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与地理的对话——《绿水青山看中国》观后感

内心与地理的对话——《绿水青山看中国》观后感

作       者 | 周尚意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章来源 | 央视网

国庆节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开播大型演播室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我作为人文地理学者,参与了节目制作前期的讨论。该节目的出品单位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曾成功地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绿水青山看中国》节目制作的中后期,因为保密要求,我就无从了解节目的内容了。因此,当节目组的导演电话告诉我节目即将在“十一”长假期间播出后,我热切盼望节目的播出。目前《绿水青山看中国》已经播出,我陆续听到许多反馈,有些人从节目中找到了自己心理预期的内容,有些人则没有。

被各种声音包围后,我开始反问自己:我对这个节目的心理预期是什么?这就像我看完《中国诗词大会》后反思的问题:诗词对于人们的功能是什么?《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一位参赛选手是个中年快递员,他在节目中讲述的故事,间接道出了诗词的魅力,以及人们为何要做诗。他在节目中朗读了自己的诗作,从其作品押韵、平仄、用典等方面看,他显然没有受过系统的诗词写作的训练,但是他认为,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并写首小诗,就是一种怡情的生活。清人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告诉人们诗歌的意义,倒是这位快递员讲出来了。《绿水青山看中国》虽然没有冠以“地理”,但是被地理学界认为是地理类的科教节目。那么我们看看,这个节目是否回答了相似的问题——地理之于我们的功能是什么?

内心与地理的对话——《绿水青山看中国》观后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谈谈“地理”为何。有人说“地理”是一类知识,例如节目中提到南太行山的走向、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有人说“地理”是一类学问,例如节目的点评嘉宾张捷教授讲解新疆的火焰山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节目组特邀出题人讲解位于深海的生物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中如何获得生命的能量;还有人说“地理”是一种工具,例如这个节目的舞台上,那个巨大的电子道具“中国地图”就是人们常用的地理定位工具之一。其实,地理知识、地理学问、地理工具之间并无严格界线,它们彼此交叉,构成了地理的范畴。这三种对地理的解释都强调,地理是人们探索世界的产物。

然而,这些对地理的解释并未直接回答地理之于人是何种意义。《绿水青山看中国》的节目,通过出题环节,将地理对于我们的意义寓于题目背景中。一类出题形式是短片展示,另一类出题形式是由特邀出题人自述个人的“地理”故事。特邀出题人来自许多行业,有的与地理有关,有的地理没有任何关系。透过专家和寻常人的地理故事,我们可以品出地理之于我们的意义。

1

地理发现可以激发人们的知欲。

内心与地理的对话——《绿水青山看中国》观后感

内心与地理的对话——《绿水青山看中国》观后感

知欲是人的本性之一。科学发展到今天,多数人会认为人类已经不会有新的地理发现了,然而本节目的特邀嘉宾向观众和参赛人展示了地理新发现的无限可能。例如一位特邀出题人是海洋研究专家,他展示了三沙永乐龙洞的照片,这是目前已发现的全球最深的海洋蓝洞。以前西沙的渔民将这个蓝洞视为中国南海之眼,或南海定海神针之处。2015年西沙航迹研究所使用声呐旁扫设备、电子计数铅垂、深海海流仪、深海水质分析仪、水下机器人、水下摄影摄像设备等,结合人工潜水观察测量,成功探明了这个蓝洞的深度和基本形态,但是对于蓝洞成因尚无定论。这个故事,一定激发了许多年轻人,他们未来或许会投身到地理科学探索中。

2

人们从地理探索中获得生命的精神力量。

内心与地理的对话——《绿水青山看中国》观后感

本节目第一集特邀的出题人中有一位热爱骑行的厨师,他在13年中的骑行距离超多4万千米。当他的女儿长到4岁时,他就在自行车后拖了一个带轮子的小挂斗,让女儿坐在里面,随他一起骑行。这位父亲在镜头前自豪地说:“我们爬过的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有15座左右,超过4000米的有20多座,超过3000米的就数不清了。”他女儿名叫“小六一”,在5岁生日那天,和爸爸一起徒步“转”完了西藏的神山冈仁波齐,全程长达54千米。“转山”是藏族神山朝圣的重要环节。一同转山的人曾建议小六一的爸爸,在最后一段路程中背着女儿一起走,但是小六一却坚持自己走了下来。对于这对父女而言,完全可以从其他途径了解所登各个山峰的地理信息,但是亲自走近每座山峰所体会到的地理信息就大大不同了,他们在与山的互动中,收获了自信和勇气。相信小六一在未来的人生中会淡泊名利之诱惑,乐对困难之挑战。

3

地理比较还能让人们从绚烂的人文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内心与地理的对话——《绿水青山看中国》观后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这是人类的基本之问。《绿水青山看中国》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例如四川雅安的雅鱼、雅女。观众和参赛者看到这些与自己文化不一样的场景,会反观自己所属的地域文化,比较自身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蕴含的“大美”。从而决定放弃哪些文化,认同哪些文化。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世界文化格局的美好愿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地理比较是实现此愿景的基本步骤。

《绿水青山看中国》并非说教的节目,也非科普节目。节目的出题环节,让我感受到了地理的魅力,尤其是中华大地透射出的地理魅力。从这个层面上看,本节目满足了我的心理预期。

内心与地理的对话——《绿水青山看中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