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205年,资产超2万亿美金,一代金融帝国的“远征军”

屹立205年,资产超2万亿美金,一代金融帝国的“远征军”


“混业经营+国际扩张”使花旗成为连锁性最强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其205年历史中的4次国际扩张分别对应3次经济危机、2次技术革命。近年,花旗重回次贷危机之前的霸主地位,成功的国际化之路是中国金融科技“出海”的借鉴。

屹立205年,资产超2万亿美金,一代金融帝国的“远征军”


文/王小苹 亿欧专栏作者

如今已有“205岁高龄”的花旗银行,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812年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

205年发展史的前100年,花旗主要作为美国的一家城商行,进行本土经营和小规模国际化尝试;其后的100年才对外高速扩张,总资产从220万扩张到两万亿美元,成为真正“大而不能倒”的巨兽。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政府为其拨款3000多亿美元进行救助。

大体来看,花旗的第二个100年,业务策略从两个方向同步推进:一是多元化、集团化混业经营,先后收购美国农业贷款信托公司、大来信用证、第一国民银行、旅行者集团等,并在1977年设立花旗卡业务中心,高端消费者金融也已成为其目前占比过半的核心业务,铸就了一代零售巨头。

二是国际扩张。花旗在1975年成为唯一在欧洲9国设有分行的美资银行,1996年成为亚洲发卡量最大的银行。至今,花旗已拥有2亿用户,覆盖160个国家和地区。

“混业经营+国际化扩张”,使花旗成为连锁性最强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实现了用户可以在任一营业点同时得到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资产管理等一站式服务。同时,这也为其几次面对经济危机,起到缓冲收入与盈利的作用。

下面,重点介绍花旗的国际化扩张策略。

屹立205年,资产超2万亿美金,一代金融帝国的“远征军”

紧随国际经济周期的国际化扩张

如下图所示,花旗在近100年中,每10年的资产规模增速均保持在两倍以上,只有4次低于100%,其中有两次国际化扩张受到缩减。这4次扩张与收缩的过程,分别对应3次经济危机、2次技术革命和1次特殊国际政治环境。

屹立205年,资产超2万亿美金,一代金融帝国的“远征军”

1)始于19世纪初的第一次国际扩张,社会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1929年美国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爆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其间,花旗第一次大规模在25个国家开设了155个办事处,金融危机之后缩减到了15个国家。

2)1962年的前十年,对应苏美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使花旗直到1994年才在俄罗斯开办了第一家外国独资商业银行。

其间的1956 年,美国国内通过《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法》对单一公司控制多家银行进行管控。对此,花旗在1974年将控股公司拆分为花旗控股和花旗公司,以适应全球业务体系——这被称为花旗国际扩张最为关键的一步,随后就进入高速扩张阶段。

3)1987年,美国第二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储贷危机”爆发,花旗又陷入困境,仅1990-1992 年的信贷损失就100 多亿美元,扩张国家数量也从95家缩减至88家。但花旗在危机后的三年复兴计划中迅速复苏。

4)花旗最近的一次资产规模增速下降,是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在此无需展开来讲。目前,但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加上政府对银行的监管放松,美国银行业整体已恢复甚至是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

整体来看,花旗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通过兼并重组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银行,而这只是其国际化的起步。70年代前后是花旗国际扩张的爆发期,银行卡、国际支付结算等业务规模飙升。

扩张过程中,花旗落地的方式大概可以总结为——首先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然后与当地企业谈判合作、或进一步的资本投资和收购重组。台湾在1996年就成为花旗在本土之外首个发卡量超过100万张的地区,2007 年花旗合并了台湾华侨银行。此外,花旗在1999年与日本“日兴证券”合营了一家叫日兴所罗门美邦的公司;2001年收购墨西哥国民银行……

值得一提,随着体量的逐渐庞大,其自身抗击系统性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花旗4次国际扩张,受外部环境冲击最大的是1929年第一次经济危机,16亿美元的资产规模瞬间化为泡沫,而其后的3次都只是增速的较大下滑。当然,其中还有国内政府救助、危机强度不同等原因。

屹立205年,资产超2万亿美金,一代金融帝国的“远征军”

本土和墨西哥之外,聚焦亚洲机构业务

消费金融、全球银行卡业务、机构客户和全球财富管理,组成了花旗的4大业务板块。梳理近年的财报发现,花旗国际业务的区域划分在2008年进行了整合,由之前的美国、墨西哥、EMEA(欧洲&中东&非洲)、日本、亚洲(非日本)、拉丁美洲6大区域,演变为北美、EMEA、拉丁美洲和亚洲4大区域。

屹立205年,资产超2万亿美金,一代金融帝国的“远征军”

花旗集团CEO Michael L. Corbat在2016年报指出,花旗的全球消费者银行中,零售银行和信用卡业务在持续对阿根廷、巴西和哥伦比亚进行了剥离,从而稳固美国、墨西哥、亚洲三大核心消费市场。

花旗在本土的业务创新最明显的体现是,在2016年6月一个周末就将Costco(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1100万用户转化到了花旗平台,并在接下来的6个月带来100万新增持卡用户。

花旗的国际扩张仍是其核心的消费者业务和机构业务两大板块。2008年至今的各项营收数据显示:

1)花旗银行的业务规模、资产管理规模都在同步提升,逐渐回归次贷危机之前的霸主地位;

2)近两年各区域业务量趋于稳定,增量不明显,变化较为显著的是2013年亚洲机构业务的增速。

2016年财报显示,花旗在亚洲的核心业务消费者金融仍然主要为传统零售银行,包括商业银行业务、中等额度的花旗品牌信用卡等,贡献营收的主要区域为新加坡、香港、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台湾、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而非中国。

在策略上,花旗尤其注重与三方机构的合作,除了之前Mastercard、VISA等稳定合作商。花旗2016年在亚洲市场扩展全球合作伙伴,与三星支付等数码公司和社交媒体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服务集成到其数字生态系统客户端。

屹立205年,资产超2万亿美金,一代金融帝国的“远征军”

花旗在中国:金融的特殊性

花旗进入中国的路径是,1995年开办了可提供全面服务的中国分行,与越南和南非同期。其实,花旗真正在中国较大规模开展其核心的零售银行业务是在2007年。

2007年,作为首批外资银行之一,花旗在中国正式成立了本地法人银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由美国花旗银行全资控股,这家本地银行随后在北京、广州、南京、重庆等一线城市开设了13家分支机构,2014年在上海开设支行。

此后,花旗在2012年发行花旗品牌信用卡、成立东方花旗证券,2013年获得证券基金销售资质,以及先后成立了4家贷款公司,引入无抵押贷款、农村金融(可能有政策因素)等;机构业务也操作了BAT、中石化、美的、国家电网等大额项目。

不过,回顾2007年,正逢中国互联网金融发端。国内首家P2P公司拍拍贷(今年10月已向SEC提交招股书)在上海成立。我国网贷十年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分期贷款、消费贷款、虚拟信用卡等信贷零售业务野蛮生长,至少在小微信贷领域没有给外资企业留下任何机会,花旗在中国近十年的高端路线或许也说明这一点。2013年花旗中国的资产规模1527亿,不及国内城商行。

另外,中国金融环境及监管政策也有特殊性。最为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美国信用卡组织VISA试图进入中国市场,在海外封杀中国银联,闹出了持续3年国际官司。

如今,中国金融企业、FinTech企业的“出海”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花旗成功的国际化之路将是较好的借鉴。

在中国,与花旗同属性的有中国平安、工商银行以及新金融阵营的蚂蚁金服等。平安集团的多元化混业经营的版图与花旗相当,工商银行的零售银行扩张也已经进入国际化扩张阶段。

2016年,花旗银行的总资产1.7万亿美元,同期中国工商银行已突破23万亿元,相当于次贷危机前的花旗,余额宝的规模也进入万亿时代。此外还有,宜信、信而富、拍拍贷、和信贷、融360、和信贷已经开启了中国金融科技赴美上市潮。

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

热文

  • 狂砸200多亿,腾讯的医疗野心

  • 趣店罗敏:不还钱一律不催收,就当福利送

  • 李彦宏再次碾压刘强东,靠的是什么?

  • 独家!想加入“地产商”麦当劳,门都没了

  • 4万亿市场,50万家企业瓜分,未来10年,必须关注的4大变化

  • 屹立205年,资产超2万亿美金,一代金融帝国的“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