结婚不想生育的享乐主义,一个是反对生育的国产女权主义。
我们举个极端的例子,中国只有两对夫妻,一对夫妻喜欢玩,不生孩子,另外一对夫妻辛苦的生育了和抚养了两个孩子。
当着两对夫妻退休之后,工作的就是这两个孩子了,形成了两个人工作,六个人消费的局面,实际上这对丁克夫妻就享受了另外一对夫妻养育孩子的成果,没有这两个孩子,那么他们显然就无法退休。
当然中国人多,还是有能力承受一部分人这样的,但是对待这种价值观的群体,可以包容,但是不值得提倡。
为了让自己的晚年有一个比较高的生活水平,必须未雨绸缪的准备好自己的未来,不要只想着依靠国家,你要知道国家就是一个个像你这样的个体组成的,你依靠国家,本质上就是依靠你自己,你如果不想只依靠自己,想占国家便宜,本质上就是占别人便宜,哪有那么多便宜让你占。
事实上,你现在登陆下你的社保账户,根据国家规定的公式,就能算出来你退休后能领多少钱,算出来了你就会知道,你晚年的养老金,极大概率只能维持你基本生活,这是不符合我们的期望的,毕竟我们想要的是生活,而不是活着。
来源:文章综合自【虎嗅网、宁南山】
- 太多资本烧钱焦虑赌风口,这位80后女投资人则低调赚大钱
- 评论 | 巴蒂:梅西别为世界杯焦虑 2022年他还能踢
- 神秘圣诞惊喜 | 99%的人都没试过这款来自意大利的国民甜点!
- 马克龙民意支持率回暖,改革“业绩”渐被法国民众接受
- 漫画界“国民岳父”陈缘风暖心来袭!《和女儿的日常2》西西弗书
- 影响的焦虑——缅怀余光中先生
- 【博雅】让你变自信的10个身体语言
- 汉字的网络化生存,不必焦虑
- 【宝鸡心理健康】如何让内心不再焦虑成瘾
- 【推广】焦虑:不能投资房产,还能投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