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老师眼里,没有优等生和差生之分
好老师的标准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他能够点燃学生心中那团小小的火苗,照亮学生的内心。在好老师的眼中,没有优等生和差生的差异,只有特点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住院医师陈一铭记忆中,他自己就曾是一个“落后生”,正是遇到了一位好导师——同在第九人民医院的季彤,他才成为今天同行们眼中优秀的医生。
优秀的学生常常是一个样的,不优秀的学生,却千姿百态。每个导师在招硕士或博士时,都希望自己招到了顶尖的学生。除了运气,老师们自己也有各种鉴别学生是否优秀的办法。但,我的导师季彤教授,在把我招入门下读硕士的时候,却不具备这种运气:因为那时的我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学渣。
这篇文章不算是鸡汤文,而是我硕士以及规培阶段的真实经历。
第一次遇到导师,是一个盲目的选择
大三那年,医学院第五期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开始招收组员。该项目是自愿报名,但全班都积极参与其中。等我知道这一消息并打算报名时,只剩下季老师的项目人还没招满,于是我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这个小组。
千万别以为我是凭着一股科研精神报名的,大三时候的我,成绩在口腔医学系平均以下,也许是倒数40%,体重在200斤以上,性格不合群,作息时间也和别人不一样,相对于功课紧张的医科学生而言,我往往比同寝室同学还要平均早起1小时、晚睡2小时,除了睡觉时间我基本不在寝室出现。
不知道季老师对我的第一印象如何,反正我自己并不喜欢那样的自己。
但是,正是大三时的这个项目为我后来选季老师当硕士导师埋下了伏笔。
大五那年,七年制口腔专业的学生开始选硕导。由于跟着季老师做项目已经两年,我第一时间就做了决定,投入季老师门下。此时的我体重已经比原先正常很多,但综合成绩却跌落到口腔医学系倒数20%。忐忑之中,我还是有幸成了季老师的硕士。
“老师,我只是一个学渣”
季老师酷爱军事,这也使他非常重视纪律性和服从性。把我招入门下后,季老师第一时间就把我丢到了临床一线。最初的两个月,临床工作的压力大到让我对人生和理想都产生了怀疑。在那两个月中,季老师始终一脸严肃,少见笑容,而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是,老师”。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的工作主动性以及服从性却慢慢地形成了。
其实,熟悉季老师的人都知道,他大多数时候都是笑呵呵的,我也一度奇怪,为什么季老师在最开始几个月面对我的时候都是那么严肃,而后来一直都是很和蔼的样子,完全不见当时的严肃。
后来,我才从同事口中得知:在我加入季老师的项目组时,季老师就已经对我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所以当我成为他的研究生后,刚开始,即便我做得很好,季老师也不会当面夸我,怕我骄傲,他希望的是我把纪律与服从练成本能,因为医生这个职业,毕竟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
我的研一过得忙碌而充实;那一年科室年夜饭,喝了几杯酒的我壮着胆子问季老师,“老师,我是一个几乎所有同学都知道的学渣,您为什么还愿意做我的硕导?”
“争议越大的人,潜力越大,好好干。”季老师只说了这一句话。要知道,当时年级排名后20%的我听了这句话,会是什么感受。
脱掉“学渣”帽子,多亏导师的帮助
学渣当了这么久,哪这么容易脱掉帽子?
但,我所不知道的是:季老师对我潜移默化的教导其实早已经开始——纪律性以及服从性只是改变我的第一步!
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临床型医生的,我基本没机会进实验室。但是,各项考核指标中,科研论文的比重又很大。终于有一天,我憋不住了,问季老师:“如何进行临床型科研,如何写论文。”季老师给了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答案:“多看看人家写的文章,你就会了。”
当我为这个答案尴尬无比的时候,季老师却以一种看似很随意的方式把三位关键人物推到了我面前:大师兄马春跃、美国医生林典、马来西亚医生Adzwin。这三位前辈在我向季老师咨询后没多久,就分别针对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向我讲述了他们自己的临床操作以及论文写作经历,并针对我手头的文章给出了建议。
8个月之后,我的第一篇SCI论文就被接收了。
在第一篇论文写作以及反复修改的期间,我常常会看到季老师和这三位前辈长时间聊天,聊完之后,我这边多半会收到新的建议。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给我凑齐这种梦幻组合级别的老师,季老师着实花了不少心思! 我在此期间收获的论文写作经验与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季老师用四个人的力量以及长时间的教学,终于在我的脑海里面建立了中西结合的论文写作体系以及临床思维。
相信自己和导师,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
伴随着两年多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第一篇SCI论文发表,我的硕士阶段完整结束。很多人认为,硕士结束时,应该可松口气了。当时我也这么想,其实,竞争最激烈的部分在之后的规培阶段才正式开始!
规培期间,大家都在为后续正式工作做打算。与我同期规培的博士、硕士非常多!要想入职心仪的九院,必须要和广大博士、硕士正面竞争。那时候的我,又一次回到了总排名的后50%!
这一次,我真的有点怯了!
但是,季老师在谈及我面对的情况时则显得很轻松,“你还有两年时间,兼顾好临床与科研,留院几率还是很大的!”我一直不明白季老师哪来这种谜之淡定。两年后我拿到面试录取通知,才偶然得知季老师当时比我还紧张,只是考虑到我后续两年的工作心态,一直直率爽朗的他硬是憋了两年。
规培开始后三个月,印度医生Sandhya在季老师的邀请下来到了我们小组。这位34岁的印度女医生此时已经完成并发表了20多篇SCI论著!她成了我的论文写作老师。Sandhya以她丰富的经验,把我之前的科研、写作思路逐一简化,并教会了我更加高效的写作方法。
随着临床科研的进行,新的问题出现了:为了更好更快地收集数据,我需要得到包括病理科、病案室在内的多个兄弟科室的帮助。
当时的我,在医院里是个“人生地不熟”的小医生,没有资格独自去请求上述科室的帮助。季老师领着我逐个拜访了这些科室的领导,一遍遍说着我的工作情况,表示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些科室的教授们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在各方面支持到位之后,季老师告诉我“我建议你整合现有力量,组建一个科研小分队;系统性、模块化进行临床科研。你应该同时有三个科研方案,第一个已经接近完成 (发表),第二个正在完成 (写作),第三个正在设计 (构思)”。
在季老师、各科室同道以及Sandhya的大力帮助下。18个月内,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了10篇论文,并且被SCI期刊接收了7篇。忙碌紧张的规培生活,就在这种一鼓作气的努力中渐渐度过。后来的入职面试,我幸运地突出重围。
但是,在我面前,季老师除了一句“恭喜”,几乎什么也没说过。直到前不久去香港参加学术会议,晚宴期间邻桌的季老师喝着酒对另一位教授说:“谢谢你当年把这么好的学生让给我了。”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我看过很多学霸写的文章,我是真心羡慕。本科硕士阶段,我始终希望和他们一样可以获得奖学金,名字贴上光荣榜,只是从未如愿。我很感谢导师,在我最迷惘的时候给予的指导以及他默默地为我提供的种种支持。现在,我也很庆幸:我没有让我的老师失望。
我相信,有不少年轻人可能会遇到我这种情况:一直努力,但是成绩始终不如意。我能给的建议是:继续努力,因为量变会引起质变,你的努力迟早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也请认真选择你的导师,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你的职业轨迹乃至人生轨迹。
编辑:张潇予
本帐号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文汇教育”。
- 神级下饭美味,烤茄子、烤鱿鱼...在家做没有油烟的烧烤!
- 美智库:解放军无法全球投送没有实力实施地区霸权战略
- 联合国译员之路有多远,张光波老师讲座来袭!
- 中国教育部承认的意大利正规高等院校全录,看看有没有你选的学校
- 公示!泰安47位教师获市级荣誉!看看有你熟悉的老师吗?
- 孩子视力下降,家长有没有过错?
- 东北4道硬菜:宴席上没有吃过 千万记得别说你去过东北
- 佛系90后活的比谁都精彩
- 男子醉驾身亡全桌人共担赔偿 法官:没有劝酒也要赔
- 李飞飞要帮Google在中国做AI了,但她说:AI是没有国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