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是如何决定内容的?

国庆假日期间的10月5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发表题为了《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的文章。

文章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一些商业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都在运用算法这个「读心术」。文章指出,技术往往是一把冷冰冰的双刃剑,在价值和利益的天平上,所谓的算法成为了利益的砝码。一切围着流量转,唯点击量、转发量马首是瞻,「标题党」泛滥,价值取向跑偏,内容沦为附庸。

算法是如何决定内容的?

文章认为,算法不是王法,算法决定内容更不是王道。只有算法回归到服务内容的角色,变得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才能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清朗的环境中自由飞翔,才能使网络空间碧波荡漾,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这篇文章的内容本身是老生常谈,但是人民日报的官方舆论导向作用让人对这篇文章的来历与传达的信息不可小觑,算法决定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如今是要变天吗?

为何算法决定内容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把持互联网舆论是门户网站,而真正决定内容是否让读者看到的是网站的大小编辑们。

虽然网站也需要点击率来给广告估值,但是内容如何还是要作者来写,编辑来把关。

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阅读的入口分散,众多APP要争夺你的眼球,个性化订制的算饭也随着出炉。

你的所有互联网行为被记录,用以推荐内容,你点击过篮球的网页,以后就会给你出篮球的信息。以换取你更高的点击率,进而获得更高的广告收入。

这种算法推荐逐渐发展,逐步反馈到内容,特别是自媒体兴起以后,自媒体文章和标题也被算法化。

你的文章是否被点开,被点开多少次,决定你的广告价值。这种情况下,文字内容变得不重要,你写的非常好,用户未必点击,没有内容的标题党,用户点击进去一样会产生效益。

更糟的是,因为算法推荐,你标题党也好,黄赌毒也好,擦边球也好,挑动社会矛盾也好,有一次高点击,下次系统还会继续推荐你,你就有机会获得更高的点击率。

这样作者也会舍弃内容,去做标题党,或者专作容易获得高点击的内容。而内容的质量与舆论导向,传播思想对社会的危害,只要没人处罚或者起诉,就不会有人顾及。

所以,社交媒体才有了大量编造名人故事,诋毁名人,诋毁历史名人,甚至挑动社会矛盾的内容。

官方曾经打击了一次挑动社会矛盾的账号,把一些触及政治底线的账号封掉。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眼球党未与计较。

于是,随着竞争的深入,算法决定内容成为主流。

算法决定内容的利益链

从内容方来说,算法决定内容让作者无暇去创作有价值的内容,而是迎合大多数读者去做标题党,去做高点击的低俗内容。

对运营方来说,为了点击量,算法也会尽可能的去推送一些虚假的、骇人听闻的,甚至擦边球的一些内容,因为按照算法,关注于某个领域的,或者内容比较深但是标题不够轰动的,不足以吸引点击,这事实上形成逆淘汰。

写内容的逐渐无人问津,而专注于写标题,抄袭内容专门做号的反而走红。

而对读者来说,会形成越来越封闭的内容圈子,很难跳出这个信息圈。而这种效应会不断加强,时间久了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普通用户感兴趣的话题还是以生活、娱乐为主,导致其他有意义内容的生存空间比较小。慢慢的,你发现你对每个明星八卦了如指掌,对不知道人民币汇率到了多少,自动驾驶汽车什么时候上路。

这种封闭也给了别有用心的人发挥空间。大部分平台的推荐内容中都有一些难以分辨的广告推广、高级软文、甚至诈骗等。一篇介绍中老年疾病的科普文章最后变成了销售保健品推荐假药,一篇介绍经济知识的文章最后变成庞氏骗局诈骗的广告。你总是看到这类东西,就会被慢性洗脑。经济的损失还是小事,世界观被影响,与现实格格不入会是耽误一生的。

人民日报的风往哪里吹

实际上,中国官方对于舆论导向还是很重视的,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媒体基本都有严格的管制,这也导致了大众对媒体有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正在慢慢透支。

以前是报纸上说的就是真的,现在是什么渠道说的都要先打个问号,看是不是编造出来骗流量,骗眼球的。

人民日报一定程度代表官方舆论导向和意图,但是第四版而非第一版发声,说明这个导向与意图还没有提到相当高度,还没有引起官方高度重视,官方只是吹吹风,让各个媒体平台有所自律。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事实上,中国政府对于媒体平台是有决定控制权的,不仅是主管问题,所有互联网平台都需要国企的互联网接入,如果政府要封锁一个媒体平台,只要断开其互联网服务,这家平台就必死无疑。

所以,人民日报吹风,各个平台不能等闲视之,而要即时调整,在点击与内容价值,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做一个平衡。否则,我行我素,真当了被杀鸡儆猴的出头鸟就悔之晚矣了。

作者:maomaobear | 来源:iDoNews专栏

算法是如何决定内容的?