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贸易增长“失速”与中国对策
张二震丨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张晓磊丨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The Reason Analysis of Global Export Collap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 Characters
内容提要
2012年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货物出口增速大多低于其GDP增速,此轮出口增长“失速”并非是中国特例,而是全球性现象。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分析了造成此轮全球性出口增长“失速”的主要原因,发现近年来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出现的“天花板”现象、发展中经济体国内价值链的延伸以及发达经济体国内价值链的收缩都会导致世界贸易规模萎缩。
本文认为,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平台扩张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的外部空间和以“自贸区”战略为依托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由“边境上”向“边境内”深化,是应对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
货物出口丨贸易衰退丨全球价值链丨国际对比
—01—
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长乏力。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至2014年间,以美元计价的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速仅为1.17%,2015年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等原因,世界贸易额更是在2014年本就不高的基础上,断崖式暴跌13.27%。2012-2014年间,中国货物出口年均增速仅为7.26%,2015年中国货物出口更是出现了20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下跌2.88%。近年来,中国出口贸易持续低迷,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出口低迷拖累GDP增速”、“中国经济将减少对外依赖、未来更多依靠内需”等正常观点更是被过度解读或曲解为“出口衰退论”,认为中国出口行业的黄金时期已过,未来发展潜力不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迅速下降,这是值得商榷的。此轮出口增长“失速”并非中国特例,而是全球性现象。尽管短期内中国出口实现“稳增长”的发展目标难度很大,但这并不表明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在下降。恰恰相反,中国此轮出口增长“失速”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中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真实增加值利益的能力正在稳步提升。
—02—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今世界分工网络的主导形式(Antràs and Chor,2013),现有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贸易自由化政策带来的关税下降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运输成本降低等,只能解释二战后世界贸易增长的2/5,其余部分则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密切相关(Hummels,2001;刘志彪等,2006)。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内在特征的视角,对造成此轮全球性出口增长“失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笔者发现,当前世界贸易进入增速收敛期是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模式的内在自然规律所致,世界贸易的复苏需要给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注入新的科技动力、制度动力或区域动力,进一步推进现有分工网络体系进行空间扩张、产业延伸和水平深化,否则世界贸易发展趋势在短期内恐难有明显起色。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的“天花板”现象制约了世界贸易持续高增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世界贸易规模已经达到了历史性高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以产品内不同工序为界限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的迅速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世界中间品贸易的繁荣(裴长洪,2013)。然而当前,环太平洋地区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已深度嵌入了统一的全球价值链网络,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经过之前的高速成长已经非常接近其“天花板”,这一分工模式继续深化的空间已严重不足,这势必会导致世界贸易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以最简单的“蛇形”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为例,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的世界贸易规模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图1。
图1 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下的世界贸易规模
如图1所示,假设产品X的价值链工序共有n个环节,分别被最具比较优势的n个国家承接,且每个环节均以上一环节的产出为中间投入,那么,世界贸易总额即为nX1+(n-1)X2+…+Xn。显然,当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在主要经济体间趋于稳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家数n不再增加,世界贸易增速就会陷入停滞状态。此外,图1中的n除了表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家数之外,还表示产品X可以被切割成的生产工序数。因此,即使拉美、西亚与中东、非洲等发展中经济体未来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能力得到提升,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家数n可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产品X能够被拆分成的工序数n也很难保持持续增长。一个产品能够被拆分成多少生产工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联合制约,比如将已经碎片化的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继续深度切割的技术要足够成熟,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差异要大到足以覆盖生产工序进一步碎片化所引致的额外的国际贸易通信、运输、保险和关税成本以及贸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成本的上升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发展的初期阶段,产品X可能很快就被分解为10个价值链增值环节,分别被10个最具比较优势的国家所承接生产;然而在价值链分工深化阶段,要想将这10个价值链增值环节继续拆分成100个,其难度势必会大大增加,而且由此带来的分工效率收益的增幅也势必减少,即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的过程存在“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的特征(戴翔和张二震,2016),这也同样决定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推动的上一轮国际贸易的繁荣(2008年之前)有其自然的“天花板”,不会无限制增长下去,如今世界贸易进入增速收敛期是产品内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模式的内在自然规律所致,除非出现全球性的科技、产业、贸易制度等方面的革命浪潮,否则短期内难有起色。
(二)发展中经济体国内价值链延伸和发达经济体国内价值链收缩影响贸易增长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国内价值链不断延伸和完善的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图2。图2以最简单的“蛇形”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为例,假设工业制成品生产可以拆分为四个基本环节:原材料生产(铁矿石、煤等)、初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生产(粗钢、汽车外壳及钢架构等)、高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生产(特种钢材、精密轴承、操作系统等)以及最终产成品的加工组装(汽车整车组装等),且每个环节的增加值分别为V1至V4。在所有四个价值链分工环节中,显然,“高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制造”是最核心、最高科技、增加值最高的环节,所以V3应该远远大于V1、V2和V4。
图2 发展中经济体国内价值链延伸对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示意图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历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图2左):中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初期,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和资源匮乏的多重约束下,中国只能凭借劳动力工资低的比较优势,以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这一时期的外贸形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原材料、零部件全靠进口,外贸格局呈现“大进大出,顺差较小”的特征。第二阶段(图2中):在凭借加工贸易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与技术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国产化能力有了一定提升,在初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上已经可以取代进口的同类产品,国内制造业可以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的增加,使得这一时期的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张,贸易顺差也有所增加。此外,以组装加工以及初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两个嵌入点同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制造业的资本和技术积累进程,这为中国逐步实现高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图2右):实现高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是中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和“中国创造”转型升级,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被动参与者向全球价值链的创造者和领导者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将会极大程度上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增加值收益(图2右中V3第一次被包括进贸易顺差中),但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框架中,这种国内价值链的延伸和完善却会导致进出口规模同时萎缩,即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将呈现“进出口规模放缓甚至萎缩,但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基本格局。
依此逻辑,中国制造业国内价值链延伸和完善对其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可以部分推广至其他正处于类似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经济体,以此来解释其近年来出口增长“失速”的原因。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如Goldberg et al.(2010)对印度以及Kee(2015)对孟加拉的研究也都佐证了此观点。
此外,对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经济体而言,近年来其通过全球价值链网络外包低端价值链环节的过程,同样也会导致其出口增长“失速”。如图3所示,发达经济体在完成工业化初期,其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图3左),此时其出口规模大而进口规模小,贸易顺差较大;随着发达经济体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其势必将失去一些低端产业链环节的比较优势,比如劳动密集型的最终产品组装加工环节,因此,发达经济体的企业通常会将这些低端环节外包给发展中经济体(图3中),进而导致其自身的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有所收窄;随着发达经济体用工、用地成本的继续攀升以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投资回报不高且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价值链环节,如初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生产,也将被外包至发展中经济体,自身只保留高级工业材料和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这一最核心的价值链环节(图3右),这一时期,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增长基本保持停滞状态,但进口增加,贸易顺差继续收窄。总的来说,当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基本都已经发展至了图3右所示的第三阶段,甚至有的发达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心化”(江瑞平,2003;桑百川等,2016),即使是高附加值的高级工业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制造环节也已经被他们外包给了发展中经济体,其自身只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完全空心化的发展模式显然会使得发达经济体的对外货物贸易格局呈现“只进不出”的格局,其出口增长仅表现在服务和技术贸易以及跨国投资的高速发展上。
图3 发达经济体国内价值链收缩对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示意图
—03—
当前的全球性出口增长“失速”现象根源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的内在原因,只有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进行进一步的空间拓展和水平深化,才能使世界贸易实现复苏,中国出口也才能重拾繁荣。
(一)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平台扩张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的外部空间
在世界主流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已经高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的大环境下,寻找尚未开发的比较优势,是进一步扩大全球价值链网络下的国际贸易规模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的亚欧大陆内部和印度洋沿岸非洲、中东和南亚国家,无疑正是世间仅存的少数尚有未被纳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潜在比较优势的地区。“一带一路”战略如果能够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将沿线落后国家连接入东亚和欧盟之间的价值链分工贸易网络,降低其发展对外贸易的制度成本和运输成本,将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以前未被充分开发的比较优势挖掘出来,势必能进一步扩大当今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的“朋友圈”,极大程度地助力世界贸易出现下一轮繁荣,中国出口部门也必将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受益者。
(二)以“自贸区”战略为依托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由“边境上”向“边境内”深化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主要是在WTO“边境上”开放政策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要想继续深化已有“朋友圈”内部的合作水平,就必须继续降低国际贸易的制度成本,将WTO框架下的“边境上”开放政策向“边境内”深化,即不仅要继续降低国际贸易的边境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还要给予外国企业和商品在各国市场内部的国民待遇。中国近年来重点推进的“自贸区”战略正是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降低中国与自贸区伙伴之间贸易制度成本的最佳依托平台。随着中国“自贸区”伙伴的扩容,中国和自贸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会大幅降低,贸易门槛的降低势必会使双边都能有更多原来游离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之外的比较优势被纳入进来,这会为中国出口部门创造摆脱低迷的重要发展机遇。
作者简介
张二震丨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开放型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张晓磊丨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
End
原文刊发于国际商务研究2017年第1期,标题《全球价值链、贸易增长“失速”与中国对策》
改写过程中对正文有较多删节,具体细节请参考原文。
本文推送前经作者审核,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小编代为沟通(微信:CM3250992838)
“学界头条”APP已在各大应用市场上线,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 美智库:解放军无法全球投送没有实力实施地区霸权战略
- Intersect360 Research:华为跻身全球超算市场第一梯队
- 看点|专访美敦力全球CEO:在中国推进价值医疗 我们得更紧迫些
- 贴士 | 旅途中行李不见了怎么办
- 2017年11月全球航司到港准点率报告
- 最权威的2017全球挖机产销数据!日本竟然生产了全球40%的挖机…
- 亚马逊全球开店面对面对接会 | 秒获注册链接就是如此简单
- 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短缺,机器人接管时机到来
- 【康米克斯硫化机共享出租】全球被禁止参观的10个地方,你这辈子
- 财鲸每日全球通|2017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