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凑合”是一张温床,好像下雨天窝在家里,外面有风有雨有乌云,屋里温软可人,多好。可是,风雨总会停,门外还有阳光、蓝天和广阔的世界,凑合惯了,你便惰性得再也不想多行一步路,多看一片风景。

|包亚倩

跨出自己的舒服圈,接触外围的“未知区域”,无论是知识还是思维,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生活中有很多奋起直追、笨鸟先飞、大器晚成等成语。有27岁才正式学画,到56岁名声大震的齐白石;有47岁才打算揭竿而起,55岁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有65岁才出版第一本的作家劳拉·英格尔·怀德。不知道他们年轻的时候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至少,后来他们知道了平凡的自己,可以努力改变,并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

人不能一直停留在想象,这样十分消耗比高原氧气还稀薄的自信。一旦失去自信,在不知创造并且怀疑自己的情况下,很容易窒息。会被生活扼住脖子,透不过气,然后放弃挣扎的能力。

关注我们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我司有很多原创干货文章,我打趣的跟同事说“又臭又长像老太太的裹脚布”是我司公众号的标签。说“又臭又长”是因为内容专业到我本人看不懂读不懂,滑也要滑个大半天,然而“又臭又长”实则是同事无数个加班夜的印记,知识储备的载体,实操经验的积累,它是一个有态度有价值的原创干货。

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我刚拿到写文章任务的时候,仿佛五指山下的老孙猴压力大到动弹不得。第一篇文章是写城商行特色盘点,我绝望的问同事我该怎么办,同事纷纷建议“你去官网看看银行年报”。

要知道我没有任何金融财经知识背景,跟金融财经最近的时候是学校名字中的“财经”二字。也就是说我连如何看财报都不会,财报不说我连我司外汇部的工作内容都不清楚。(没错,我就是老板忘记裁掉的幸运鹅)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后来……

不好意思没有转折,我现在依然不是很会看财报。

同事水平都很高,我对“金融”的恐惧偏见又一直在消灭我的自信,这个环境对我太不友好了,我就一直在自我怀疑自我嫌弃的深渊中反复循环,很多时候都在想“回家放羊算了”。

时间让人的身体成熟,但也带来思想的空虚。身体像一件单薄的容器,经不起敲击,很容易破碎。思想如钢铁、石块、泥沙,每增加一些知识,就像在容器里投入一些贴补壁面的材料,慢慢地,躯体和思想相称,才能变得坚不可摧。

但如果不在皮囊中填入实质的内容,放纵思想的空虚,人一旦遇见现实锋利的针尖,皮囊就会被扎破,空虚如风飘散,身体将变成萎缩而干瘪的气球。

我知道自己需要钢铁、石块和泥沙,需要努力学习,于是加班加点听了很多节我司的线上语音课程,也蹭听了好几场线下培训课程,不出所料很快我就出任CEO,开起保时捷,喝起了依云水。(果然学习很有用)

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不过说正经的,对于我这种小白,最受用的还是我司精品课程《金融基础全体系》,因为它足够接地气。金融经典教材很多,但西方译本为主,原理是很清晰了,最大的缺陷是:

离实务太远。

离中国市场太远。

远的不说,还是说刚才的银行财报,也就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彼得 S.罗斯、西尔维娅 C.赫金斯的《商业银行管理》 中直接介绍了资产负债表主要账目的种类,读的时候很痛苦,也不能说很难读懂,大概是因为空洞读起来印象感很差,直接以术语和数据作为基础,丢出一串串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又干又涩让人不禁连喝两杯水。

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关于资产负债表,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的一句话“想读懂银行财报你要先知道银行是干什么的”,我说“银行是大家存钱的地方,也是大家申请贷款的地方”,那“存款和贷款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有存款还是先有贷款?”

emmmm,这不就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宇宙难题吗?

银行靠信用吸收存款,又背负风险发放贷款,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银行只是在你的账户上操作了几步,你便有了“钱”,就可以投入到项目采购中,但借款人账户有“钱”的时候,存款人账户“没钱”了吗?并没有。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存款人资金并没有减少,银行凭空创造了一笔“钱”,这就是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

凭空造钱这么简单,那银行岂不是可以上天了?于是监管机构规定银行增加存款时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上缴至央行以备应对风险,强制缴纳的钱就是常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缴纳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央妈制定。

我们假设全国只有一家商业银行A,央妈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20%。

假设万达集团拿着1000万元的存款,存进银行A。银行A将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1000x20%=200万元上缴至央行。

此时,苏宁集团向银行A申请800万元的贷款,银行批准发放。

银行A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接着假设苏宁集团贷款是为了支付恒大集团的合作款项,800万元支付给了恒大集团。恒大集团账户存款增加800万元,银行依然上缴800x20%=160万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给央行,又批准了58同城申请的640万贷款。资产负债表变成:

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再假设58同城收到贷款后,花640万请杨幂做品牌代言人,杨幂的账户增加存款640万。银行A继续缴纳640x20%=128万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向蒙牛乳业发放512万元贷款,资产负债表变成:

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蒙牛乳业拿到贷款,又给中铁二局支付建筑款项……资产负债表继续变化:

 

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

银行A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继续演变,直到资产合计变为5000万。

1000万变成5000万,银行没有拿出一分钱,就靠最初的1000万元存款与借贷需求为社会创造了4000万元的货币,1000万变成5000万的比例就是常说的“货币乘数”,货币乘数=1/存款准备金率

在此次假设中,我们规定存款准备金率是20%,即货币乘数是5,1000x5=5000万,最初的1000万存款相当于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

如果说是存款创造贷款的话,存款不应该是越来越少吗?我们从假设中看到存款反而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借贷需求扩充了存款,贷款创造存款

我们的假设是极度理想化的,杨幂不可能将钱全部存进银行,总会留点现金用于消费,银行也会在保险箱里锁点现金,从而导致银行创造的货币总量不到5000万,这种情况就是“现金漏损”

现实中银行也不只是一家,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交易结算通过央行来完成,银行A出于交易和结算的需要,除了法定存款准备金还需要额外保留一部分钱,也就是“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加上银行库里存放的现金组成银行“备付金”。

目前,央行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年息1.62% ;超额准备金年利率0.72%。

超额准备金利率很低,现金则完全无收益,所以在保证正常支付结算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减少备付金数量,是银行管理能力的体现之一。

 

当我们了解到银行的特点后再去看财报,再与晦涩的专业术语打交道时,之前扑朔迷离、云里雾里的数据关系是不是清晰透彻了许多?

说到学习,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贴近市场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比起直接阅读沉厚的死板教材我更愿意与领域内的前辈交流,他们的内容除了必备的知识点,还有摸爬滚打的经验、沉淀积累的技巧、创新前沿的思维、通俗易懂的表达。只是这种机会太少,太难得,或者说太贵。

不是只有金融行业的人需要学习金融知识,只要你跟“钱”的关系很密切,只要你是一位普通投资者都应该多多少少了解一点,这样才能玩的更溜不是吗?

中国金融体系的正确学习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