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吉斯莎娃有才有腿还能有钱,都因这个同性恋不服烂赌鬼的"
?
提示:点击上方"网球"↑马上关注我们
沃兹尼亚奇举起总决赛奖杯,大片金色的喷花在空中闪烁、飞舞、落地,伴随着25届大满贯得主辛吉斯退役的消息,充满戏剧性的女子职业网球2017赛季也终于落下帷幕。
出生于捷克的两位女网传奇:纳芙拉蒂诺娃与辛吉斯。
女子网球,确实有得赚
对于女子职业网坛来说,如今已解体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两位出生在那里的“玛蒂娜”都是职业网坛绝对的传奇。玛蒂娜-辛吉斯今年37岁宣布退役,巧合的是,玛蒂娜-纳芙拉蒂诺娃也曾在37岁的时候宣布退役,却又在44岁的时候复出并且专注双打一路打到50岁才在拿下2006年美网女双冠军之后正式挂拍。这让我们忍不住猜测是否几年后还能看到辛吉斯重新出马,同时也引发了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这些老将反复选择重出江湖?毕竟这种现象在除网球之外的其他项目中并不常见。
除了运动员对项目本身的热爱、以及年轻选手进取乏力这些因素之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打网球,特别是女性打网球真的有得赚,很赚。
部分年份网球选手收入排名(来源:知乎用户 靳晓楠)
也许比起足球、篮球、高尔夫这些公认的高收入运动,职业网球选手的竞赛奖金和代言收入算不上太高。2017年福布斯运动员年收入榜上,职业网坛挤进前十的只有排名第四的费德勒一人。但是前面提到的那些高收入运动基本都是男性的天下,相比于男选手动辄千万美金的进账,同等水平女选手的收入简直少得可怜。比如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抛开职业联赛成熟的欧洲不谈,即使是在女足运动发展较好的美国,勇夺世界杯冠军的美国女足也只拿到了200万美金的奖励,反观男足,即使他们小组赛阶段便遭到淘汰也还有900万美元奖金进账,收入差距一目了然。而像乒乓球、羽毛球这些项目虽然基本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但是因为运动本身的影响力有限,男女运动员与其说是同甘不如说是共苦。
再看看网球,在大满贯中,美网早在1973年就开始为男女球员提供相同的奖金,澳网于2001年跟随其后,法网则是在2006年事先,一年之后,温网也加入阵营,四大满贯男女全部同工同酬,到了2017年,美网的女单冠军奖金额已经高达350万美元,在前文所述的大环境中,女子网球的“一枝独秀”现象,就显得愈发珍贵。就拿文章开头提到的辛吉斯来说,尽管双打是十分边缘化的项目,但2013年第二次复出以来,瑞士公主一共拿到了4次大满贯女双冠军(平均奖金60万美元)和7次大满贯混双冠军(平均奖金16万美元),仅计算大满贯收入她到手的奖金估计合计都在200万美元以上。除了网球,没有任何职业体育项目能给非核心项目的女性运动员提供这么高的奖金。
网球运动最初对于女子运动员来说只是一个摆设。
有得赚,只因女人一直都在?
女子网球能拥有如今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单纯是因为在这个项目上“女人一直都在”,一场特殊的比赛成为了转折点。
确实自从职业网球运动在19世纪兴起之初,就有让贵族的夫人小姐们作为余兴节目上场打两拍的传统。但是这种余兴节目似的“比赛”比起运动其实更像是表演,女士们戴着花帽拖着长裙挥挥球拍,离职业运动的概念差得很远。直到一战之后,女性球员才被允许穿短袖和短裙打球,却还要顶着“有伤风化”的帽子,获胜奖金也通常不到男性选手的一半。到了1968年,网球运动正式进入公开赛时代,职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可以同场竞技,比赛的精彩程度大大提高,赛事奖金也随着项目社会影响力的上升而水涨船高。然而男女选手奖金差距也随着网球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进程迅速扩大,1969年,美国男女网球运动员的奖金比例大约是5比1,到了1970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12比1。作为大满贯冠军,玛格丽特-考特在1970年的奖金仅为一万五千美元,与此同时男子选手的奖金却可以高达百万。
今年,好莱坞再度将改变女网发展历史的这场“性别大战”搬上了荧幕。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一场改变职业网球发展史的“性别大战”打响了——今年9月,福克斯公司推出了一部以这场网球史上的经典战役为题材的传记电影,还请来奥斯卡影后艾玛-斯通扮演主角金夫人。实际上这已经是这段故事第三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如果一段历史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拿来改编成剧本,那么说明历史本身肯定比电影还精彩。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彼时的美国正深陷越战泥潭,社会矛盾激烈,女权运动风起云涌。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国会同工同酬法案修正案的刺激下,当年的网坛一姐比利-简-金召集当时职业网坛最有号召力9位女选手,脱离当时的国际网球联合会(ATP),组织独立的巡回赛体系,并最终创建了世界女子网球协会(WTA),旨在追求职业网坛男女球员的“同工同酬”。原本这些女选手的诉求和已经退役多年的网球名宿鲍比-里格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赌博成瘾的里格斯硬是从激烈的冲突中嗅到了商机,当时已经55岁的他突然跳出来向风头正盛的大满贯女单冠军玛格丽特-考特发起挑战。作为20世纪40年代最出色的男子网球选手,里格斯公开表示女子网球的水平不值一提,他自己即使退休多年,依然能轻松击败现役最好的女选手。
最初创立WTA的9位女选手。
9个女权斗士呐喊了半年都没人重视的话题,却因为一个大男子主义者的挑衅立即吸引了全美观众的注意力——1973年5月13日,弗罗里达州拉莫纳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体育频道现场直播,结果55岁的里格斯出人意料地以6比1,6比2的比分速胜30岁的考特,这场被称为“母亲节大屠杀”的对决让沉寂多年的里格斯再次回到媒体的聚光灯下,他接代言、上访谈,赚得盆满钵满。
另一方面,那场惨败给女子网球招来的嘲讽和侮辱终于让金夫人坐不住了,她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接受了里格斯第二次发来的挑战。由于上一场比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收视率,当时甚至有四家电视台来竞标这场比赛的转播权。1973年9月20日,德克萨斯州休斯顿航天博物馆,美国广播公司(ABC)在黄金时间直播了这场附加十万美元奖金的比赛。
这场性别大战中,两人的入场方式都非常夸张。
比赛当天,里格斯穿上了赞助商提供的外套——光是穿上这件印着“SUGAR DADDY”(美国糖果厂商,这个词有包养女孩的老男人的意思)字样的黄色外套出场比赛,里格斯就有五万美元入袋。而金夫人也穿上了赛事赞助商请来的英国著名设计师打造的淡蓝色点缀亮片的一片式网球裙——这不是她的风格,熟悉比利-简-金的球迷都知道这位有同性恋倾向的奇女子平日里装扮都是偏男性化的。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凸显“性别大战”的主题,现场演奏着精心挑选的摇滚乐曲,颁奖嘉宾也是当红的电影明星,整个氛围简直就像超级碗决赛那样热闹。而金夫人心中却非常清楚这场看似闹剧的比赛的意义。
“我觉得如果我不能赢下那场比赛,那我们的局面会退后半个世纪。”多年后金夫人回忆起当初的比赛还有些心有余悸,考特的惨败让她没有退路,“那会毁了女子网球运动,会影响所有女性的自尊。”
金夫人承认自己顶着巨大压力应了这场性别大战。
也许是因为压力过大,金夫人开场便遭破发,当时担任ABC公司转播顾问的网球名宿克雷默——此人极力反对男女同工同酬,赛前金夫人甚至表示如果他来主持自己就不打了——断言金夫人已经无力回天。但是她很快便适应了里格斯的击球节奏,开始利用大角度击球调动55岁的对手,消耗他的体力。
“我看了他和玛格丽特(考特)的比赛,仔细研究了他的打法,”金夫人这样解释自己当天扭转局势的关键,“打到第十局的时候鲍比(里格斯)就收起了那副笑嘻嘻的嘴脸,而且开始尝试发球上网了。”
不过即使是在巅峰时期,鲍比-里格斯也不是一个擅长发球上网的选手。最终这场“性别大战”以比利-简-金连下三盘以6比4、6比3、6比3的比分意外取胜告终。
金夫人赢得了这场性别大战。
关于这场比赛的争议多年来从未停止过,除了对阵双方29岁的年龄差异之外,里格斯的赌球黑历史也让人对比赛结果充满质疑。再加上后来金夫人离婚堕胎出柜等一系列负面新闻的影响,整个事件显得愈发像个闹剧。但是正如金夫人在随后的采访中所说,这场性别之战最重要其实不是结果,而是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让我兴奋的并不是击败了一个55岁的男人,让我最兴奋的是让更多人认识了网球,特别是女子网球。”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那是一场26岁的同性恋女权主义者战胜了一个55岁的直男癌的比赛,这种话题性,这种争议感,不只是让女子网球,更是让整个网球运动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金夫人在这样的前提下取胜,等于是向整个世界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良性运作的职业网球大有可为,女子网球的商业价值不容忽视。
与其他高度职业化的体育竞技相比,网球大概是最喜欢把这种“性别之争”摆在台面上讨论的项目。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场经典的性别之战,网坛这方面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888年,当时的温网男单冠军厄尼斯特-伦肖和女单冠军罗蒂-多德女士打了一场让球赛,伦肖的每一局比分都从0比30开始计算,那场比赛最终是伦肖以2比6、7比5、7比5的比分取胜。熟悉中网的观众一定对这种让球比赛的规则并不陌生,2013年中网,塞尔维亚名将德约科维奇也曾经与中国一姐李娜打过一场相同规则的让球赛,那场比赛李娜3比2取得胜利。此外还有麦肯罗约战威廉姆斯姐妹,科利尔和纳芙拉蒂诺娃等等,每一次对决不论结果如何都能吸引相当程度的注意力。
性别大战在当时受到的空前关注。
女人在这里,不仅是有得赚
法国选手西蒙曾经质疑如今大满贯实行的男女“同工同酬”奖金制度,认为男选手五盘三胜的赛制付出更多,奖金更高理所应当。对于他的言论,莎拉波娃曾经反唇相讥,她说:“我敢打赌来看我比赛的人比看他的多多了。”——莎娃的这句话恰好道破了职业体育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吸引足够多的“注意力”。球票收入、转播权合约、赞助商投资,只有广泛开源才能真正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在电视直播的推动下,前文提到的那场1973年的性别大战让无数美国观众认识了金夫人,认可了女子网球的魅力。于是在1975年,WTA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签下了第一笔电视直播合同,随后的70年代后期,高露洁、雅芳等主要面向女性消费者的品牌纷纷与WTA签约成为其赞助商,到了80年代初又有丰田公司加入。良性的商业运作保证了WTA巡回赛的蓬勃发展,到了1982年,纳芙拉蒂诺娃成了第一位在一年中赢得百万美元奖金的女性运动员;1997年,辛吉斯一年之内赢下了三百万美元的奖金;2003年,克里斯特尔斯把这个数字提升到四百万美元。
莎娃与小威
在今年的美网决赛之后的发布会上,新科冠军斯蒂芬斯经典的“数零”言论让人印象深刻。370万美元的冠军奖金让24岁的美国姑娘喜不自胜——确实,这个金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而网球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基本做到男女“同工同酬”的职业运动。虽然低级别的赛事奖金因为举办地和赞助商的不同还有所差异,但是每年的四大满贯已经完全实现了奖金的男女平均分配,即使是最保守的温网,也早在2007年就全面实现了男女选手奖金平等。在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20多年以来女性运动员收入榜首一直被网球选手占据,从纳芙拉蒂诺娃,到辛吉斯,再到威廉姆斯姐妹和莎拉波娃,她们也是仅有的能挤进年度运动员收入总排行榜前50名的女性。
如果光谈钱,未免有点太俗了,事实上,女子网球运动员,他们身上的标签还有健康、美丽、时尚、富有,从年初的澳大利亚到10月底的新加坡,这些辣妹们每一年都在做环球旅行,她们穿着颇具设计感的裙装,打完球后去领支票,然后再参加派对。如果足够优秀,在一年中的四个大满贯中拿上一个,就能成就一生,这一次胜利就可以像李娜和奥斯塔彭科一样点燃背后的整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全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WTA这个组织的存和成功,也是女权运动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显著代表,她成了美丽而健康的最佳展示平台,意味着一种至高的女性荣耀。
每一年的WTA总决赛,都汇集了全世界最好的女网球手,她们健康、美丽、时尚。
今年职业网坛有一个流传广泛的“趣闻”,新科法网女单冠军奥斯塔彭科在法网期间正手的平均时速(76英里/小时)超过了英国名将安迪-穆雷(73英里/小时),或许正是多年前的那场性别大战为整个项目中这种两性之间平等较量的姿态奠定了基调,而这份开放和平等给整个职业网坛带来的话题性和关注度,受益的不也只是女子球员,更是职业网球运动本身。像“性别大战”这样,制造话题、带动市场,同时又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运作模式,也许值得许多渴望商业发展的职业运动项目借鉴。
(来源:腾讯体育 作者:刘洁)
——END ——
- 莎娃福地:天津公开赛 | 年度巡礼
- 面部红痒干燥起皮,激素脸患者这样补水保湿才有效
- 当莎娃、布沙尔、A拉胖了之后…
- 窗帘这样选才有你想要的高级感~
- 【推广】只有匠心,才有创新
- 注意:这几种水果要和籽一起吃才有营养价值,吐掉就把营养浪费了
- 杭州当地才有的特色美食,这六家店一定得去!
- 广马补给小贴士 | 吃饱了才有力气跑马!
- 唐宁:三次重塑,才有今天的宜信
- 如何配置财富才有可能达到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